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衬“红花”的“绿叶”
2013-12-29李海霞
摘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作为戏剧史上的明珠,几百年来都大放异彩,而作为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除了塑造了像哈姆莱特这样的“大”人物光彩夺目之外,还有一群像波洛涅斯,欧菲利亚这样的“小”人物在闪闪发光,他们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无名无份,各个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真真切切的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深度。
关键字:《哈姆莱特》 ;“小”人物 ;“绿叶”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作为戏剧史上的明珠,几百年来都大放异彩,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和体验,和中国“红学”一样,许多学者都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而衍生出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哈姆莱特精神”、“ 哈姆莱特命题”、“ 哈姆莱特悲剧”,作为《哈姆莱特》剧中的主角、莎士比亚笔下的代表人物之一,哈姆莱特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确实已根深蒂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去研究和崇拜“大”人物,而忘了“红花还需绿叶衬”的道理。而作为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除了塑造了像哈姆莱特这样的“大”人物光彩夺目之外,还有一群像波洛涅斯这样的“小”人物在闪闪发光。
波洛涅斯,现任国王克劳迪斯的御前大臣,在《哈姆莱特》中,他扮演了一个出了名的老顽固的形象,他阻止哈姆莱特和女儿欧菲利亚之间的爱情,哈姆莱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最后,他因躲在挂毯后偷听哈姆莱特和他母亲的谈话而被哈姆莱特一剑刺死。
不管他在《哈姆莱特》这个殿堂里扮演着一个多么顽固,虚伪甚至自私,无耻的角色,但作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认为他做的很好。当他的儿子雷欧提斯要出远门时,他教育儿子:“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三思而后行,对人要和气,但是不要过分狎呢……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意见,但要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对自己的忠诚,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诚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而在对待女儿欧菲利亚和哈姆莱特的爱情上,他的顾虑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欧菲利亚和哈姆莱特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就光身份地位着一项,已经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很大的鸿沟,作为父亲,他担心哈姆莱特对自己女儿的感情是一时兴起,就像他自己说的:“热情燃烧的时候,一个人什么誓盟都能说出来,这些火焰是光多于热的,一下子就会光竭烟灭,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虚幻的,你不能把它们看做真火看待” ,是合情合理的,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幸福,尤其是在爱情婚姻上,所以,波洛涅斯阻止欧菲利亚和哈姆莱特的爱情,并不是卑鄙、顽固的表现,应该把这种行为放在理解的范围之内。
欧菲利亚,波洛涅斯的女儿,也是除了王后之外唯一的女主角,她是雷欧提斯的妹妹,是“疯掉”以前的哈姆莱特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来证实爱意的女孩,在家里享尽父亲和哥哥的疼爱,在亲情的普照里还有爱情的温暖,但这位可怜的女孩,最终却成为哈姆莱特认清现实后的牺牲品,哈姆莱特认为:人并不像人文主义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智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在理想破灭的哈姆莱特的眼中,人的心灵是黑暗浑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克劳迪斯是十恶不赦的大魔鬼,王后的堕落也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欲,欧菲利亚,同样也不例外,尽管看上去“香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 ,但“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 ,在情欲逼来时她也会像王后一仰脆弱,所有的女人都一样。很显然,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看法是偏激和错误的,正是这种偏激的观念,把欧菲利亚推向了疯狂的境地,并最终凋零在了一池湖水里。当然欧菲利亚的死不能全部怪到哈姆莱特头上,也有她自己的软弱和怯懦,她爱哈姆莱特,却又听从父亲的话,不敢去争取,又单纯的毫无心理承受能力。
有人说欧菲利亚的死,是因为她性格中的软弱,也有人说,她的死,是因为灰姑娘爱上了充满仇恨的王子,但不管怎样,这位可怜的姑娘最终成了湖中的一缕幽魂。
不是所有的人都死了才叫悲剧,让活着的人没有了希望才是真正的悲剧,欧菲利亚的死破灭了一个王子与灰姑娘的童话。都说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那欧菲利亚的死又何尝不是女性命运的悲剧。
佛洛依德分析:“在人的无意识心里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冲动,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荣格也说,文化赋予了一切社会命题以人格意义。很显然,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这些或顽固、或悲切、或忠贞、或幸运的“小人物”,因聚集了太多莎士比亚对于死亡的追问,对于悲剧的解读而变的盛大而飘渺,它的盛大在于:把满载着诸多人文情怀的情感因子浸注于这些“小人物”身上,透过他们,我们看到了漂浮于着个悲剧世界之上的深思与卓见。
当然《哈姆雷特》中,还有很多的小人物,有名有姓的,无名无份的,各个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真真切切的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