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神道中的“言灵信仰”
2013-12-29陈斯
摘要:神道是起源于日本本土的一种原发的、土著的宗教。从其产生、发展的原始阶段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言灵信仰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具有善恶双重性与神圣性的信仰。言灵以其超自然的特征,使其使用者具有了卡理斯玛(Charisma)①性质的超凡异能。使用韦伯宗教社会学中的“精灵信仰”概念,对神道中的“言灵信仰”的起源与特征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日本民族本土宗教传统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日本神道;言灵信仰;善恶双重性;神圣性
神道是自古以来便深受日本人民信仰的、起源于日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多神教的宗教体系。神道以大和民族的传统民俗信仰与自然信仰为基础,没有明确的教义与经典,而是以《古事记》、《日本书纪》、《古语拾遗》、《宣命》②等作为规范。神道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都存在着“神③(kami)”。言灵信仰体现了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并构成了神道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何为言灵信仰
“言灵(kotodama)”是指某种依附于语言之中的灵力。“言(koto)”在日文中的发音不仅能够表示语言的“言”,同时还可以写成代表事物的“事(koto)”,而“灵(tama/dama——组成词语时读音浊化)”的发音则可以写为代表某物灵魂、核心的“魂(tama)”字。因此,kotodama不仅具有“言灵”的含义,同时也隐含着“事魂”,即事物的灵魂、核心;以及“言魂”,即语言的灵魂、核心等意义。
原始神道的重要起源之一,便是这种将语言加以神圣化、神格化的言灵信仰。古代的日本人相信,语言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中依附着某种内在的神灵,话语是具有实际力量的。可以将这一现象理解为:当话语被说出口,并变成现实的时候,话语中的神灵就发挥了作用,做到了所谓的“言必果”(如善言成就善行,恶语成就恶行等)。由此,“言灵”这一语言的精灵,也就带有了灵性或咒性。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神道中的神有时会保佑一方平安,赐予现世的人们恩惠,是值得尊敬与亲近的善神。而有时,任性的神会引起天崩地裂,招来疾病与死亡,而成为作祟的恶神。正如神道中的神(kami)有善恶之分一样,“言灵”依据其使用方法的不同,也具有善与恶的双重属性。
古代的日本先民认为,“言灵”可以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决定人们的命运。同时,这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灵还可以传达神的旨意,具有指示人们行动的力量。这时的语言,不再仅仅是一种传达意志或人们之间彼此交流的工具,而是由于附着其中的“灵”,从而带上了某种神秘性与决定性,并成为了具有神圣性的存在。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第一章,“宗教的起源”中指出:“在我们所检视的最原初的宗教行为里,通常已经有了某种抽象化的形式——只不过尚属单纯。已具体的观念是:在具有卡理斯玛资质的自然物、人工物、动物及人的‘背后’隐藏着某种‘存在者’,是它要为前者的行动负责。此即‘精灵信仰(Geisterglaube)’④。”由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出,“言灵”中的“言”,既语言,正是韦伯指出的“具有卡理斯玛资质的自然物、人工物、动物及人”,在这里,具有卡理斯玛资质的“人工物”具体体现为语言的“言”。而“灵”则是这种卡理斯玛资质人工物(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某种‘存在者’”,也就是精灵之所在。此处的语言是承载着“灵”的载体,也就是“精灵”的所依附的具体实物。
二、言灵信仰的起源
“言灵”是具有咒性的语言,既可以表达善意,也可以表达恶意。也就是说,“言灵”是具有善恶两种属性的咒性之语言——“咒语”。在《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日本书纪》(成书于公元720年)等古籍中,虽然出现过以语言作为咒语,表达诅咒或祝福之意的故事,但其中并没有具体出现过“言灵”二字,来表示其作为语言精灵或咒语的意义。关于“言灵”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公元797年成书的《续日本纪》一书中。在这部书中记载着“日本是言灵丰富的国家,有古语流传下来,有神语传承下来。⑤”而八世纪中期问世的日本最早的歌谣集、诗集《万叶集》中,也收录了著名歌人山上忆良⑥关于“言灵”的咏歌,其诗句为“言灵昌盛国”。
通过《续日本纪》中的记载以及山上忆良的咏歌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人认为“言灵”是由神代继承而来的,是神的语言。同时,其语言中所具有的灵性,还与国家的建设与国运昌盛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言灵”不仅是一种语言表现,更代表着语言背后所潜藏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只有彻底理解了“言灵”的所说所想,才能理解神(kami)的内心想法,并代神发出语言。也只有这样,“言灵”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其效用。这种为神代言、表达神意的思想,正是言灵信仰的起源。
三、言灵的善恶双重性
“言灵”可以使善言成就善行,恶语成就恶行,具有善与恶的双重性质。善之“言灵”指的是带有祝福色彩的白咒语,而恶之“言灵”则指的是具有恶意的黑咒语。在这里,笔者将举出日本神话中一个例子,对善之“言灵”与恶之“言灵”加以分析。
《古事记》中记载,女神伊耶那美因为生产火神而死,前往了亡者所在的黄泉国。她的丈夫伊耶那岐因为思念妻子,而前往黄泉国寻找妻子。但此时伊耶那美已吃下了黄泉国的食物,变得面目可憎。伊耶那岐在看到妻子可怕的面貌之后转身逃走,却被伊耶那美发现。伊耶那美追赶着伊耶那岐,并诅咒说道:“亲爱的丈夫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要取走你所在国土的千条人命。”伊耶那岐则回答道:“亲爱的妹妹⑦啊,如果这样的话,我就要每天建立一千五百所产房。”此后,每天都会有千人失去生命,但也会有一千五百人诞生⑧。
这段故事可以被看做是白咒语对黑咒语加以对抗的典型例子。古代先民由于目睹人死之后产生的种种可怕的变化,从而对死亡产生了极端的惧怕心理。伊耶那美诅咒每日要夺去千条人命,从而形成了一个负面的、带有很强诅咒意味的黑咒语。这体现了恶之“言灵”的威力。而伊耶那岐与之对抗的,就是每日建立一千五百所产房的善之“言灵”。这一代表着祝福与善意的咒语,形成了与黑咒语相抗衡的白咒语。这个故事中白咒语与黑咒语的互相对立,正体现了“言灵”所具有的善恶双重的性质。其中暗含着恶之“言灵”虽然会对人类产生危害,但善之“言灵”却会与之对抗,保护人类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意义。
四、言灵的神圣
日本先民为了达到最基本的生存目的,而借助“言灵”这种具有灵性与咒性的语言。这种语言也在不断的使用中变得日益洗练,并最终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咒语被固定了下来。这使得“言灵”所具有的与神沟通、表达神意的性格变得更加强烈,从而使其神圣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使用“言灵”的人,也就逐渐成为了能够与神(kami)直接沟通的通灵之人,这就是神道中巫的产生。
韦伯曾指出“起初,‘精灵’并非灵魂、邪魔,亦非神,而是某种物质的、却又不得而见,非人格的、却又有其意欲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进入到一个具体实物里,并将其特殊的影响力加在后者身上。它也可能离逸而去,而使后者成为无用的道具,从而使巫师的卡理斯玛丧失殆尽。另一方面,精灵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再进入到其他人或物里”⑨。作为一种巫术的语言,“言灵”也存在着失去效用的可能性,当“言灵”失效,即附着其中的精灵离逸而去时,其使用者,也就是巫师的卡理斯玛也就自然变得丧失殆尽。其神圣性也就此不复存在。一段史实或许可为这一论断作佐证。
在西晋陈寿(233-297)所著的《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中,关于当时的日本,既倭国,有如下记载:“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
此文中“事鬼道,能惑众”的卑弥呼女王,显然是一位掌管祭祀祈祷的女性巫者,具有明显的巫术王色彩。本文中想要重点分析的,是在卑弥呼被立为女王之前,倭国经年的混乱因何而起?文献中提到,倭国“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既然卑弥呼作为巫者的特色极为明显,那么很可能,她之前的倭王也具有与其相类似的作为巫术王的性质。那么,其后的产生混乱的原因,也就相应地存在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某任巫术王卡理斯玛性的丧失(可能指精灵的离逸,或精灵本身消失无踪),造成了其神圣性的消亡。这也成为了倭国统治者权威性缺失、导致倭国“相攻伐历年”的原因之一。直到卑弥呼再次获得了“言灵”所具有的卡理斯玛(此处指的是精灵的“再进入”),这种举国混战的情况才得以平息。这种说法固然只是根据有限材料的推断,能否成立还有待商榷。但应该说,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总之,当“言灵”灵验时,使用“言灵”的巫者也就相应地具有无可置疑的卡理斯玛与神圣性。当这种能力失去、消亡之时,其神圣性自然也便逸散而去。
五、结语
“言灵信仰”是古代日本先民共同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语言观,同时更是一种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构成了日本原始宗教的根基思想。古代日本先民的生活及行动,时时刻刻都与言灵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其通过善之“言灵”来对抗恶之“言灵”,从而保佑人类生命延续的善恶双重性特征,还是其通过具有卡理斯玛性的巫术王的祈祷来求得神灵庇佑,从而祈求国泰民安的神圣性特征,都体现了日本古代先民所期望“言灵”所能具有的效用。这种效用是直接指向现世生活,并以此为目的的。这切合了韦伯指出的宗教、巫术的引发行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以此世为取向的” ⑩。这种现世取向,也是神道这一日本固有的宗教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
注释:
①卡理斯玛:用来表示某种人格特质,某些人因具有这个特质而被认为是超凡的,禀赋着超自然以及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质,而为普通人所缺乏。韦伯:《宗教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皆为日本的古典文献。
③此处的“神”(kami)特指神道中的神灵。
④韦伯:《宗教社会学》(韦伯作品集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页。
⑤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8页。
⑥山上忆良:(660-733),日本奈良时期诗人、汉学家。曾作为遣唐使出使过唐朝。
⑦神话中伊耶那美是伊耶那岐的妹妹,这或许反映了古代先民婚姻关系的状态。
⑧参见西宮一民注『古事記』、新潮社、1993年12月、第36-39页。
⑨韦伯:《宗教社会学》(韦伯作品集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页。
⑩韦伯:《宗教社会学》(韦伯作品集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页。
参考文献:
[1]韦伯.《韦伯作品集Ⅷ——宗教社会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陈 斯(1983.10-),女,汉族,河北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日本研究系,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