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体变迁看主体创作的“发乎情不止乎礼义”

2013-12-29秦晓雪

群文天地 2013年3期

摘要:礼是一种限制,从文本创作角度来看,礼限制着主体对感情的抒发,主要表现在文体的限制上,而文学的本质永远在于生命体验的冲动,惟有从此突破,注重情感和内容,打破文体限制,才能找到出路。

关键词:发乎情不止乎礼义;文体变迁;突破文体

“发乎情止乎礼义”语出《毛诗序》,其本义在孔颖达的注疏里被理解为:

“作诗者皆晓达于世事之变,而私怀旧时之风俗,见时世政事,变易旧章,即作诗以旧法诫之,欲使之合于礼义。故变风之诗,皆发于民情,止于礼义,言各出民之情性而皆合于礼义也。又重说发情、止礼之意。发乎情者,民之性,言其民性不同,故各言其志也;止乎礼义者,先王之泽,言俱被先王遗泽,故得皆止礼义也。①”

这是儒家对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提出的要求,以儒家这种文艺思想推广开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不止限制着诗歌创作,礼也不只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象征。《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在中国古代,礼被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宽泛而言,礼是一种限制、约束或是规范。从文本的产生、创作以及读者接受的全过程,礼一直限制着我们。从文本创作角度来看,礼限制着主体对感情的抒发,主要表现在文体的限制上。

一、文体对感情抒发的限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对象、情境等不同,作者为了更好的沟通,就会选择有利于准确传达具体题旨的言语方式,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文体。因此文体会约束感情的抒发。

回顾历史,明清统治者以“八股文”取士,根据《四书》《五经》命题,格式固定,字数限制,人们无法自由表达感情和想法,这种钳制也进一步影响到诗等其他文体创作,诗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而江河日下,更能自由表情达意且适应了市民阶层审美享受和精神消费需要的小说发展却呈现出特别繁荣的景象。虽然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提出:“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②”如果舍弃这种制度法式, 率意行文,就将失体害文。但同时也应承认:文体规范的限制压抑并规范了情感,这不能不说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负面影响。

二、创作主体需要“发乎情不止乎礼”,突破文体的限制

1.从哲学角度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文体作为创作主体所要抒发感情的表现形式,是次要的。受传统旧观念束缚,大家总认为文体各有章法,动笔先想格式。然而古人也曾云:“文无定法,文成法定”,“设文之体有方, 变文之数无方” ③,“文所文、非常文”。文章并无绝对固定的章法, 一篇文章一个样, 文章写好了,写法也就由自身表现出来。

2.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文体一直在变化,越来越适宜于抒情,和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兴趣越来越适应。

(1)中国有所谓“质文代变”,所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古代除了诗文这两种“正宗的”言志明道文体以外,其他文学样式都不被重视。然而虽然官方统治阶层大力提倡的是诗文,社会所流行的却是越来越俗化的文体。宋代词创作达到顶峰,话本流行,明清戏曲小说缤纷多彩。这类词曲、小说的文体是更自由更利于普通人来抒发感情的,因而小说的发展越来越兴盛,有着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创作却逐渐式微。

(2)从某一类文体看,限制o+xRhA4bGafJrCh2wVRBuQ==越来越少,变得更利于人们表情达意。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因此“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新诗革命,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综合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有益营养,使得新诗逐渐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3.文学的本质永远在于生命体验的冲动,惟有从此突破,注重情感和内容,才能找到出路。

随着文学分工的日趋精细,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纷纷独立门户, 各行其道, 不断地确立、完善自己的体内规训和中心型范。这种分类及要求的越发精细狭窄, 使其在相对封闭的格局中日趋僵化,无法满足我们传情达意、表现生活的需求。同时,人的情感和欲望本来没有固定模式,被文体规范后最初的激情和灵性失去了感性、朦胧的信息, 难再保持本真状态。而文学的本质永远在于生命体验的冲动,惟有从此突破,不拘泥于文体规范,注重情感和内容,才能找到出路。

注释:

①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②(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③(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参考文献:

[1]《诗大序》,见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63-7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杨明.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3]金振邦.论文体变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1).

[4]高旭东.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罗振亚.悖论与焦虑: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2010级人文科学试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