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的心境与自我调适
2013-12-29桂彬
摘要:音乐的本意是给人以欢乐,“乐”者“乐”也。练琴向来被认为是一件苦差事,这就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练琴的时候,我会尽量使整个身体到全部心灵都达到放松、静默、感知、洞察、想象的状态,要在练琴中贴近音乐,理解音乐,表述音乐的意义,传达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从练琴中真正获得音乐的欢乐。
关键词:音乐;练琴;艺术
近期有幸在中国音乐学院旁听了西莎老师的德奥艺术歌曲这堂课。在课堂上,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平时练习不能盲目地练琴,要用心去练琴,要为演奏而练琴”。
西莎老师的话让我想了很多,现在随着练琴的经历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意识到练琴不是强迫的劳作,不是一种苦修,而是一种精致的艺术,是融教学、灵感、忍耐、优雅、平衡于一炉的。西莎老师在课堂上还说到,“练琴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身心的存在,而身心的存在是一个身、脑、心和感官知觉完全投入到现实活动的状态。练琴时,要放松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之中,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运动和发出来的声音”。
根据西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以及美国钢琴家玛德琳那·布鲁瑟尔《练琴的艺术》这本书,再加上我自己的感悟,总结出有助于练琴的几点:
一、伸展。我们在练琴之前很少会去关心自己,通常都是以一种习以为常的的方式接近我们的乐器,身子硬邦邦的,脑子也乱哄哄的。无论是讨厌练琴,还是急于想把握住音乐,还是想赶快完成什么,我们都没有花上几分钟来静静神,集中思想,然后轻松地投入练琴中。
不管是演奏还是练琴,都需要用一种放松、灵敏的状态来接近自己的乐器,伸展可以消除肌肉紧张,使身体放松。无论演奏什么乐器,全身的能量都要流入乐器中去,使它发出声音。体能的性质是永远不变的,如果新鲜的血液和氧气无法自由地充满整个身体,肌肉就会疲劳,就无法很好地去练琴。我也曾经尝试过,在练琴之前和练琴之后伸展练琴时所使用的肌肉,这样的伸展可以将血液和氧气送到需要的组织中去,可以在练琴前使肌肉保持良好的状态,也可以减轻练琴之后的疲劳感。如在伸展的时候充分呼吸,呼吸运动就可以使体内的空间更加易变,那么器官就可以更自如地传导,使我们自身和演奏完美结合,实实在在地产生出更加全身心投入的声音。
二、静心于自己的环境。静心于自己的环境是我在平时练琴中比较注重的一点,也就是西莎老师强调的,我们可以带着更多的个人色彩,更多的内心力量和信心来练琴。
练琴时要注意呼吸,不必用任何特殊的方法呼吸,顺其自然就行。呼气具有很好的放松作用,这种将空气深深的吸入到肺部的呼吸可以放松身体和大脑,让更多的氧气进入到细胞中,使整个身体系统的新陈代谢更活跃。建议大家试一试,在练琴或者演唱之前,静下心来做两分钟的深呼吸,之后的演奏或演唱状态会有所不同。
在注意呼吸之后,就要慢慢地扩大自己的意识范围,越是感觉稳定,平稳,就越是容易放松,越容易感受到周围的一切。这一点在平时上手风琴课的时hgh78FmLYM5vXcTSAEuLMzL2Z7Ze3h7CahJp9jr41EI=候,王老师也曾说过,她要我在练琴时对周围的环境保持敏感度,通过有意识的呼吸使思维放松的练习,就可以习惯开放的、有条理的思维,这样会有助于演奏时的发挥,能减少演奏中的失误。所以,全神贯注于呼吸,在练琴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花上一点时间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就都能从容面对。
三、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前我总是随着自己的性子,今天心情好,我就练琴,我就多练一会儿;明天心情不好,不想练琴,那就不练,并且我认为练琴也是需要情绪的,当你不想练琴的时候逼着自己去练琴就相当于做无用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次听课让我对这种观点有了新的认识,不想练琴就不练琴完全是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我们练琴的时候,心里经常会因处于复杂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之中而感到乱糟糟的,无数的决定和遐思会使我们分心,这时候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自己对自己的挣扎感到徒劳无用的时候,就停下来,感受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就这样过一会儿,什么也不去做,然后再继续练习,就会感到一种对于乐器和音乐的新的亲密,身心也会变的更加灵敏。我们会更敏捷地对音乐精致的结构与和声做出反应,更自然地把他们表现出来,而我们自己也会被这些音乐形象和色彩传出来的情感深深打动。
西莎老师说,在练琴中,如果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不需要一味地去反复练习,多注意内心的听觉形象能帮助技术有所提高。她建议了两种练琴的方法,一种是从头到尾的练习,中间弹错了也不用理会,继续弹;另外一种是弹错了就马上停下来,再重头开始修正。她说,若想很好地演奏音乐作品,必须在这之前要很好的想象一下,对所有的细节,它将出现的音响,在眼前出现某种理想典范的东西。如果想成功地演奏作品,要解决作品中的技术难点,同样应该事先做好准备,对作品中难度较大的片段要有充分的认识,必须有意识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内心听觉加以塑造,之后再借助老师的建议,开始专门的练习,效果会好很多。即使我们在刚开始想象的效果不是很大,但是这种尝试应该反复进行,最终必然能收到预想的成果。
西莎老师还指出,我们在练琴的时候,不仅要想象声音的色彩和音色,还要想象出自己在正式演奏时所需要的演奏方法,最好能唤起这种方法中包含的、与我们自身有机结合的、与自身形影不离的动觉和触觉。脑海中的音乐画面和动作具有特殊的动力资源,如果在演奏之前做到对一切进行有意识的想象,内心的感觉就能转化成外部的,现实而完美的动作,原先的意识就能转化为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用心去练琴”。
(作者简介:桂 彬,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