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与动画影片的翻译
2013-12-29郝昱张白桦
摘要:随着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国外动画影片的不断引进,动画影片的翻译逐渐受到重视。从语言顺应理论的角度,根据动画影片特点,以上译版《功夫熊猫》为例,分析了动画影片翻译的部分方法和原则。动画影片翻译应遵循顺应论原则,这样才易于影片达到预期效果和票房,也使其易于观众接受。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动画影片特点;翻译;
一、顺应论简介
在1987年国际语用学成立时发布的工作纲领中,Verschueren首次提出了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theory of adapation),并在1999年出版了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体系日趋完善。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是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首先,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既有有意识的选择,也有无意识的选择;驱动因既有内部也有外部。语言选择的涉及面包含各个层次的选择,如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篇章等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选择对交际双方而言存在各种不同:选择时的意识程度可能不同,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和语言策略可能不同等。
交际中的选择过程之所以能顺利完成,是因为“选择”包括三个重要内容:(1)变异性(variability)“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2)商讨性(negotiability)“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 或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3)顺应性(adaptability)“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其中,变异性为顺应提供了可能,而商谈性则是顺应的手段。(Versehueren,1999:5 9-6 1)。这三个特征也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地使用语言,同样也是解决可译性问题的基础之一。因而,某个程度上,翻译过程可描述为译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活动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言语选择的过程。
二、国外动画分类及其特点
国外动画翻译是影视翻译的一大种类。动画观众群依据年龄层可分为:学龄前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学龄前后的儿童,由于识字有限,在观看动画时,几乎不看字幕翻译,完全仰赖配音理解剧情。事实上,字幕可以说是为了服务青少年或成年人,青少年的认字能力已趋完整,辨识一般日常词汇的能力也已具备,因此在观看配音画面时,通常不会看字幕,但是在语言发音模糊,或是听不懂的时候,字幕就成了最好的辅助。至于成人,字句辨识能力成熟,辨认速度也快,因此通常能够一边看画面、听原音,一边看字幕。因此,上述三类观众群体对于译出语的期待便不同:儿童不看字幕,希望的是听着顺耳、通顺的口语对白;青少年可以理解难度较高的字句,字幕避免出现过于艰涩的字句;成人则希望字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因此,译者希望同时满足三种不同人群的期望,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只能根据故事内容将动画分级,并列出每级动画的主要的观众群群,以此为基准进行翻译。儿童动画的制作,主要观众就是儿童,因此译入文就必须是儿童能懂的东西;青少年及成人动画的译文,就可不同于儿童片而译出文辞藻优美、意境深远的译文,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动画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时,设在翻译配音脚本时,应该考虑不同年龄层的语汇能力,不应高估,但也不应该低估。儿童语言形式方面的特色有:语汇有限,语法错误,专用词语;同时分析儿语的特质:直觉、浅白、生动、趣味、天真。译者在进行这种翻译活动时,固然要学习童言童语,却也必须语法正确,用字浅白但不能流于低俗。而以青少年和成年人为目标时,应考虑到其用语特点:词汇丰富,逻辑性强以及语言的时代感。翻译文本就是剧本,是剧中人物的对话,尤其是动画。
三、顺应论下动画影片的翻译
如果把顺应论具体应用到动画影片翻译,动画翻译则具有以下特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该选择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根据顺应论中语言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在动画影片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翻译方法供译者选择,例如可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等等,不同方法的选择需要依靠译者对始发语和目的语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依据翻译所要达到的交际意图;从语言具有商讨性的特点出发,动画影片翻译是在高度灵活的策略和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机械地进行翻译。译者必定会使用某种翻译策略以便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观看者接受的表达方式来示意原文作品所要达到的交际意图,这种策略的选择,则是他在顺应的特征下完成的;就语言的顺应性而言,译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观众。在顺应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认知语境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语境,观众的心理以及他们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
(一)结构客体顺应
结构客体顺应指的是语言,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及结构组成的原则。翻译中的结构客体至少涉及原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翻译是原语及译语结构客体的转换,涉及到双语转换中多层次的复杂选择。原语和译语都为译者提供了一系列可选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结构客体的言语形式,包括语音结构、词素与词汇、句法形式等诸多方面而均有不同。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Kungfu Panda),不仅杰克·布莱克、达斯汀·霍夫曼、安吉丽娜·茱莉等美国影星献声的英文原版受到追捧,由我国上海电影译制厂打造的中文配音版也赢得了一致赞誉。这说明他们在语言选择上顺应了主要观众——青少年儿童的语言特色。
1.语体选择
进行翻译,首先就要弄清所要选择的语言,语体类型,根据目标语定位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对语言进行多方面的选择,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才能顺应原文的风格和体裁,收到良好的读者效应。《功夫熊猫》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观众,因此,在翻译中顺应儿童的语言习惯和风格,使整部作品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同时也显示了原作品的质量。例如:
(1)That flabby panda can’t possibly be the answer to our problem.
那个蔫了吧唧的熊猫不可能是我们要找的神龙大侠。
(2)Can you imagine that I am prepared ‘Tofu’?
我做豆腐,不如买块豆腐撞死!
例一中把flabby一词翻译为“蔫了吧唧”,既符合儿童的口语特征,又显得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例二中的翻译很明显比直译“你能想象我做豆腐的样子吗?”要有情趣得多,更符合儿童的语言风格和习惯。
2.词汇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类、意义、搭配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译者必须顺应译语词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由于儿童词汇有限,用语简单直白,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顺应儿童用语特点来选择词汇。例如:
(1)You were about to point at Tigress and that thing fell in front of her.
你原来要指的是娇虎,可那个肉团正巧掉下来了。
(2)You are a panda. What are you gonna do, big guy? Sit on me?
你是熊猫,你想怎么着?一屁股坐死我?
上面两个例子不仅很好地顺应了原文的语义、风格,所用词汇如“肉团”和“一屁股坐死”,充分地把熊猫的形象幽默地刻画出来,,“娇虎”也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可爱用语,再现了儿童用语的纯真和稚嫩。
(二)接受能力的顺应
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儿童的情感、思维、语言等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稚拙和纯真一样,是动画影视作品拥有的美学语汇和艺术特质。动画影视作品的稚拙美和纯真美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所以在翻译时,为了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即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有限的接受能力,为了适应儿童的还不高的欣赏水平,还有不少缺陷的欣赏方式,最好能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再现儿童的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真正体现儿童的特点,以达到以儿童为本位、真正为儿童服务的目的。
1.趣味性
大人经常觉得童言童语天真可爱,他们虽然识字不多,掌握的词汇也不丰富,可是他们会以较少的词汇来回调动,说出有趣的话来。成人在创作儿童影片时,也应该学会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却能把事物巧妙、幽默有趣地述说出来,这样才能能引起儿童的兴趣,顺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在翻译动画影片时,若是能够适时地加入趣味,不仅能表现原文的趣味,也能让译文对白更加轻松活泼,增加吸引力。
(1)You picking on my friends?Get ready to feel thunder.
你敢欺负我朋友?我打得你满脸桃花开。
(2)You don’t know how long I’ve been waiting for this moment.
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一刻。
例一中用了“打得你满脸桃花开”这个意象,使此句更具情景趣味。“盼星星盼月亮”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儿童说话的稚拙语气和纯真口吻,在保证了语际忠实和语内连贯的同时,很好地考虑到了译文读者对象的认知水平,达到了在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的同时,又感染了他们,愉悦他们的目的。
2.时尚性
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儿童的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语言、流行元素的影响,使得一些新名词在儿童语言中也开始盛行。动画影片的翻译中,为了贴近儿童,得到儿童的接受和认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观片,适当地加入一些流行时尚语言能为影片增色不少。
(1)Done well?I am awesome!
只是很好?我很强大!
(2)The whole valley will be there and you’ll sell noodles to all of them.
山谷的村民都会去,人手一碗面条,那就赚翻了。
(3)All right. You’re awesome. Last thing I’m gonna say. Bye-bye.
好吧!你很牛。我就说这些了,OK?拜拜!
(4)Nothing is impossible.
一切皆有可能。
上面几例中,“很强大”、“赚翻了”和“你很牛”这样的语言都是现今青少年儿童中很流行的口头语言,加入这些流行口头语言,影片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展现出勃勃生机,使儿童易于接受。最后一例中,直接套用电视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更是紧贴时代,做到了与观众的真正心灵沟通。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影视佳作进入国内市场,其中不乏部分优秀的动画影片。而要使这些动画影片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完全套用一般影片的翻译策略。译者应在翻译钱确立基本的翻译原则,了解译作的沟通目的,这样就能更好的抓住主次信息,发挥译作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3]孙水良.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
[4]谭慧.接受理论与儿童影片的翻译[J].电影文学,2009(17).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