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名拾萃
2013-12-29朱刚
香水园
2006年4月21日,西宁香水园仿古建筑工程破土动工。随着西宁市民的欢歌笑语声和工人的欢快号子,人们记忆中的美丽香水园即将苏醒复原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香水园,西宁古城一园林式风景区,位于北城墙根儿的一块高低不平的坡地上,即今中医院南面。在她风景最美的时节,有旅人止步感叹曰:“啊!这是镶嵌在古城墙根的一颗绿宝石!”
香水园历史悠久,据说在西宁城墙修筑完毕时,北城墙一段的石崖中,有泉水一股喷出,人们称之为“香水泉”。泉边古树挺立,垂柳迎风,一片片芳草野花在“香水”的滋润下,生长茂盛,溢香争艳,十分美观。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西宁佥事杨应琚,县令陈钴发观了这一风水宝地,着手开挖水池、修建凉亭、开通路径、广种花木,题名“香水园”。在以后的200多年里,香水园不断得到西宁官方与百姓的青睐,庙宇、牌坊、老虎洞、四望亭、药王阁等景点相继建成,池水映城墙,垂柳漫碧波,水与自然美景的神奇融合,造就了世上少有的“城根林园”。一年四季星转斗移,香水园的景色亦随季而变:春季杏花羞喷泉,夏季垂柳戏百花,秋时池水邀明月,冬雪茫茫听磐音。民国年间,香水园大门修有高大气派的牌坊,当时青海著名的书法家李德渊题“香水园”三字,引人入胜。
每逢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四月八”踏青,香水园游人如织,丝竹声声,西宁的民间艺人汇集园中,一展西宁平弦、西宁小调的风采;饮食行业中的尹凉粉、余甜醅、王羊头、马抓面等各式各样的小吃送到游人手中,为他们助兴解馋,为西宁的美景锦上添花。
八盘磨
居住在青藏高原西宁古城的人民,曾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类文明。曾经名噪一时的八盘磨,作为人类利用大自然动力的一大杰作,将永远留在西宁人的心目中。
为了保障水磨动力的水量充沛、冬夏不变,人们在八盘磨的所在地——城北湟水南岸自青海报社起,至城东区杨家巷以北的白家河湾,修了一道渠,名曰“磨沟”,这道沟汇聚了南川河河水,湟水河约三分之一的水量,形成了流水滔滔、经久不枯的另一条湟水河。河岸上种满了垂柳、杨树,河床上分别选当今青海日报社、五一俱乐部、省人民医院、白家河湾四个点,每道八盘水磨,共修四道32盘巨型水磨,架在宽宽的河床上,享受着河水的免费待承。
一年不分春夏秋冬,一天不管白昼黑夜,32盘巨型水磨哗哗不停地转着,磨眼里喷出的白面送到水动萝面器,过萝儿加工。在没有现代化面粉厂的西宁,八盘磨所生产的面粉供应了当时省、市机关及驻军、学校,保障了省垣上万人的生活用粮。
八盘磨的功德还不止于此。青海高原有许多油房水磨分散坐落在山乡水道上,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可是当这轰然作响的32个怪物8人一组,四字排开在一道河床上,而且几种摆放在青海省城里,它的新奇、它的罕见就与乡下的一盘普通水磨不可同日而语了。加上碧波荡漾的磨沟和拥簇在河水两岸的垂柳白杨,八盘磨的品味充满了人的智慧,使人感到,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了建筑在一风景区的古代人类文明博物馆里。
水咕嘟巷(仁义巷)
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路北最东头。北靠北关街,东倚东城墙(现共和北路靠西),南临东关大街,是一条不引人注目的小巷道。自有了这条巷道之日起,入住这里的几乎全部是回族居民,百年一贯制。
可是有谁知道,就是这默默无闻的小巷,用它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深深匿藏了一段西宁回族人民在百年以前惨遭清朝统治阶段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故事,而“水咕嘟巷”神秘的名字挂在巷道口上,让后来的人们去解密,去诠释。
清光绪年间,大旱连年,饿殍满地;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垂死挣扎,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对回、撒拉等少数民族)的歧视、打压日甚一日,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又一次引起了西宁、河州等地穆斯林的坚决反抗,史书称之为“河湟事变”。历经一年之久的反抗行动终于失败了,手无寸铁的百姓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刚刚解放不久时,有幸存于此难的一些老人讲述,事变结束后,清朝政府利用马安良之流,开始了对甘青回民一家一户的清洗,只要发现哪一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不问青红皂白,就紧追不舍。“你的官司到了”一声令送到门上,此人就被拉出杀头,毫不留情。一天,更大的灾难降临到西宁回族人民的头上。清政府命令满城回族人民到东关大街跪听“圣旨”,待人员到齐,突然当官的一声令下,刽子手像宰鸡一样地宰杀了成千上万无辜的妇女儿童,老人病人;他们的鲜血汇成一条血流,沿街东流,流到我们所介绍的这一条小巷时,因小巷地势最低,血流直向小巷奔流而去,像雨后洪水一样,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观者泪下,闻者狂怒,一个带血腥的名字——水咕嘟巷,就这样诞生了。
解放后,水咕嘟巷改为仁义巷,从此小巷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夏都古城,与时俱进。水咕嘟巷,这一血淋淋的名字时刻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今日。
索玛巷
位于西宁市东关大街路北,与东关清真大寺和该寺西侧的东关回族女子小学隔街相望。
索玛巷是当地一个历史悠久、颇有名气的巷道。索玛巷的命名与形成,和伊斯兰教在西宁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据传,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阿拉伯、中东一些国家的苏菲来中国西北传播苏菲理念,并组织人们进行实践,四大门宦虎菲耶、嘎得忍耶、哲赫忍耶、库布林耶逐渐形成,苏菲信仰一时成风。
苏菲以为,作为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不但要一丝不苟地遵行五桩天命,而且要远离享乐,或出门远行,或静坐参悟,以求进一步认识宇宙创造者及掌握者的伟大,从而坚定信仰,坚定认主独一。来西宁的苏菲大师们,为了帮助新归信教徒从事践行,就在现索玛巷的这个地址上修建了一些与当地民居不同的小房屋,供信徒们赞念干功,坐静参悟,名曰“索玛”。金镖教长说,“索玛”一词为阿拉伯文,意为“干功的小屋”。“索玛巷”由此得名。
如今的索玛巷,已经从不到两米宽的弯弯小巷变成了十五米宽的大巷,不过林立满巷的干功小屋——索玛,早已烟消云散,不为人知了。
水城门
古城西宁原修筑有两城,一曰东城一曰西城,西城又名大城,正宗的西宁古城,历史久远,城区宽广,城墙高峻且厚实,土墙外面包了一层大青砖,雅称“砖包城”。东城则不然。东城修建于清咸同年间,西起湟光以西的大城门,东至东稍门,北靠现七一路南,南临下南关街,不大不小,一座名副其实的土城。
今天我们所介绍的水城门,实际上就是这个东城的北门,位于现北小街与北关街的交汇点以北,直通七一路。
据记载,西宁古城原有许多泉,如水井巷、北门坡、东城北门外、晓泉都有一眼眼清泉泛出,为西宁市民提供饮用,东城北门外的几眼泉,泉水旺盛,水量充沛,北小街、北关街远至东关大街乃至大街以南的居民,均到这里取水。每当城门打开,肩挑的、驴驮的、车拉的纷纷出城,一时蔚然呈现出一场热闹非凡的“取水图”。
天长日久,这个由人们取水的城门,便被人们称为“水城门”,流传至今。如今当年的泉儿已杳无踪迹,可是一座雕栋画梁、古色古香、小巧精致的清真寺拔地而起,传承着“水城门”的古名,在悄然发展、壮大。每当一天的黎明即将来到人间,这儿的哲玛尔提的人们,一日五次地来到这里,就像当年的人们汲取清泉泉水一样,汲取信仰的琼浆玉汁,养护着自己的一片精神领地。
南壕
西宁市城东区的世居居民,至今仍把东关清真大寺以南的下南关街称为“南壕”,称下南关市场为“南壕市场”,令他们的儿孙辈莫名其妙,更令移居西宁的新居民听了百思不得其解:这里没有又深又宽又长的壕沟,为什么起了一个“南壕”的名字呢?
事出有因。原来,很早以前走出下南关街南的城门,眼前便是从城墙东头一直伸延到西头的一条深宽的壕沟,人们称之为“南壕”,这是当年修筑城墙时,逢坡开山,于平地就地挖壕取土筑城留下的痕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关城外慢慢成了居民聚居区,记得早在六七十年以前,南壕早已填平,居民早已栉次鳞比,当年的“南壕”已经在人们的眼前彻底消失了,而“南壕”这一名称却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口碑里,代代传承,长传不失。
补充一句,也许是“南壕”这个名称太土太地方化,当今的南壕市场也在城里城外人的眼中备受亲睐。你看,凡是西宁人祖祖辈辈喜欢而今临近消亡的水果如软儿、长把梨、沙果儿等,小吃如糖瓜、大豆、芝麻糖等,甜醅、凉粉等,甚至荆芥、地菽、牦牛骨髓都在这里有售,一看城里娘娘们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的场面,光阴似乎退回到遥远的往年……
山陕台
在西宁市东关湟光以南的南庄子西,有一片旱台至今仍被人们称作山陕台。一片小小的旱台与山西、陕西两个省联系起来,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从清朝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年代起,大量山西、陕西两省的商人肩挑手提、驴驮车拉,把他们那里出产的布匹、首帕、丝线及女人化妆所需的胭脂香粉等,带到西宁,并且走乡串户,送到湟中、湟源、大通、乐都等农业区各县;同时把当地出产的羊毛、皮张、鹿茸、麝香等物购到自己的货篮里运回故乡,赚取较丰厚的利润,晋、秦、青三省(地)的贸易互动开始了。青海人借当时流行的一句藏语亲切地称他们为“山西客哇”、“陕西客哇”(即为“山西商客”、“陕西商客”),汉藏合璧,十分感人。
山陕商客经过近二百年的艰苦创业,一部分由行商发展为坐商,一部分坐商则创办了规模较大的商号,到民国初期,山陕两省商人在青海的商号至少有四五十家,如有名的三义和、永盛德、晋和祥、庆盛西便是。随着山陕与青海贸易的不断发展,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他们创办山陕商人自己的组织——山陕会馆,同时在各县建立分馆,并集资买下西宁东关南面南庄子以西的一块空地,修建起一座一进两院的大院落,称“山陕义园”;一些空地,称“山陕台基地”。从此,凡有山陕老乡病逝,有钱人停棺义园,待机转运故里;无钱者则埋葬于义园四周空地,永远安息他乡。山陕台坟地请有方丈看守,一切开支均由会馆负责筹措。
山陕台坟地名气渐大,山陕台也自此得名,流传至今。
社学巷
清朝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前的漫长历史岁月里,青海地区的回族从没有过自己的教育事业及其所属的私塾、社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据已故前辈人传,“古时候我们为数很少的几个识字人,是投到汉人师傅的帐下学成的”(朱世荣谈)。回族子弟入汉族私塾,必须按照当地汉族的规矩行拜师、入学、学习等一系列程序,学的课程无非就是三字经、四书五经之类,教出的学生是否如愿以偿,可想而知矣。因此当时受汉文化教育一事成为青海回族、撒拉族的一件大负担。
乾隆初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在接近西宁东关回族人时深感:西宁东城回民甚多,他们的子女多习阿文《古兰经》而少读书。至十年(公元1745年),与知府刘洪绪、知县陈钊协商并合力在东关清真大寺对面的一小巷购置地土,修建房舍,创办社学,曰回民社学。自此,西宁的回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学校,这一巷道也被人们称为“社学巷”,回族人民以口碑形式铭刻下青海回族教育史上的这一光辉的一页。
也许第一个西宁回民社学办得比较成功,至嘉庆年间,西宁道蔡述衡、知县马愚又先后在西宁东关地区增设回民社学三处,一时西宁东城区出现了古城人人争先上学,小巷书声朗朗的景象。
看马台
又名观马台、马台。位于今西宁市南门体育场南面,即历史上唃厮啰部族所筑西平城一段古城墙遗址。
青海世居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六个民族,边疆特有的氛围和环境,使这里的各族人民养成了尚武风气,骑马、射箭、驾鹰、猎兔成为各族人民民间盛传不衰、人人欢迎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西宁过去的南滩即观马台以南的地方,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仍然是一片荒滩,平坦、辽阔,可利用性强。不知何人组织,也不知何时开始,西宁本埠及附近四乡八堡的骑手们每逢冬春之交,集中到南滩赛走马、比马术,一切比走姿的马、比速度的马、比蹬里藏身马上立桩拣哈达的马都在古城墙前面的平地上进行,西宁市的市民们和当地的所有官员一道,登上城墙,居高临下,尽情欣赏。青藏高原各族的尚武风气及其风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关系也有了更加方便更加亲密的平台与良机。“看马台”的名字就这样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