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得与狼》的创新研究

2013-12-29宋艳双

群文天地 2013年3期

摘要:《彼得与狼》中的彼得从被压抑被管制到变得勇敢独立再到最后与狼一体,经历了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可以看出,彼得经历了由“超我”到“本我”的转变。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彼得;超我;本我;自我

《彼得与狼》虽然是一部没有人物对话的动画短片,但是通过画面语言,可以看出主要人物彼得的心理发展过程。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说,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基本上是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他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从本我、自我到超我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改造成具有道德规范的人所必须的三个阶段。“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

一、受压抑的超我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好像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本我,总是处于无意识领域,本我包藏着力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下意识所藏的伤痕正是叫人行止失常的动力。”

故事的开头是大雪纷纷的山脚下住着彼得一家,家里只有彼得和爷爷两个人,彼得家的后面是一座山林,山脚下有一汪结了冰的池塘,广阔的空间一直是彼得向往的地方。山林是狼经常出没的地方,爷爷不允许彼得到门外玩耍。彼得被派到镇上去买土豆。在镇上,有一群男孩女孩在玩耍,而彼得是孤僻的不合群的,他自卑地低下了头不敢正视漂亮的同龄女孩的眼睛。彼得内心已经有了对交际的渴望,即本我中的力比多,但缺乏母爱的彼得性格孤僻,受到爷爷的管制,还有来自外界强敌的欺负,使彼得的内心被压抑住了。在彼得所生活的群体里,狼是他们最大的威胁者,彼得的眼睛里流露出对狼的害怕。彼得处于超我阶段,遵循着爷爷谨慎的法则。

二、解放了的自我

“本我又遵循享乐原则迫使人设法满足它追求快感的种种要求,而这些要求,在现实环境之间,自我便起了调节作用。” “本我”是放纵情欲,“自我”是理智和审慎,正是由于以上两种原因造成了性压抑和苦闷,显然“自我”压制了“本我”。

彼得心中有了过剩的精力,受到压抑无处释放,所以门外便是他的发泄口,彼得开始寻求自我。受到一只鸟的蛊惑,彼得从爷爷那里偷来了钥匙,同时也受到鸟被绳子绑住的启发,他从家里拿出绳子准备逮住狼,此时彼得还是游戏的心理,并没有真正要抓住一只狼。彼得在脱离了家里的庭院之后,宽阔的山脚下和好朋友鸭子的嬉戏,让彼得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彼得在冰上快乐地滑行着,压抑的超我得到了释放,彼得进入了本我的阶段。但是彼得被醒来的爷爷发现了,彼得又一次被强行带进家里,彼得狠狠地对门踢了一脚表示他的不满和反抗。

而狼正在此时出现了,鸭子被狼吃掉了,彼得很伤心地流泪了,然后彼得和狼进行了对视,彼得要为鸭子报仇,他要抓住这只狼。彼得完全是按照本我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畏手畏脚,不再顾忌爷爷的严厉。

三、本我的实现

本我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不受逻辑、理性和道德习俗的约束。在彼得的潜意识,他最渴望的就是自由平等没有束缚和欺侮。当他自豪的把自己抓到的战利品展现在同龄人的面前,同时也在女孩面前得意的笑了一下,人的原始欲望得到了满足。狼是强大的凶残的动物,如今却受到人们的嘲弄,这似乎是对强者的侮辱。当猎人用枪指着狼的时候,彼得想到了自己曾经也曾受到如此的遭遇,他弄倒了猎人。被气球绑住翅膀的小鸟挣开了束缚,在空中盘旋,彼得欣喜地打开了笼子,把狼放出来,并且和狼一起并行着,此时,狼和彼得融为一体。

在众人惊愕的眼神中,狼回头看了一眼奔向了又一轮满月的远方,狼最终是一个胜利者,它同时也带着彼得的胜利离开。彼得从一个顺从的弱小者变成了掌控自己的小英雄。他有了主见,有了自我,实现了本我。庆幸的是,在彼得受到欺侮时并没有“以恶治恶”,他从心底憎恶杀戮,所以他会狼放走,他在宣告他有能力抓到狼,也能决定狼的生死。

自此,彼得成长为按照自己内心意愿做事的人。在刚开始被束缚的小鸟有着象征意义,仿佛那只鸟就是一直被爷爷束缚在家里的彼得。小鸟、狼和彼得是同病相怜,从本质上他们三个的处境没有区别,当那只小鸟得到自由之后,彼得受到了启发,万物都是自由的,他放走了狼。从此以后,彼得的生活应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平静无奇,爷爷不会再管制着他,他还会成为人人称颂的英雄和受到敬佩的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解读了彼得的心理路程,一个从被约束到自由的心灵,一个从超我到自我再到本我的发展过程。《彼得与狼》虽然没有对话,但是画面语言带来的感受更加直观,尤其是彼得的眼神和彼得笑与哭,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彼得的性格特征和心灵轨迹。

参考文献:

[1]邱运华著.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作者简介:宋艳双,女,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硕士研究生,戏剧戏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