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扮男装看吴藻的女性意识觉醒与叛逆

2013-12-29李芸

群文天地 2013年3期

摘要:作为清中叶甚至是整个有清一代都颇负盛名的女词人,吴藻不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身世经历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且虽被定位为女词人,却是诗词曲俱工。本文以“女扮男装”为切入点,通过论述吴藻生活中离经叛道的易装交游以及戏曲《乔影》中“速变男儿”的文学诉求,来阐释吴藻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叛逆。

关键词:吴藻;女扮男装;觉醒和叛逆

吴藻(1799-1862),仁和人(今杭州),字蘋香,自号玉岑子。幼时好学,长则致力于词,又精绘事,尝写饮酒读骚图。著有香南雪北庐集、花帘书屋诗、花帘词、读骚图曲。作为清代颇负盛名的女词人之一,吴藻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及作品风格,虽是出生于商贾之家也嫁作商人妇,却才华横溢,诗词曲俱工,在其身上看不到商人的铜臭与世俗,有的是超过一般人的清高桀骜。她用自己的言行和词曲创作鲜明地体现出“儿女亦英雄”的女性觉醒意识以及对传统女性身份和地位的叛逆,对中国妇女界的觉醒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一洗女儿故态”——生活中离经叛道的易装交游

“在被数千年来礼教所压迫的女性中间,一旦有人发现了自己也是人,是和男性一般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当时决不会作反抗的呼声的,柔弱一些的只有付之一叹,慷爽一些的只怨老天不把她们变为男子,去做男子一般的事业。不得已而求其次,木兰、黄崇嘏便是她们理想中的人物。”①吴藻之聪慧,超于一般的才女之上,她的思想言行,自然不甘囿限于传统的闺帏之内,她的女性意识醒觉,也比清代中晚期的闺阁才女要高。在生活中,吴藻毫不掩饰甚至张扬着追寻自由精神和超越本性的渴望。

在吴藻之前的清初,也有一位不顾世俗眼光和非议女扮男装交游的奇女子,那就是一代名妓柳如是。柳如是虽然身不由己沦为风尘女子,但她的胸怀和气质却是高洁脱俗的,文学才情也颇高,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勇敢追求影响了之后众多不甘平庸和压抑的女子。如果说柳如是的女扮男装是为追求一份真挚的对等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精神感召,那么,吴藻的女扮男装则体现出更加强烈的实践要求。她认为要想突破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必须从自我开始改变,着男子装只是一种方式,以此来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获得女性独立的发展权。于是,每次出门参加文友聚会时,吴藻便换上儒巾长袍,配上其高挑的个头,俨然一位翩翩美少年。有了这样的打扮,她的行动方便多了,不但出入酒楼茶馆,甚至还随大家到青楼妓院寻欢作乐,完全不顾封建礼俗。

二、“美人翻恨女儿身”——文学创作中“速变男儿”的诉求

有人说,文学的本质是“苦闷的象征”,生活安逸的人不会想要书写,欢乐的情绪是发散性的,是比较肤浅的,而悲伤愁闷的情绪是滞留的,深刻的。虽然金代元好问曾有诗云“心话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就吴藻而言,“文如其人”的评价并不过分,现实生活中因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引起的反思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叛逆,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所体现的情感表达不似一般闺阁才女的“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样的矫揉造作,而是平易自然、清新闲适,感慨之余,尚有清刚豪迈之气,她的《花帘词》还有“嗣响易安”的美誉。

“女性意识初醒的明清知识女性,最不满足的就是女性被规定的‘雌伏’状体,最渴望的是与男人一样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传名千古。历史传说中的花木兰和黄崇暇的事迹为她们的梦想提供了蓝本。”②而吴藻,除了在日常行为上热衷于着男子装、行男子事,同样也借助于文学的虚拟和幻想来寄托她所希冀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生活样式。她的作品常有速变男儿,以图转变现实环境之意。而杂剧《乔影》(又名《饮酒读骚》)的创作,可以说是吴藻的这种心态的最好体现。

《乔影》的剧本大意是:生长于闺门而易装为男儿的谢絮才,身为女子,觉得自己就像是那被关在笼子里的一只病鹤,不能够像男子一样远走高飞。为此,她自悲自叹,把自己画成一幅男装小影,名为《饮酒读骚图》,一边朗诵《离骚》,一边饮酒狂歌,以排遣心中的愤懑。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中重男轻女观念的不满和要求摆脱礼教束缚、寻求个性解放的呼声。除了《乔影》,我们还可以读到不少风格豪迈、胸襟高远的词作,从中可见吴藻的气魄与才华,如《金缕曲·闷欲呼天说》:

“闷欲呼天说。问苍苍、生人在世,忍偏磨灭?从古难消豪士气,也只书空咄咄。正自检、断肠诗阅。看到伤心翻失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笔端结。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且整顿、铁琶铜拨。读罢《离骚》还酌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阕。声早遏,碧云裂!”

全词如黄钟大吕一般慷慨激昂,“英雄儿女原无别”,铁血男儿般的壮志情怀和才华难伸的伤痛让人拍案叫绝亦唏嘘不已,读来完全没有弱女子的哀婉缠绵和脂粉气十足,使人忘却这是出自女子笔下。又如《忆江南·寄怀云裳》:

“江南忆,最忆绿荫浓。东阁引杯看宝剑,西园联袂控花骢。儿女亦英雄。”

这是吴藻寄怀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张云裳八首《忆江南》的第五首,回忆的是一次相聚的情况,从词中的“引杯”、“看宝剑”、“控花骢”的描述可见两位女词人的豪情侠气,她们也希望可以像男儿一般操剑护国,而结语“儿女亦英雄”更是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要想有所作为的理想。既然天生为女子的事实已然无法改变,易装亦难,吴藻便提出女子与男子同样可成英雄的的论点,从根本上颠覆了宿世的男女观,从中亦反映出了清代中叶妇女开始觉醒的一丝讯息。

注释:

①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第358页.

②郑光仪.中国历代才女诗词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第1703页.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