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语境下社会工作的发展
2013-12-29刘之兆刘济澄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服务发展于社会的有益事业,是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的开展可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消除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当前,赣南老区迎来苏区振兴计划的大好机遇,社会工作的开展应以此为契机,使之与传统的红色苏区精神相结合,共同指导服务老区,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赣南原中央苏区;社会工作
二0一二年六月,针对赣南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南苏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职业和专业,它是以利他主义精神为指导,科学的助人技巧为基础,帮助个人、家庭、社区解决困难的助人服务活动和专业学科。社会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次序、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将社会工作专业与“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相结合,把社会工作引入社会制度中,共同服务于赣南老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赣南原中央苏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赣南原中央苏区作为新中国的发源地,一方面传统的红色苏区精神一直得到传承,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算是一个新事物,加上老区经济、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缺乏研究,从而导致社会工作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经济滞后制约社会工作的发展
与全省和全国的发展相比,赣南老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落后,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在赣南苏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社会工作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首先,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精神为指导,“助人自助”为宗旨,是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解决社会问题的助人服务活动;与传统的医患治疗方式、施舍者工作方式相比,社会工作把求助者看成是弱势群体,同时也认为他们每个成员都是健全的、有潜力的,更需要改变的是个体外部的环境。其次,社会工作还能积极的发挥其作为一个广泛多样组织在增权使能方面的巨大优势。它不仅可满足社会目标群体的需要,也可提高公民的社会意识,为社会消除不安定因素,保障人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发展及社会工作者在赣南苏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边缘化地位,使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基础极为薄弱。
(三)政策制定者对社会工作的忽视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社会问题并非由社会群体、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社会政策缺失、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社会工作者是从事基层服务工作,与社会底层群众、弱势群体有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他们非常了解社会群体的需要及其遭遇的实际问题,且在立场上也坚决维护他们的利益。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吸取了宝贵的基层经验。遗憾的是,目前赣南苏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和工作取向还近于微观层面,并没有注意社会工作在政策构建中所呈现出的优势和使命。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社会与政府之间权力之间的不相协调,使专业社会工作者很难充分发挥其政策影响人的的角色。
二、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
社会工作要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挥其优势,必须结合赣南苏区的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社会工作发展的环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工作福利功能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所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不断推进赣南十八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创新,构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格局,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经济条件。
(二)强化苏区精神及社会工作的宣传
民政、教育等部门应与当地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共同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以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同时应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城镇社区、农村社区对社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终将社会工作理念与红色苏区精神相互结合,共同为赣南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添一份力。
(三)完善社会工作综合性政策法规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的缺失不仅是赣南苏区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应当引起的重视。
社会工作在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在经济相对滞后的老区,无论是在宏观制度建设方面还是具体的微观实施层面,社会工作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随着赣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同时社会工作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抓住振兴赣南的大好机遇,全面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积极培养公民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从而使社会工作的开展为经济社会振兴发挥巨大作用。
(作者简介:刘之兆,男,江西瑞金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刘济澄,男,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法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