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内篇》的孔子形象看庄子的焦虑情结
2013-12-29黄艳灵
摘要:《庄子》内篇中孔子形象多变。其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圣人”孔子思想的欣赏,对“愚人”孔子抗争命运的同情,以及在“学人”孔子的描述中表现出的尊“道”抑“儒”的倾向。无论是对哪一种孔子的塑造,都无不显露出庄子内心深处深深的焦虑情结。
关键词:《庄子·内篇》;“圣人”孔子;“愚人”孔子;“学人”孔子;焦虑情结
《庄子》一书中,有四十多个章节论述到了孔子的言行。《庄子·内篇》中孔子共出现十余次,分布在《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四篇之中。
孔子的形象在《庄子》中比较复杂,关于其形象的概括与分类,现代庄学研究对此所做的工作已经比较多。霍松林先生在《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林岗先生在《论庄子晚年悔意》、张宏生《四种先秦子书中的孔子形象》、张岩《由儒而道及道家的代言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马丽娅《试论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罗建新《论<庄子>对孔子的改塑》、尚建飞《寓言化的孔子形象与庄子哲学命题》等文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庄子》中的孔子有三种形象,分别是儒家的代表、道家的崇拜者、道家的代言人。
本文着眼于《内篇》,在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尝试去解释隐藏在每一形象背后庄子的无限焦虑。
一、“圣人”孔子——现实焦虑
此处的圣人并不是单纯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中的“圣人”,而是替“道”立言之圣人。
《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道出了“心斋”之旨:“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安之若命”之论,看似清静无为、超然物外,但是他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已经说明他赞成心有主见,庄子的“达之入于无疵”,则说明“心斋”不是手段,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是目的。庄子俨然一副老谋深算的政客面孔,正是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深焦虑。
换句话说,“圣人”孔子就是庄子本人。“显性庄子”的超然物外形象不需要改变就可以借助“隐性庄子”形象自然的道出。也就是说,其次,“圣人”孔子的话自然被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实质上是庄子对其自我政治构想的极大肯定,以“圣人”的身份更可彰显所表达政治权谋的崇高价值。因此,可以说,庄子的焦虑除了对社会现实环境的焦虑,还有对社会现实表达的焦虑。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具体说就是对政治构想是否具有现实性的焦虑。这是一种想要对现实有所作为、有所改变,却终于无为的慨叹。
二、“愚人”孔子——生命焦虑
孔子之愚在于知其不可为而执着求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身为刑戮”。对于这样的孔子,庄子表面上是在讥讽,实则是对孔子崇高理想人格的极大敬佩,对孔子本身的深切同情。这一切,就是庄子对生命的深切焦虑。
继续看《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在庄周心里,孔子是世间稀有的凤凰的代表,可惜生不逢时,却坚持要在乱世实现救世的政治理想,这就无异于“画地而趋”,不仅徒劳无功,甚至还会损伤德行、牺牲性命。庄周没有贬损孔子,而是把孔子塑造成一个崇高的悲剧人物。爱之切则忧之深,这是庄子对孔子这类有智慧的人生命的无限焦忧。
在《德充符》里,庄子以“天刑之,安可解”喟叹了孔子的执着。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生命的终极使命让他放不下这种“愚”的伟大,而与之对应的便是“生”的威胁。可以进一步说,庄子对于生命的焦虑,除了上一个例子谈到的对士人生命曝露在现实之外脆弱无力、无可抗争的无限焦虑,更是对这些士人明知结果却一意孤行的悲壮行为的永久感伤。
三、“学人”孔子——“道”之焦虑
这里的“学人”孔子是说,孔子以一种虚心求教、自叹不如的形象出现。
当时的世界,儒、墨两道盛行,道家的思想相较而言算不上显学。但是无论是对儒家抑或墨家,庄子在内心上认为自己选择的套路才是最有效最正确的。
《大宗师》里孔子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孔子把自己定位为方内之人,是生活在尘世,这样庄子的思想显然是高高在上的。
庄子从“忘礼乐” 、“忘仁义”入手来阐释“坐忘”的理论,揭示了只有弃绝礼乐仁义,才能脱离形骸丢掉智慧,以“道”为大宗师,显示了庄子对儒家仁义礼乐学说的不屑,进一步提高了庄学之“道”的地位。
之所以说道家比儒家在施仁行仁方面高一个层次原因在于:一是庄子打破了“亲亲”基础上的推恩法,提出“至仁无亲”、“仁常而不成”的观点。庄子认为至仁没有偏私,他齐物论,认为万物同一。二是施仁的目的方面完全摒除了功利性。“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应帝王》)第三,施仁的行为在庄子那里逐渐变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庄子·天地篇》反复强调:“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这种行善施仁,显然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出版,1997.
(作者简介:黄艳灵,武汉大学2010级人文科学试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