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与天堂的比较研究
2013-12-29刘营
摘要:天庭和天堂从宗教学上来看,都是人肉体死亡之后而灵魂永存之所,具有人类渴望长生寻求佑护的宗教情怀。宗教信仰在于寻求摆脱经验世界对人的各种局限,因此这些信仰系统具有人对于超越性的客体对象的崇拜以及通过崇拜活动而追求人的心灵救赎这两方面的共性。对于道教与基督教来说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天堂观的性质、得以进入天堂的途径及其功能三个方面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关键词:个体;灵魂; 修道主义; 恩典; 九重天
天庭作为道教羽化成仙的逍遥之所,天堂则是西方基督世界死后的归宿。两者都是与人死后灵魂所在之处相关联的概念。只有在思索并且深信灵魂有其存在,并且意识到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的时候,才会在产生肉体死亡、灵魂得其归宿——天庭和天堂——的宗教观念。从道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出发,试图理清两者的天堂观的差别与趋同,正确理解道教和基督教的宗教信仰问题。
一、灵魂观念
灵魂观念在一切宗教观念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来意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倘若没有超自然的、不朽的灵魂观念,也就不可能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灵观念,更无从谈论所谓的宗教信仰。
按照我国古代的宗教观念,灵魂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性的“精气”,甚至除了人之外,动物植物也有灵魂,即所谓的“魑魅魍魉”。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宗教的灵魂观念,逐渐摆脱了“薄雾、蒸汽和阴影”的物质形象,发展为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属灵性的超自然存在。纵观各个民族、各宗教灵魂观念,都承认灵魂无形、不灭、独立于形体之外,也就是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超自然性质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将灵魂归纳为: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生命力,并主宰其一切活动的超自然存在。
一个能脱离形体而独立活动、形体死后仍能继续存在的灵魂观念对于人类宗教信仰体制和宗教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最具有重要意义的就是这种灵魂观念迫使人们去设想灵魂在人体死后的“来世生活”。首先就要去构想亡灵存在于其中的来世世界。但是因为文化、民族和思想传统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显著特征。
二、天庭和天堂作为灵魂依托之所的同与异
从宗教学上来看,天庭和天堂都是人肉体死亡而灵魂永存之所,都具有人类渴望长生寻求佑护的宗教情怀。其动机乃在于寻求摆脱经验世界对人的各种局限,都具有人对于超越性的客体对象的崇拜以及通过崇拜活动而追求人的心灵救赎这两方面的共性。简言之,宗教信仰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被其崇拜的超越性客体——神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救赎的关系,亦即此岸与彼岸的关系。道教与基督教不管在灵魂观念上有何差异以及建基于此的天堂观有何差异,两者在宗教信仰上的作用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解释说明的。两者都试图在人的生死两岸得以沟通,而对超越之物诉说着那没有限制的永恒的幸福。但两者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将从天堂观的性质、得以进入天堂的途径及其功能三个方面来阐释。
⒈ 性质
道教区别其他宗教(不单单是基督教的区别)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道教重生、贵生、乐生的的思想特点。“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葛洪在《黄白》篇引龟甲问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并且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产生了“仙人无种”、“神仙可学而致”的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位列仙班,逍遥于天庭,追求的是真实的肉体和精神的永生。
而基督教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后经中世纪哲学家的不断论证,再经笛卡尔的二元论证明,最终发展为了纯粹的精神实体。只有在灵魂脱离了肉体的束缚和现实的局限之后,依靠着神的恩典,才能来到上帝面前接受其最后的审判。“不是肉身对上帝的回归,而是人的精神本身回到了上帝那里至美至善的绝对本体,以及人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上帝那至美至善的要求”,这是精神灵魂对上帝的回归。作为基督的门徒,不需要任何前提和结果,只需要顺从耶稣的呼召。然而这种顺从,却是意味着恩典与诫命的统一。这对自愿跟随耶稣的门徒来讲,是精神的生命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到保全。由此可知,道教重生乐死,追求的是真实的肉体和精神的永生,而基督教则是通过死亡实现精神灵魂对上帝的回归。前者是人可成道,而后者则是信道成人。
⒉途径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重要的理论纲领,也是其共同的信仰,认为生命的延续在一自身而非天的把握。《西升经》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养性延命录》则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更是在此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仙人无77053480cebaa07df9cd36d71275522feab01d9b419b98232ff7b4ca9337b662种”、“神仙可学而致”的思想。在此,葛洪强调的是,成仙非命定,人可努力修道,定能长生成仙,位列仙班,畅游天庭。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了外丹、内丹、医术和方术,以期能幻化为仙。道教位列仙班以入天庭是依靠个人个体的修道,这多少带有神秘宗教的色彩。这样一来,根植于外在行为的深处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思维,在个体内在生命体验到“道”的临在的一瞬间,完全属于个体修道者的宗教体验。
对于基督教而言,信仰者的灵魂在摆脱肉体的局限之后,受神之恩典,有天使引领,飞升到天堂。在此,恩典就成为基督教里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倘若没有上帝的恩典,人是无法得以进入天堂。真诚信仰耶稣,相信神的公义、博爱与拯救,相信一切苦难都将必得最后的审判,若是没有神的恩典,也是无法洗净罪恶,进入上帝之国的。因为“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单子是轻省的”也就是说,人的得救只能靠神的恩典,人们只要对上帝负责,上帝便对人人负责。并且这种关爱又保留在基督普遍的爱、上帝对软弱者和不信神者的忍耐、怜悯以及慈爱的广阔空间之中。
3. 功能
不管是宗教体系中的功能来看,还是从文化社会等功能来看,道教和基督教都有着明显的迥异。本文就单纯从宗教体系这一角度来试论天庭和天堂的宗教信仰功能的不同。道教的天庭,可以从各种道教经典中很清楚地感受到一点:道教的世俗化。天庭看起来更像是神仙天国辅正人间国朝。天君→无形委气大神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的神仙系统,从至高无上的天君到诸神各有所部,拟构出了天庭的实体机构。掌管世人生籍的寿曹,对世人进行“师化”的使曹,负责世人升天授职的升曹,保管神仙簿的昆仑虚,惩办世间恶人的太阴法曹及士府和天狱,掌领天庭财务的大司农和计曹①。天庭诸机构的设置是人间皇朝、社会等级结构和封建整体在天上地下的投影,从宗教组织的角度来看,也是教阶制的一种反映。这与道教产生的世俗化的灵魂意识和对现世的追求以及道教诞生、发展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虽然天庭的设置对于我国封建统治阶级来讲,有助于增加每部认同感和凝聚力,但与其他宗教相比作用不太显著。
而对于基督教来说,而天堂的存在则意味着人被救赎的命运。这种救赎,意味着摆脱世界的苦难,摆脱了罪责意识,是上帝之国来临时的终极拯救。在天主教看来,拯救在于通过通过神人创建神人的机构——教会。在于通过教士制度和圣事实现此一机构。而新教则认为,拯救就是凭靠对上帝宽恕性和圣洁性之爱纯然的诚笃信仰,将灵魂推向一个更高的内在力量和信念的境界,同时坚持传统思想宝库中的这种提高与通过基督代偿性的死亡使原罪和地狱之罚得到抵消有密切关系。由于确信能够得到上帝宽恕,便在信仰之中产生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情绪,因此人们乐于且怀着信赖将作为奉献给神性的生活,而所带来的快乐和信念,则同时了产生向善的力量。这与道教世俗工化、功能化的精神笼络有着很大的区别。
三、科学时代应该如何看待天庭和天堂
无论是道教还是基督教,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都会遭遇到一个本体性的问题:宗教何以成为宗教。近代科学和经验哲学的自然性世界观从根本上动摇了超自然的世界观。“神学必须通过社会学和历史学来理解自身,尤其是这是社会学对于神学的作为理解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宗教的历史知识学将有可能成为启示信仰的信的支撑,从而保留基督教的精神本质。但对于道教来讲,则很难以说清其信仰的实质问题,但是却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宗教史料和复杂的宗教情感以及各种宗教组织。
但无论怎么样,我们在看待宗教信仰问题时,问题不在于这种启示或是观念是否可能,而是在于我们是否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事实性地敬仰这种启示或观念,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暂时回到最原始的思维中,重新理解这个世界,体会原初的那份诗意和美好,重新整理后再次出发。
注释:
①杨寄林《今注今译太平经》,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特洛尔奇.基督教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斯通普夫,菲泽.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杨寄林.今注今译太平经[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 营(1985.3-),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