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改造初探
2013-12-29李金玲
摘要: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水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中国古代的建城理论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滨水地区的功能重点已经逐渐由交通枢纽和传统工业区转变为城市娱乐休闲中心,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开始成为关注焦点。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需要从城市的空间构成出发,考虑城市独特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个性。以重庆市江津区滨水景观改造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在设计中如何使滨水景观与城市布局和文化特色相统一,形成既满足城市人居旅游,又能结合生态环保、经济产业和社会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
关键词:滨水区;滨水景观;滨水景观改造
清明上河图是一张最能反映古代人类滨水生活场景的图,从图上我们能得到如下信息:河流穿城而过,人们临水而居,河道上货船来回穿梭,岸边,拉车的、挑货的、叫卖的、闲逛的、一派充满繁荣的生活景象……历史发展到现在,虽然时代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变化,但滨水区依然是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市滨水区景观发展
(一)滨水区的定义
滨水区是由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构成的一个复合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滨水空间是天然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滨水区的类型与景观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滨水区有很多类型,根据自然环境形态,滨水区可以分为四类:滨江跨河、滨海、环绕湖泊水域、洲岛型城市滨水区,根据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功能也有所差别。除去防洪、生态等基本功能以外,城市滨水空间的用地功能主要有六种模式,即滨水商业贸易、滨水餐饮娱乐、滨水文体博览、滨水居住、滨水休闲活动、滨水营运码头。
城市滨水区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牵动着整个城市的命脉。在过去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着眼于如何有效利用滨水空间创造经济效益,滨水区的环境和景观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都面临着污染和景观质量不高的问题。随着城市的转型,人们认识到开发和更新滨水景观带对改善沿岸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滨水景观的综合功能优势,提高城市滨水区景观质量,创造符合时代需求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优质城市滨水区景观成为了滨水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重庆市江津滨江景观改造
(一)江津滨江景观改造的有利因素和问题
1.地理优势
江津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万里长江呈“几”字型绕城而过,而偎依几江的滨江文化长廊则有了得天独厚的江景资源。10公里滨江路四季花香,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路”,经过江津人民的不懈努力,江津滨江路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
2.城市文化特色
江津人文底蕴丰厚,有灰千岩远古岩画、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明代朝源观、中国第一大菩萨的明代大佛寺摩崖造像、天下第一长联、奎星阁、江心砥石古迹、重庆市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江公享堂等数以千计的历史宝贵文化遗产;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塘河古镇婚俗,集渝、川、黔婚俗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除此以外江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风云人物聂荣臻元帅、明代工部尚书江源、钟耘坊等。江津物产丰富,太和斋的米花糖、江津老白干、佛手柑等特产享誉中外。
3.现存问题
目前整个滨江景观带景观缺乏总体策划,定位模糊,综合品质不高,文化亮点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滨江景观带与江津城市的相互影响,忽视了滨江景观带对城市的重要性:
整个滨江路缺少有分量的文化景观亮点,无法充当展示江津文化魅力,提升江津形象的角色。
在空间功能分布上考虑不足,10KM的滨江路用一种功能连绵布置,导致十公里的滨江路成为纯粹的漫游式公园。
现有的景观综合品质不高,地面铺装、道路线型、景观转换、亲水功能、绿化元素、服务设施、艺术小品与景观建筑等都缺乏设计。
二、改造及设计原则
(一)滨水景观是城市文脉的延续,是人类心灵体验的一次盛宴。
芒福德曾说过:“未来城市的职责是充分发展地区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而作为市民频繁活动的城市滨水景观带,集中展现城市文化,不仅能使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回顾和吸收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能让第一次来到江津的游人直观而又生动的了解江津的过去和现在,从而达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目的。
在改造设计中,我们首先全面了解了江津城市文化,提取出江津砥石古迹、天下第一联、塘河婚俗文化等最具代表的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以景观的手法贯穿于整个滨水休闲带中。首先采用江津文化遗产瑰宝“天下第一长联”,打造整个景观带的精华部分——文字景观长廊;其次,形成“三个文化亮点”——爱情天梯广场、水沐莲花广场和水幕电影广场;还有由江津历史人文、山川胜景,风土民俗、时尚风貌锤炼而成的艺术景观小品点缀于十里景观带,如前后八景等具有江津文化历史渊源的元素。这样,当游人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江津的历史人文,使整个滨水景观带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层次。
依托滨江景观带还策划有一系列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活动:喜庆“联”年,华人迎新、川江放排、“塘河民俗”婚庆活动、川江放排·风情民歌文化节,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提升滨江文化长廊的文化品牌。
(二)滨水景观对城市能够产生积极的生态意义,给城市人口带来身心上的积极影响
1.滨水区域能调节城市微气候。根据城市热岛效应,滨水区域把较冷、新鲜的空气不断输送给城市,通过这种冷热循环,滨水区域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因此,在设计中都有意识的在滨水区域相接的道路口位置布置节点广场,沿街房产开发规定一定的楼层高度。
2.良好的滨水区域让城市远离江河的侵蚀。在设计中应用不同形式的栈桥,在保证驳岸完整的基础上,既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要也保全了城市的防洪功能。
3.滨水区域是人和其它各种生物共生的场所。滨水文化长廊东段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河滩,通过生态的强化设计为各种生物保留了原有的栖息场所,而不是一味的只以防洪作为最终的设计目标。
(三)滨水区域影响城市格局,城市格局反作用于滨水景观设计,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带给游人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滨水城市在规划之初,布局多受到水域的影响。依附着河流、江流具有运输及其它多种附加功能,城市有了发展的生命活力和潜力。而在当前社会下,河流、江流的运输功能开始减弱,连同周围的滨水区域逐渐演变成了城市人口休闲的重要场所。因此,滨水区域在空间功能划分的时候要以不同的功能区对应城市的布局,客观上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场所。
我们根据城市周边具体情况把整个滨江文化长廊划分为浪漫柳岸、民生百态、时尚滨江、动感沙滩、元帅大道等五大区域,五大区域的设置是根据城市格局和滨江区域自身的特点而对应产生的。
首先浪漫柳岸区域这一区域,作为江津城市人口附密集区域的前花园,原有景观效果优美,宁静,树木郁郁葱葱,是一块适合漫休闲的地带,在设计中设置了漫步观景、健身休闲、私下谈情等功能区域,通过滨水景观带的建造去发挥它的特质;而在民生百态区,设置了阳光散步道、亲子活动、乡土小吃长廊、歌舞、等相关的市民百态场所,并且通过一些具体展现民生百态的雕塑去烘托场景气氛,一派民生百态的场景俨然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尚滨江区,紧邻此区域的场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商品住宅,并且引入了很多高档的餐饮业态,因此在相应的滨江区域设置了风味餐饮走廊、茶饮店,咖啡酒吧等,着力打造一条时尚优雅的文化长廊,并加入现代都市的设计语汇,用一些充满活力和表现饮食商业文化的时尚艺术小品和雕塑去共同营造这一现代商业场景;动感沙滩区,此段远离老城闹区,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且有三万平米的河滩空地。加入与水相关的体验场景,如江心放排、栈桥观水、沙滩排球等活动;元帅大道区域,是江津城市的一道景观轴线,具有庄重的气质,为纪念革命元帅聂荣臻而建,是一条现代的景观大道,周围商业气氛浓厚,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通过聂荣臻雕像和现代宇航员雕像的建造共同营造了现代简洁而富有纪念意义的场所,总之,通过环境的相互影响生成了不同的人类活动空间,给人以丰富而多彩的滨江生活。
(四)滨水景观带能提供给人不同的亲水体验,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愉悦,是人和水重要关系的表达场地
今天,滨水区成为人类亲近自然和休闲、散心的场所。经常能看到很多关于人与水的场景,有些场景是人们坐在滨水区域,悠闲的品茶,不时的眺望远处的河景、江景;而有些场景则是人们在河堤上漫步;而更有一部分场景则是人们直接走向河滩,和河水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这些场景再一次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亲水的天性。一个成熟的滨水景观场地,在满足防洪、生态的基础上,应该提供给游人多种亲水的体验,只有这样,人和水的关系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在现代滨水景观带中,人类亲水的不同体验是通过滨水景观带多种具体的观景平台去得以实现的。
浪漫柳岸区在亲水设计上,滨水步道上增设了多条出挑平台和离岸式观水栈桥,突破了以往仅能在江岸观水的定式,创造了全新的观水形式;民生百态区域,在原有滨江路的外围增设了一条阳光健身步道,拓宽了原有的滨江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活动空间,让人在滨江步道上观看活动的同时也能眺望江景,给人以别样的感受;在时尚滨江区,设置餐饮建筑在临江护坡上,通过建筑内部空间和顶部空间建立滨水体验区,通过内外部空间的转换给人以其妙的亲水体验;动感沙滩区设置了通往江心河滩的栈道,并在仔细调查当地常年品均水位、洪水位、枯水位的基础上,另外加设了多条高低不一的通向江心的栈道式观赏平台,让人在不同的季节都能通过水位平台的选择能够最大限度的亲近江水,这是人类亲水体验当中最亲近的体验方式;元帅大道设计中,我们利用南高北低这一特点,设置了一系列精致水景,在这里,我们让人体验小尺度的水景,通过人工水景的小与江景的大让人且水的感受到亲水的乐趣,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滨水景观带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滨水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场地现状、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市民的多种需求,应特别注意人与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滨水景观与城市布局和文化特色相统一,形成既满足城市人居旅游,又能结合生态环保、经济产业和社会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