APP下载

“聪明”遭遇“糊涂”

2013-12-29王东山

档案天地 2013年11期

古代中国,笃信一种哲理性很强的说法,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自古至今,世人往往把这三个短句。概括成人生的“三大境界”。其实,也等于“禅机妙理”的无限奥妙吧。

(一)人生“三大境界”

先来体味体味人生的“三大境界”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第一重境界。此时的人,就像一张白纸,爸爸、妈妈,学校、老师,在这张白纸上,画上峰峦叠翠的青山,欣赏者就认识了山;画上涟漪起伏的清水,人们就认识了水。此时此刻,画里画外的人,善良,无邪,纯真,质朴。每双眸子里都荡漾着渐入佳境的风情和味道。

随着岁月流逝、世事变迁,这些尘世间的男男女女,又带着满身的棱角,放眼看世界,收入眼底的不仅有灿烂阳光、湛湛青天,还有乌云滚滚、雷电雨霜,铺在大地上的道路,不是条条宽广、明亮,还有曲曲折折迷人的崎岖小路或者盘山幽径。时光老人逼着每位人生过客,不得不选择属于自己的一条跋涉道路。要么,中规中矩、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然,脚下也不失为一条光明、宽广的人生坦途。

有趣的是,很多人抱怨,自己跋涉攀援的脚步太软,太慢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究竟要等到猴年马月呢?结果,在一番犹豫、彷徨之后。很多聪明人,选择了跨栏杆、抄近路。其实,任何时候,走捷径既充满风险,又充满刺激,虽然能得到一时的快慰与惬意,但鼻青脸肿、血流满面之后的痛定思痛,又袭扰心头。有的人选择了放弃,有的人选择了低眉顺眼、满脸赔笑,是庙就进,见佛就拜。还用问吗?这些举止造就了一条委曲求全的人生路。暂时的安逸、舒爽之后,当事人突然发现,属于自己的尊严何在呢?《史记》曾提醒世人说:“将相宁有种乎?”反复诘问,好像每位世人都可能清醒许多。

一番热热闹闹的折腾之后,再看看自己吧——青丝已变白发,细嫩、光滑的脸蛋儿,已由“核桃皮”所充盈。左右看世界,高山的伟岸、挺拔已不复存在,清水的温柔和秀美,似乎一下子飘飞得无影无踪了。此时,那些“有心人”往往陷入深深浅浅的痛苦与困惑里,于是,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在一番番感慨、叹息之后,居然发现,自己已经变得“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并没有达到最初预期的理想。于是,这些奋斗者,往往会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迷惑中,难以自拔。

古人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是我国儒家学说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在周游列国十几年之后,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心灵创伤发出的感慨与叹息。这句话多少带有自责的意味。孔子研易“纬编三绝”,对宇宙看得如此通透、精到,对自己的命运却难以把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丢掉了过往不现实的幻想,选择了开门办学、著书立说这一条生存之路。于是,他就走上了历史舞台的顶端,变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文化宗师,开创了儒家学说的开山业绩。此时,孔子冷眼看世界,却突然发现,竟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看来,晚年的孔子不但内心平静,思维自然,脚下的每一段路,都能踩到扎实而真切的成就感。

领悟到人生“第三大境界”的角色,往往属于智者、贤者。应该尊称这种人为“明白人”。事业有成者,大多脱身于这个境界。

(二)里外两面儿

明白与糊涂,大凡是人类的天性。糊涂的时候多,明白的时候少,久而久之,这种人总被称为“糊涂人”;明白的时候多,糊涂的时候少,久而久之,这种人往往被尊称为“明白人”。

明白与糊涂的称谓不是自己说了算。凡说自己是明白人的角色,未必是明白人;凡说自己是糊涂人的一方,也脱离不了糊涂人的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这样说得多了,才算是有了定论,这大概就是“盖棺定论”吧。

关于明白与糊涂的话题,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聪明、智慧的化身,是少有的明白人。但诸葛亮街亭失手,错用马谡,是明白人做了糊涂事。虽然吕端大事不糊涂,但小事糊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吕端的小事糊涂,尽管是装出来的,但吕端还是糊涂过。

西汉曹参做丞相时,整天吃喝玩乐,不问政事。朝廷上下都指责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糊涂人,显然,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也不堪丞相大任。殊不知,这正是曹参的高明之处,他深知,“前丞相”萧何所制定的律条,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智商高度。换句话说,无需皇帝身边的人们再瞎折腾了。于是,曹参审时度势,做了个“懵懂人”。这就是“萧规曹随”成语由来。想必,曹参尽管做过“糊涂事”,但后人尊称他为世人敬仰的“明白人”。

在茫茫人海中,一件糊涂事也没做过的“明白人”是没有的,一件明白事也没过的“糊涂人”更没有。明白与糊涂,是人类本性兼具的两种属性,此外,也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清朝道学家唐鉴曾提出:“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其实,遵守游戏规则,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就是道义,就是明白人,就是圣贤。否则就是糊涂人,甚至无异于禽兽。

其实,禽兽与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不讲“游戏规则”,没有羞辱感,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这一类令人指责的行为,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交配,而人却不行,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否则就与禽兽无异了。

不久前,报刊登载的“艳照门”事件,是否也熬到了“准禽兽”那种地步呢?为了达到长期霸占女性的目的,以“裸照”在社会上公开相威胁。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简直等同于厚颜无耻的禽兽。其实,现代的“艳照门”事件,并非当代人的首创,它的始作俑者则可以谈到北宋皇帝——宋太宗赵光义。

当年,著名的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曾派人攻打南唐,南唐后主李煜,非常顺从,出城纳降,他随即被封为“郑国公”。李煜的皇后周薇,人称“小周后”,有闭月羞花之貌,并且懂音律,善歌舞,与李煜可谓是恩爱夫妻。赵匡胤还算仁义,始终没打过小周后的歪主意;很不幸,赵匡胤一死,赵光义继承大统,“小周后”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赵光义起初让“小周后”载歌载舞,求欢取乐。后来,竟让“小周后”频繁地侍宴、侍寝,甚至放肆到囚禁美女,数日不归。

更为卑鄙无耻的是,赵光义当众奸污“小周后”,还让宫廷画师当场作画,记录下奸污的全过程。赵光义死后,葬在熙陵,因此,那幅画被取名《熙陵幸小周后图》。后来,这幅画被元朝的毛海粟弄到手上。毛海粟看到画中小周后的身体被宫人挟持做挣扎状,额头紧蹙呈不堪承受的样子,有感而发,在画上题了四句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从治国的角度来看,宋太宗赵广义并不输于开国皇帝赵匡胤,颇有政治家风度,但从道义上来讲,赵光义就无异于禽兽了。

公元1127年,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和皇族、官员二三千人,尤其两位皇帝的妃嫔和公主、宗室子女被掠到金国,金国贵族大肆蹂躏、强行奸污这些无辜女子,这些人被戕害至死的不计其数,这是中国历史上受其外族欺侮、妇女遭蹂躏最悲惨的一幕。

毛海粟认为,这正是宋太宗赵光义禽兽的行径,导致了他的子孙后代如此的结果。这是老天的报应。其原因是宋太宗赵光义置身于游戏规则之外,自认为皇帝可以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理所当然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怎么玩就怎没玩……殊不知,老天不答应,定要惩罚这样的人物。不讲游戏规则的禽兽遇到了没有游戏规则的竞技场,试问,假设赵光义地下有知的话,究竟该做哪种感想呢?

从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兄弟宋太宗赵光义,对“小周后”的“舍”与“得”,发现这件事折射出他们人性的不同:赵匡胤讲操守,重道义;赵光义行为丑陋,道义缺失,可憎、可鄙。

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的诗句。其中的李广,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抗击匈奴的将领,大小参加过七十多次对匈奴的作战,胜多负少,由于各种原因就是不能封侯,就连他的堂弟李蔡都当上了宰相,位列“三公之尊”,他手下将校几十人都被封侯。李广百思不得其解,就请了当时最有名的相面大师王朔给他相面。

李广问王朔:“是我的面相不好不能封侯,还是命中注定的呢?”

王朔回答说:“从你的面相上是看不出来的。”

王朔反问李广:“在你几十年的征战中有,什么遗憾之事吗?”

李广回答说:“我在陇西做郡守时,有一次,羌人反叛,我用计诱降了他们,恐他们再次造反,我就在当天用计,把八百多羌人全部杀掉了。”

王朔感叹道:“没有比杀降兵再有更大的祸患了,这恐怕就是不能封侯的原因了。”

李广闻言,后悔不迭,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当时,李广的行为或许没有超出法律的范围,但却违背了仁义的道德范畴。没有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任意胡为是要付出代价的。李广缺失的不仅仅是民心,更是道义的缺失。虽然李广的功绩不容抹杀,但道义的缺失也给李广的人生涂上了大大的阴影。看来,现代人也该以李广的人生经历,作为训诫吧。

(三)“民心”有多沉?

俗话说:人心不可侮,道义不可违。这是人性中不可触碰的一条红线,在人性随意释放的年代更是如此。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义者,天必佑之;失道义者,天必谴之。这条人心大路,历史已经确切地选定了。

就人的本性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好”和“坏”、“善”与“恶”两种不同的阴阳属性。此“好”彼“坏”,此“善”彼“恶”,这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人世间最难把握的是一个“度”。一事当前,为自己争得利益时,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多前进一小步就是“坏”;少说一句话,少做一件事,少前进一小步就是“好”;为别人或为大家的事,多尽一份心,多流一滴汗,多出一把力就是“善”,少操一点心,少流一滴汗,少出一把力就是“恶”。

人类最难控制的是“食欲”和“色欲”。美味佳肴摆在面前,总会下意识地多吃上几口,就连神仙也很难控制。人们明知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得糖尿病,但人们仍然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照吃不误。在美女面前,谁能做到心旌不摇,坐怀不乱?谁愿意娶一个“丑八怪”做老婆?谁不希望自己的老婆永远年轻、永远漂亮?

食欲和色欲是检验一个人“好”和“坏”、“善”与“恶”的一块试金石。总想吃最好的,总想占有最漂亮的女人,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而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大多栽在这上面。天天宴请夜夜歌,吃不尽的美味佳肴,看不完的美色大餐,听不尽的阿谀奉承,收不尽的红包大礼,在酒酣耳热之时,正是意乱心迷之际,此时,怀抱美女,在舞池中合着优美的节拍翩翩起舞,久而久之,多硬的骨头也得被泡得筋软骨酥,多顽强的意志也得化成汤水,多数人会拜倒在石榴裙下,甘当人家的俘虏。

正是看准人性的薄弱环节——食欲和色欲,往往很多贪欲能够下手。所不同的是,有人硬是顶住了压力和诱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乎国家、民族大业面前,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这种人的一生才是伟大的一生,值得歌颂的一生。尽管他们有“坏”的一面,“恶”的一面。大功与小过是七个指头和三个指头或六个指头和四个指头的问题。功是功,过是过,功与过必须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而另一种人则相反,往往迷恋以个人利益为重,这种人的一生中尽管做了一些“好”事、“善”事,但这种人最后把持不住,触犯了法律,又有违了道义。这种人的一生是罪恶、可卑的一生,更是失败的一生。而绝大多数人在“好”和“坏”、“善”与“恶”两种阴阳属性中,基本保持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状态,大“好”大“善”不多,小“过”小“恶”不少。这种人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平庸的一生,也是不完美的一生。

人的“好”和“坏”、“善”与“恶”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人们对“好”和“坏”、“善”与“恶”的评判标准基础之上的。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是否以大局为重,在“舍”与“得”之间做出怎样的选择,是衡量每一个人“好”和“坏”、“善”与“恶”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每一个人糊涂和明白的一块“试金石”。

(四)“明白人”撞上“糊涂蛋”

看似非常聪明的“明白人”,做起糊涂事来,比糊涂人还糊涂。三国时的许攸就属于这类人。起初,他在袁绍帐下做谋士,一直得不到袁绍重用。当曹操和袁绍交战时,许攸偷偷从袁绍处溜了出来,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投,连鞋子也没顾得穿,就出门迎接。最后,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致使袁绍大败,曹操一举攻克了冀州城。

曹操大队人马进冀州城时,许攸策马扬鞭,追赶上了曹操,大呼:“阿瞒,没有我许攸,你能进入这冀州城吗?”曹操抚髯大笑不止。曹操的文臣武将,对许攸个个怒目而视。“阿瞒”是曹操的小名,在千军万马面前直呼曹操小名,曹操的尊严何在?

有一次,许攸碰到了他的本家许褚,傲慢地说:“你一介武夫,没有我许攸,你能有今天吗?”许褚大怒,仗剑杀死了许攸。事后,曹操深责许褚。命人厚葬许攸。

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出门迎接许攸。许攸直呼小名却抚髯大笑不止,彰显了曹操以大局为重、不拘小节的政治家风度和宽容、大度、隐忍、智慧的个性。显然,曹操是个明白人。

许攸看似是个聪明人,实际上是个比糊涂人还糊涂的大笨蛋。这种人不丢性命那才怪呢!

利益和尊严是政治家永远不容任何人触碰的两条红线。伤及自身利益,他会要你的脑袋,有损他的尊严,同样会要你的脑袋。当你为他所用时,会对你推崇备至,优待有加。如果你仍能俯首帖耳,继续为他所用,一般情况下,不会伤害你。如果你不知深浅率性而为,掉脑袋是迟早的事。想必,有感必发,锋芒毕露,率性而为,称得起大多文人的通病。

一条活活的性命,而且,是有恩于曹操的许攸岂能用“深责”二字能解释的清楚?没有曹操的默许,再敢胡来的许褚,能随便杀死一位大臣吗?

一看便知,深深懂得并运用因果法则的人,都是明白人。为人处事只顾脑袋,不顾屁股的人,都是糊涂人。

明白人深知“感恩之心”是人性的本然。起码知道自己是吃谁的奶长大的,吃谁的饭长高的,穿谁的衣服走进人群、迈入社会的。糊涂人不知感恩为何物,把自己永远看做是老大,自己就是天、是地、是老天爷。

明白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吃几碗饭,自己的骨头能榨出几两油,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什么事情能做、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糊涂人整天在盘子里“游泳”,在深海里“嬉戏”。

明白人遵守“天堂里”的游戏规则——欲取先与。糊涂人遵守“地狱里”的游戏规则——各取所需。

明白人坚守自己在得到某种利益的同时,坚决不伤害他人利益的道德底线。糊涂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只顾一己之私,不管他人死活。

明白人深知做人做到极致,无有它奇,只是本然;做事做到极致,无有它异,只是恰好。糊涂人心中总装着一件小算盘,只算进,不算出。永远是你少我多,你死我活。

明白人知道“得”,更知道“舍”。无论何时都能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糊涂人只知道“得”,从来就不想“舍”,也不会“舍”。这种人从来就是得之就高兴,失之就伤心。高兴劳精费神,伤心就牵肠挂肚。内心没有一刻平静过。

明白人从来不想国家给了我什么,只想我给国家做出了多大贡献。糊涂人从来就是吃饱了骂爹,喝足了骂娘。

明白人在布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中,能走出一条路的同时,时刻不忘帮别人也开辟一条路,帮别人开辟一条路,实际上是为自己留一条路,也是为自己的子孙留一条路。糊涂人走一条路、断一条路,连自己的子孙也不留一条路。

明白人一贯秉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做人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糊涂人则相反。低调做事,高调做人。一遇到紧急情况就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内心定力不足,缺乏意志力。

明白人能做到长幼有序、进退有度,私欲与天理在内心打官司时,能做出明智、理性地选择——战胜私欲,彰显正义。糊涂人重财轻义、寡情少恩,私欲与天理在内心打官司时,往往侥幸心理占了上风,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明白人深知仁者寿、德者寿、智者寿的人生哲理。糊涂人信奉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短命哲学。

做明白人难,做糊涂人也难。糊涂人做明白人难,明白人装糊涂人更难。装糊涂是智慧,装糊涂是境界,装糊涂是修养,装糊涂是品格。

“活在明白里,不做懵懂人”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与追求。

那么,怎样才算“明白人”?

人凭一口气,只为争高低。高低终何在?荒冢草没里。人两手空空而来,随着第一声啼哭开始,人生几十年观遍了云卷云舒,草长莺飞、看够了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吃足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喝饱了自己酿造的苦酒和自己烹制的甘怡,享尽了应该享受的亲情、友情与爱情。享受完了人世间的一切,人也该走了。人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无一例外。苦也罢,甜也罢,好也罢,坏也罢,吉也罢,凶也罢,反正该得到的都得到了,该失去的都失去了。当病入膏肓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还不是两手空空而去吗?尽管穿上一身臭皮囊,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或在棺材里虫咬蚁爬,最后化为一抔土,荒冢的高低、大小才是你人生最后的结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高官富贾、凡夫俗子,无一例外。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算是位多半个明白人,剩下的少半个明白,其实就在每一寸心尖上——想幸福就是幸福,不是幸福也是幸福,是幸福更是幸福;想痛苦就是痛苦,不是痛苦也是痛苦,是痛苦更是痛苦。

长了一副好尊容,不如有一个好命运,有一个好命运不如有一个好心境。心境好一切都好。心境不好,一切皆无。

奉劝天下所有人:心中充满爱是幸福的。除了把爱留给祖国和父母以外,把心中的爱留一些给子孙,留多半给你的伴侣,剩下的留给自己。

(五)雪飘那段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冬天,北风呼啸,大雪漫天。几个要饭的穷弟兄出不去门,只好在一个破庙里烤火取暖。大家闲得无聊,一位老者在火堆里添了把柴火,跟大家说:现在,有三样好东西:大钱十万贯、去扬州做太守、骑着一只白鹤升天做神仙。

这位老者扫了大家一眼,慢吞吞地说:“你们各自要什么呢?”

一位穷哥们儿说:“我受穷受怕了,我要大钱十万贯,一家子先吃顿饱饭。”说着,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另一位穷弟兄说:“我去扬州做太守。高官得做,骏马得骑,金钱无数,美女如云。”

一位骨瘦如柴的穷哥们儿则说:“人世间的肮脏气我算受够了,愿骑一只白鹤升天做神仙,乐得逍遥自在。”

剩下最后一位哥们儿,竟慢条斯理地说:“跟你们不一样。我是怀揣十万贯,架鹤去扬州。”等大家都回过神来,齐声说:“好小子!好事你都占了,我们可怎么活呀!大家七手八脚把这个人打得半死”。

其实,人生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呢?

掩卷沉思,良久,良久……“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总在我眼前晃动,久久不肯离去。“那人”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寻她千百度”看清她的真实面孔?影影绰绰地似乎发现“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好像有每一位身边人熟悉而操劳的身影,同时,在人们身前、身后,还簇拥着更庞杂的身影,人们在灯火阑珊的光影里,踽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