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13-12-29张娜

群文天地 2013年3期

摘要: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通过引进测评系统、完善就业课程、依托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立专业咨询机构、辅导员、学分制导师(学业导师)与家长四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联动机制,构建了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获得自身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最终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

一、就业竞争力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激烈地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增长到2011年时的650万,待业人数也从2001年的37万增长达2010年的160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地就业竞争,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

(二)就业竞争力概述

就业竞争力是指一系列的成就,包括各项技能、个人理解力以及相关个人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成为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而大学之为大学,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而终身学习能让一个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就业机会上,也体现在他们的整个职业发展中。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知识转化率低,不能很有效的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与具备工作经验的就业人群竞争时缺乏竞争力;第二,不少大学生存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弱,适应性差的问题,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大学生就业心理有所偏差,很多大学生只想去东部沿海、大城市、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第四,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待加强,有数据显示,60%大学生存在沟通障碍,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代社会,不能很好的自我展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1)人才的结构性失衡,相关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很多大学生选择所谓热门专业,并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学习并从事该专业,在入学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所选专业,从而产生懈怠,导致专业技能不强,影响就业竞争力。同时,大量热门专业人才涌入人才市场,也会导致整个行业人才供过于求,从而加剧该专业的就业竞争。而就业观的理想化也会导致人才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从而加剧热门地区、热门单位的就业竞争;(2)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很多大学生没有既定的职业目标,当然就更不可能有针对性的学习所要从事的职业需要的各项技能,因此,尽早自我分析并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是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力途径;(3)缺乏系统且有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当前高校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更多的是一些实际的技巧类指导,旨在帮助学生尽快走入职场,至于系统的学生个体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则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原因还未广泛开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采取必要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1)自我分析。借助于职业倾向测试工具或者系统对自己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和了解,通过对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优点、劣势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2)客观环境分析。客观环境分析不仅包括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还包括自身技能提升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只有对两方面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3)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因此,大学生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不断的朝向职业生涯目标迈进,通过制定相应的学习时间表,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1)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避免学生因目标缺失而造成的大学生涯的颓废。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分析,增进了对自己的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通过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为自己确立实现职业目标的日程安排表,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2)增强就业竞争力。由于进行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可以有计划的完善职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因此,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就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3)缓解人才的结构性失衡。由于对自己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大学生会树立比较理性的就业观,不再盲目的追求所谓热门行业、热门职位,转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职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的结构性失衡。

三、建构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一)引进测评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条件是对自己进行透彻全面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优点、劣势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完善职业测评手段,引进科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覆盖学生群体,实现大范围、全方位(下转第223页)(上接第221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立足长效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进行,在低年级,应建立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职业性向测试结果及自身特点对他们进行辅导,使其初步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并在逐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

(三)依托学生组织,提高综合素质

依托学校团委,积极开展各项旨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活动。团委学生会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相关单位联系,为广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挑战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报告会、座谈会、创业就业经验交流会、素质拓展活动等),宣传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通过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积极整合资源,构建联动体系

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建立专业咨询机构、辅导员、学分制导师或学业导师、家长联动的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合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与社会上的专业咨询结构合作,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与辅导,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专业更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信息掌握比较全面,对学生个人比较了解,但是由于辅导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比较专业化的指导,学校可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使辅导员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辅导。学分制改革后,很多学校都为学生配备了学分制指导老师和学业指导老师。这些老师由专业课老师担任,有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开阔的眼界,他们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和意愿,指导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学生提供学业上的个性化指导。同时,建立辅导员与学分制导师、学业导师的联动机制,通过双方交流沟通,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对于科研能力强的同学,希望导师能够指导学生课题或者导师拿出部分课题给学生,让他们尽早参与到科研训练之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训练平台。在我国,家长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影响,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也会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因此,深化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传递有关职业规划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为有效的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引进测评系统、完善就业课程、依托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我们建立起专业咨询机构、辅导员、学分制导师(学业导师)与家长四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联动机制,构建了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我们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的就业择业观,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获得自身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最终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05).

[2]王云飞,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01).

(作者简介:张 娜(1986—)女,陕西澄城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