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观赏石的审美艺术

2013-12-29纪玮

群文天地 2013年3期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热爱、崇拜和敬仰大自然。观赏石属于天然石质艺术品。它是经历了大自然漫长而复杂的鬼斧神工作用形成的自然美的载体。它的美,奇、稀等艺术特征没有任何人为的矫揉造作;它千姿百态,阿罗多姿;它神韵惟妙惟肖,似是而非。它的内涵它的生动都能激发人的联想,唤醒赏石者潜意识里的深藏的情感。

关键词:奇石 ;艺术 ;感知美 ;意境美 ;科学美

赏石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而存在的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艺术。因而它历久弥新,永不衰竭。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追求她美的内涵和真谛,以启迪人们对美的联想和自然造化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一种忘我的思维境界。

一、奇石的种类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观赏石,本文根据它的产出的地质背景、形态特征及所具意义等不同,将其分为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事件石、纪念石和文房石七类。

1.造型石: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是指立体上一些造型奇特的岩石、矿物,以婀娜多姿的造型为特色,求其形,赏其貌。如江南太湖石、安徽灵壁石、西北风棱石、西南钟乳石等。

2.纹理石(图案石、画面石):以具有清晰、美丽的纹理、层理或裂隙充填等组成平面图案为特色。求神似,赏其意。如南京雨花石、宜昌三峡石、兰州黄河石、柳州红河石等。

纹理石以具有清晰美丽的纹理或层理、裂隙、平面图案为特色。收藏者往往追求其神似,注意它所表现出的内涵和意境。纹理石上的纹理通常是在成岩时期原生的或岩石受矿液浸染形成的,其次是岩石后期风化形成的各种花纹。纹理石的花纹图案可以是具体的人物、动物、花鸟虫草、山水故事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图案,但构图的原则是简练自然,传神入化。如著名藏石家李饶先生的一块黄河石上的毛主席侧身像。纹理石的图案往往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好恶。如著名的文字石“中华奇石”受华人社会喜爱;而雨花石“富士山”受到日本朋友的青睐,“耶稣”与“观世音”则因宗教背景而赋予以不同的评价。

3.矿物晶体:漂亮完整的单晶、晶簇等,如辉锑矿、雄黄、孔雀石、水晶、莹石等。

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和藏石者推崇、收藏和经营矿物晶体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亦是目前国际上经销额最大的观赏石类型之一。我国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矿物资源的国家之一,但收藏矿物晶体者人数甚微,经营者更是长期忽视,仅令在数年前才在有些地区如长沙、郑州、桂林、昆明、成都等地有人开始专门经营。由于矿物晶体的观赏价值及其经济价值取决于一系列独特的因素,因而其评价原则不同于其它观赏石类型。尽管各国资源、历史、习俗差异很大,各地博物馆、藏石者偏爱不一,但随着观赏石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观赏矿物质量评价的准则已基本趋于一致。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矿物的种类和稀有程度、晶体形态及造型,晶体完整性、大小及颜色、光泽、矿物其生组合等,其次为矿物的化学成分、发光性、假象、包裹体、产地及其他特征等。对于西方藏石者往往喜欢收藏10-20cm(一二个拳头大)大小的矿物标本,更小的一些标本亦有些人喜欢,但博物馆和日本的藏石者则偏爱大块的标本。近年来宝石矿物晶体标本,尤受人们青睐。

4.古生物化石:完整清晰和形态生动的动植物化石。如鱼、三叶虫、角石、菊石、硅化木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必须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态、大孝结构或纹饰等。化石观赏石是指具有一定观赏或收藏价值的古生物化石,

5.事件石:重大自然事件遗留下来的一类石头。如天外坠落的陨石、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弹等。事件石、纪念石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单位、博物馆和收藏家们比较感兴趣的观赏石类型。

6.纪念石:指与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有关的具特殊纪念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石体。如蒲松龄收藏过的灵壁石、中美建交时尼克松赠给毛泽东的月岩标本、造成北宋败国的花石冈的太湖石等。

7.文房石:质地细腻或形奇色怪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实体,如端砚石、鸡血石图章、蝙蝠石镇纸和印章石

二、奇石的美感

在众多藏石中,中国的赏石者多从美学观念和文学艺术角度赏石,即怀有偏重人文科学,强调美学,抽象含蓄,丰富的想象等属于艺术风格的赏石观。这便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传统文化在美学观上的共性,是欧美一些赏石者望尘莫及的艺术风格。如果我们思维停留在石头这个物体本身,并依循这个主题延伸思考,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思考路径。起初我们可能会有一些粗浅且及时性的想法,这些思绪可能来自记忆中的联想,当我们思考越来越具体化的时候,就会呈现美感方面的考量。甚至产生心灵的悸动。虽然石头大小不一且不能改变,却能激发出各种形象、感情、印象、无穷尽的心灵之旅,因此石头的美是多方面,多风格的。中国观赏石的审美理论,从先秦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包括一些赏石者都有不同的论述。笔者通过学习继承前人的一些理论,结合现今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种层次的美:

(一)感知美

指赏石者首先看到和接触到得是石头的外观,石头的外在往往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他们作用于人的感官,它会使之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象,使人感受美的艺术,精神愉快。悦目怡情。

首先赏石者在观赏过程中首先看到的,触到的是石头本身的质地和造型。其中包括它的色彩,纹理。这些都是石头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形成的一些外在的自然美。有以水蚀方式形成的美石,比如灵璧石;有火山及岩浆活动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金属及非金属矿物单体和各种类型的矿物共生组合的晶簇。比如重晶石,绿石;还有在戈壁大漠风沙吹蚀磨砺下所形成的奇石等等 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它能给人们在感官上享受,正因为这些享受,反过来又诱发了赏石者进一步对石头的品读,对观赏石的美产生种种联想。

(二)意境美

意境美指的是藏石者在对观赏石解读中,对其固有的形态及其内涵,结合了自己的经历进行种种联想和想象,从而在思想意识中化形象为情感,形成令人欣喜的相应的意像,进入更美妙的愉快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种由视觉接收,产生心理上反应的过程。透过每个人内心合理化的思考,因为人都有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并因观赏者内在的心灵感受的差异逐步演变而成不同的诠释和剪影。当藏石者以惊讶赞叹或者疑惑的眼神观察石头的表现力时,藏石者的思想就已经被启动了。由于内心丰富的情感,藏石者不由自主的受到这些自然产物的吸引,因而有了和石头邂逅的机缘。由于石头具有不同的形态,导致藏石者产生不同的见解和解读。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赏石者可以通过石头上遗留的一些线索信息,运用有关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阐明观赏石自然美的成因。

具体来说,科学美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首先研究产生观赏石外在形态的基本要素的成因;

2.研究观赏石中诱发观赏者形成意境美的那些固有的生动形态的成因,如洛阳的牡丹石上的牡丹花以及湖北菊花石中菊花的形成和特征。

3.研究观赏石自然美大致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的简史。

下面以湖北菊花石为例对其科学美进行简单介绍:

菊花石资源稀少罕见,目前世界上仅在我国湖南、湖北、陕西、江西等地有所发现,未见国外有报道。菊花石最早见于湖南浏阳永和镇,距今已有200多年。湖北菊花石产于恩施地区,又称三峡菊花石,最早于1987年在宣恩长潭河发现,之后在恩施地区数县市都有出露。现已知,湖北菊花石分布鄂西南恩施地区的宣恩、恩施、建始等县市境内。该地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扬子地台,从震旦纪到中三叠世,一直处在沉降过程,沉积了上万米厚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湖北菊花石赋存其中距今有2亿多年的二叠系下统栖霞灰岩段,与湖南浏阳菊花石属同一层位。

恩施地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分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含煤碎屑岩,称马鞋段。上段由碳酸盐岩组成,称灰岩段。灰岩段在恩施地区岩性和厚度都较稳定,厚度139.22~272.6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为生物碎屑灰岩。菊花石集中产于生物碎屑灰岩中,其它岩石类型中则没有菊花石产出。

从构造条件分析,湖北菊花石一般出现在较为开阔向斜的翼部,核部为三叠系地层。如恩施菊花石产于花坪向斜,该向斜轴向NE45°,核部地层近于水平,倾角15°左右,两翼二叠系地层倾角25°~45°。据野外观察,湖北菊花石呈带状分布,往往沿河谷出露,形成一个带,其带长达30~40公里。在此带内,菊花石断续分布,有的地段聚集成片,一平方米内有数十个菊花石;有的地段零星散落,数平方米内才有1~2个菊花石,分布很不均匀。湖北菊花石分布广,蕴藏量大,现已开采及利用,是国内菊花石的重要产地之一。

整个恩施地区大面积出露的都是沉积岩地层,没有任何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因此,菊花石的生成只与沉积成岩作用有关,其形成过程为基底生物碎屑灰岩到深埋藏阶段后期。由于温度压力高,粒间水及层间水溶有较多的Sr、Ca、Si、CO2 等,可能因蒸发或比重等因素,先是造成Sr2+ 过饱和,与SO32- 结合生成天青石,并长大为粗晶,具完好的板柱状晶形。之后,由于组份的不断变化,早期形成的矿物被后期矿物交代,发生菱锶矿交代天青石,玉髓(石英)、方解石交代天青石、菱锶矿等,交代强烈甚至完全取代,仅保留菱面体假象。由此得知湖北菊花石是通过重结晶—交代作用形成的。

以上事实说明了菊花石产出于生物碎屑灰岩中,且成带状分布,这无形之中给我们寻找菊花石带来了指引和便捷。通过菊花石的地质产生,岩石特点以及它的成因能更好的剖析它的美,能更好的了解它的石质细腻,软硬适中,易雕琢。它黑白分明,千姿百态的花形令人赏心悦目,优雅高贵,是人们喜爱与收藏的珍品。

三、结束语

奇石作为自然天成的艺术品,是人渴望返璞归真的理想追求。人的审美情趣不同,文化层次也不同,因此,对同一块石头会做出不同评价!玩石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它是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艺术紧密相连。奇石恰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所以,追求自然无为恬淡宁静是赏石核心理念。赏石者在观赏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是忘掉尘世的纷争和噪杂,在石头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获得精神的寄托。荟荟众生,玩石头者万分之一,赏石文化仍然是小圈子的文化也,人的审美趣味和层次不同,观念差异大也,所以,赏石文化博大精深也,非一言可尽!

参考文献:

[1]《赏石美感之我见》 Chiara Padrini 意大利

[2]《中国观赏石的审美理论》 贾精一

[3]《国际盆栽赏石杂志华文版》 2010年夏季号

(作者单位:南京市莫愁湖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