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
2013-12-29朱菊英
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大部分农民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不少农村地区还存在“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06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文化活动室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农村,面向的是广大群众。农村文化活动室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事政治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及科普讲座,提供图书借阅,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农村特色文化发展,实现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以后,掀起了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县建设热潮,在农村纷纷创建省、市、县级文化示范村、示范户。目前笔者所在的县80%的村创建了文化示范村,98%的村办起了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室里有图书、乐器、电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身器材等设施,农村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这些村级文化活动室真正能坚持正常开放活动的并不是很多,更多的只是在建成之初热闹一阵子,就归于沉寂,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根本就是应景之作,无任何作用。面临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
二、农村文化活动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短缺是农村文化活动室不能正常运转的直接原因。文化室成了“花架子”、华而不实,空有文化阵地。吸引不来广大群众的直接原因是其设施跟不上实际需求,而根本原因是其运作资金短缺,文化管理人员没有一定的报酬,全靠他们的奉献精神在义务劳动,管理人员难以稳定,有的文化室管理人员换了一个又一个,影响了文化活动室的经常性开放。另外,由于集体资金薄弱,缺乏后续资金,已有的器材使用旧了、坏了却没人管、没钱修,新的活动设施添置不了,适合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娱乐活动显得有些单调苍白,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兴趣。
2、文化活动室场地偏小。文化活动场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物质条件,是群众展示文化才能、满足文化需求的平台,是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农技培训的窗口、致富信息传播的中心、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由于不少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集体用房有限,文化活动室场地偏小,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吸引不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日子久新鲜感没了,来活动的人就少了。
3、文化活动室设施简陋。文化示范村在创建时,上级文化部门会专门配送一些活动器材,如:图书、棋类、乒乓球、民族乐器等器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器材使用旧了、坏了却没人管、没钱修,新的活动设施添置不了。
4、文化活动室活动内容枯燥。目前,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室的活动,除了棋类等一些简单的自主活动以外,很少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组织的集体参与型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根本满足不了群众对文化的需要,以至参与活动的群众日渐稀少。
5、文化活动室缺乏有效管理。文化活动室要开放,要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管理人员是关键。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室管理人员不稳定,并且本身文化素质较低,对文化室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和办法,加上农村文化活动室活动器材种类少,数量也不多,有的村领导根本就不当一回事,随便叫个人管一管,管理工作跟不上。
三、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对策
1、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我国是一个有着8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农村文化活动室是最基层的文化,而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政府决不能忽视农村文化的建设,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要落实专项经费,确保文化室图书报刊及时更新。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予以大力扶持,每年应保证一笔用于奖励和补贴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各村,要从集体资金中安排一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多组织送书下乡活动,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赠、设立奖励基金等形式,不断更新农村文化室书籍,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
2、科学规划,加快场地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场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列入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从长计议,加快建设。一是要根据各村的经济基础、人口数量,建成适合本村发展使用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民族习俗、村民的文化需求,建成便于村民参加活动的综合性参与型文化活动场所。如:多功能活动室、书刊阅览室、文化娱乐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及远程教育室,室外活动健身场地、宣传窗、阅报栏等等。
3、加强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室管理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群众文化要发展、要创新、要提升,靠他们的发挥和引领。各村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担任农村文化室管理员。上级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室管理员的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水平。一方面要主动到村进行指导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平台,经常给他们提供免费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4、注重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室要有一套完善严谨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服务规范,保障活动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设备器材的维护、保养和使用。要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文化室活动设施及设备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资产管理登记及相关手续,加强管理,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建立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对表现突出的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缺乏责任的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换。
5、开拓创新,吸引群众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室除了正常的阵地开放,还需要经常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态活动,否则就没有活力,也不可能有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业余文化团队,由文体爱好者和文化团队带动全民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开拓进取,开阔思路,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形式,使活动常办常新。
新时期的农民呼唤先进的文化,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需要信息,需要精神食粮,更需要党的农村政策。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期待我们的各级领导加以重视,切实把办好农村文化室作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致富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大事来抓,真正将农村文化室建成农民学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知识殿堂”和农民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西屏街道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