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金馆传说
2013-12-29张雪旭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历史的沉淀,是民间传统的精髓,也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证那段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将民族传统传递下来,将民族精神发扬下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丽水市如火如荼地开展,2008年8月,丽水市各县(市、区)基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已不陌生,我们也能随口说出几个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青田鱼灯舞,庆元香菇传说,松阳高腔等。莲都区双黄乡的民间文学——却金馆传说,被列入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括苍古道“孝子牌坊”的传说,被列入莲都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好传承下来的却金馆廉政文化、孝文化成为关注的热点。
一、却金馆的历史故事
却金馆,系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雨伞岗行政村一自然村,坐落在丽水城东北约20公里的桃花岭上。金黄色的阳光撒落在村子的一幢幢泥墙瓦屋上,透出了古色古香的韵味。绿荫丛中,一条括苍古道穿村而过,一头连着历史,一头延伸向未来。因地处官道,早在宋朝,这里便设立了驿站,村子的名称叫刘山铺,所以这个驿站就叫刘山驿站。到了明朝,在这个驿站里发生了“却金”美事,村名也就顺理成章地改叫“却金馆”了,有一副对联说:“却金一馆何忠臣,泣墓三年陈孝子”,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
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历史中,江西人是很会读书的,因此做官的人不少,广昌的何文渊便是其中之一。明朝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何文渊出任温州知府,上任伊始,他就从调查民情入手,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召集父老乡亲开会,征求民众对官府的意见。他在任六年,勤政爱民,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得温州百姓的爱戴和敬重。他是与况钟齐名的当朝四大知府之一。1436年初冬的某个日子,在任期满,何文渊要回京复命了。别人做官再不贪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一任温州知府下来,由于廉洁奉公,结果两袖清风,离任时居然连一顶轿子也雇不起。这一天,何文渊离别温州步行赴京,一路走来,来到了丽水的桃花岭。临近黄昏,何文渊在刘山驿站住了下来。用了晚餐,烫了脚,和旅人闲聊了一阵,考虑到明日还要赶路,何文渊准备上床就寝,但就是怎么也睡不着,他重新起床,看山村夜景,看到村外山野有灯火,感到很奇怪,就问其故。村民告诉他,那是村里一个叫陈登朝的男子在守墓。他父亲死了已经整整三年了,他就守了整整三年的墓,不论刮风下雨,一日不缺。何文渊听了后非常感动,居然有如此的孝子,就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约个把时辰后,只见刘山铺又喧闹了起来,原来又来了一拨旅人。何文渊不知,这拨旅人正是为他而来。这拨旅人的领队者,是当时的温州府治所在地永嘉县县丞于建的儿子。他是奉父之命,带领温州五县的民众代表,怀带礼金,抄深山密林小路,日夜兼程追赶何文渊而来,追到丽水的刘山驿站,终于追到了何公。领队者说,温州百姓闻知何公离任起程,见何公囊中羞涩,纷纷解囊筹金,特资盘缠。话毕,当众奉上了全部礼金。这是好大的一笔钱。按常规,一般人也就虚晃一枪,顺手收下了,但何文渊却坚决拒收。第二天一大早,何文渊弃礼金于驿站,没向任何人告别,悄无声息地走了。住驿站的旅人们非常惊讶:世上还真有两袖清风的官吏!其中有个士子感慨万端,兴致所至,当众提笔挥毫,在驿站的墙壁上写了“却金馆”三个大字,以志何公的人格,这就是刘山驿站的“却金”全过程。
金“却”在刘山驿站了,怎么处理?总不能再带回温州还给众赠金人吧,况且,父老乡亲的一番美意无法了断,这事怎么说也显得不完美。众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金留在刘山驿站,盖几座公馆,彰显美德,纪念何公。于是不久后,刘山铺村就出现了四座公馆,供旅人落脚住宿。那时的公馆不像现在的宾馆,只要有钱,你住总统套房也没有人干涉你。刘山驿站的公馆共有四座,分为大公馆、二公馆、三公馆、四公馆,总名就叫却金馆。大公馆称官厅,专供来往官员住宿,挑夫、轿夫、生意人等就住二公馆三公馆四公馆,这有严格区别的,不能随随便便混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一斑。明代万历年间在处州(现在的丽水)做过知府的安徽宣城人许国忠就以却金馆为题材,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岧峣俞岭数登临,廉吏曾闻此却金。孤馆无尘遗素节,层台有客寄高吟。青山不改当年色,明月常悬去后心。我亦勉为清白吏,更从何处觅知音?”
何文渊进京后,想起夜宿刘山驿站时看到孝子陈登朝为父守墓三年的举动,觉得如此孝道之子,实难遇见,就将此事奏明了皇帝,皇帝也深受感动,当即下了“圣旨”,在刘山铺村头的大道上建立一座孝子牌坊。于是工匠村民就行动起来了,从缙云搬来上好的石头,轰轰烈烈地建起了“孝子坊”。此后,文武百官经过此处,都得下轿下马,以示对皇帝圣旨的敬畏。诗人袁枚经过此处时,写下《客怀》五首,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见碑先下马,试水屡烹茶。”这里的碑就是指孝子牌坊了。
刘山铺村就这样变成却金馆村了。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现在到却金馆村去,已看不到昔日繁华有序的却金馆了,大公馆已摇身变成了上世纪60年代的大会堂了,二公馆三公馆只剩依稀可见的断垣残壁,只有四公馆,在岁月利刃的摧残下,留下伤痕累累尚存一息的残疾躯体。孝子牌坊没有了往日的恢宏气势,只留着残缺的骨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当年却金馆标本的缩影。但是,当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清官,泣墓三年孝子的故事一代一代流传着,这里所形成的廉政文化、孝文化却源远流长。
二、却金馆廉孝文化的保护利用
近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在却金馆大公馆会堂建设了廉政文化陈列展览馆,并多次召开却金馆文化建设方案研讨会。就如何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好遗留的文化资源开展研究讨论。会议提出应从括苍古道旅游资源与历史文物留存情况,结合目前经济实力,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通过保护括苍古道、修缮文物及古民居这个载体来促进新农村建设。
2008年,丽水市开始构思策划以“却金馆”为主题的文化项目,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婺剧作为载体,以廉政为主题,取材于何文渊的历史故事,以本土人员为创作班底,开始新编廉政婺剧《却金馆》的创作。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剧本几易其稿,编排修改。2009年初,精心打造的廉政婺剧《却金馆》出炉,随后在杭州及全丽水市各县(市、区)及一些乡镇进行巡回演出,使却金馆的廉政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
2009年,莲都区政府以却金馆何文渊的历史典故为载体,通过发放文件、网站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征集反腐倡廉诗词作品300余首,并编印成反腐倡廉诗词专辑。大力推进了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崇廉尚洁氛围。教育部门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走括苍古道活动,进一步弘扬廉政文化和孝文化,开展廉正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2010年,丽水市政府确立了却金馆廉政文化生态农家乐旅游项目,并提供多项配套政策扶持该项目,在莲都区旅游空间布局战略规划里面,将却金馆纳入重点旅游区项目发展规划,建设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丽水市农家乐旅游精品点。集文化观光类、主题教育类、乡村体验类为一体。申报了“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进一步加强却金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具有莲都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特开辟了廉政文化旅游专线。将廉政教育与休闲旅游有效地组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党风廉政教育新路子。丽水市、区纪委、人民法院等部门也通过各方面的宣传工作,针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在党的生日、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到基地接受教育,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示范作用。2011年,将却金馆廉政文化纳入“促作风建设,扬浩然正气”电教片计划,让更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广大群众欣赏廉政文艺作品。
三、如何更好地保护却金馆遗留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某一个时期或者从始至终都广泛传播与为众人所知,从而也形成一种民间文化。它并不应该是与物质完全分离的,它也可以借助物质来表达,只要更重于以一种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地处括苍古道上的却金馆,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在这里留下了很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诗词故事。特别是却金馆的廉政文化和孝子文化,为后人敬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民众是主体,所以要充分利用民众的力量来保护它,现今,政府和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是一种继承关系,不能依靠突击式、短时段的群众活动。更应从细微处改变我们的生活与观念,真正地将它发扬下去。
今天,可以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当然,我们都希望看到遗产保护和利用上的“双赢”——在保护文化遗产、精神家园和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理想结果。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最佳的,没有人失利,所以才能更加顺利地传递下去。
现在,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人越来越多,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挖掘者、传承者和发展者。对于却金馆的历史文化研究、挖掘、管理、开发利用,这些人如何才能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任呢?首先,应具有苦心修行的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综合学科,要善于学习,以学习塑造自身,既要学理论,也要学实践;既要学中国的,也要看西方的。要广读书,同时也要形成专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其次,要有大海捞针的精神。括苍古道、却金馆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成的,相关的记载、外围的烙印,都是它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收拾整理这些相关的资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过程有如大海捞针。因此,应具备一定的资料敏感性和对资料搜索的能力,特别是相关的建档、整理能力。再次,要有探索悟道的精神。却金馆的历史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其内涵和特征是什么?随着社会的转变,其价值、功能有哪些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融入现代生活,并为当下的人们服务?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一直追问下去。最后,要有弘扬传播的精神。相对于传统社会,当今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却金馆历史文化生存的环境空间和土壤也发生了巨变。这些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遗留的文化,也要懂得和善于利用现代手段传播遗产、弘扬遗产,使之能够造福当今社会。要充当起文化遗产的传播者、组织者、策划者,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并以此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却金馆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动中,之后的发扬和传递工作更为重要。要让文化遗产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要让它以一种文化形态一直延续下去,这些并非易事。可是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它的行列中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一直延续下去,持续放出夺目的光芒。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黄村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