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底线道德重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2013-12-29帖兰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道德失范现状入手,出底线道德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要性,使道德底线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密切融合,从而丰富、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底线道德;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一、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讲究个性,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情,自己的自由,这本来不是一种自私行为,而是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然而,坏就坏在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个性张扬,放荡不羁,想要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会顾及他人眼光和公共利益。具体表现为:

1.学习行为失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学习行为失范现象已日渐严重。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学习成绩。将许多课余时间用作安排学习之外的许多事情,诸如学习目标不清,学习态度不端正,校园中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睡觉、玩手机、吃东西、考试作弊、替考试等现象日趋蔓延,而且愈演愈烈。一些大学生平时学不学无所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睡觉、逛街、打扑克、打麻将、

谈恋爱、摇微信、打游戏、做生意等方面。

2. 网络言行缺失。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上网冲浪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一些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也随之产生。如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过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还有少数大学生在网上传不良视频、散布假、不健康的信息,进行网络诈骗、充当黑客传播电脑病毒等。

3.社会公德失范。

部分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公德素养较差。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校园里随处可听到一些污言秽语,情侣亲密现象随处可见;课堂上手机铃声不断,不遵守公共秩序寝室、教室;随意乱扔垃圾四处可见;损害公物破坏环境,课桌文化屡禁不绝、厕所文学,图书馆的杂志、图书被乱涂乱画,甚至偷拿、毁损,教室、寝室墙壁随处可见的鞋印、球印等琳琅满目。

4. 情感道德失范。

大学生活总的来说紧张忙碌,社会的期望值也较高,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同学之间相互竞争激烈,心理承受压力大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情绪消极多变,不能自控。常常表现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冷漠、世故、嫉妒,对弱者缺少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有的缺乏耻辱感,对他人不良行为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极少数人甚至存在反社会情绪。同时,有些大学生爱情观发生扭曲,过于开放,责任意识淡薄,谈情说爱不是基于共同的人生理想,也不是要与对方结为终生伴侣,而是仅仅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填补精神的空虚。

5. 价值取向错位。

当代大学生在审美价值、政治价值、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宗教价值等六种价值取向中,社会价值取向偏低,居六种价值取向的第五位。可以看出当代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个人至上倾向,蔑视高尚的道德理想,过分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缺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一些大学生崇尚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注重索取而不愿奉献,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崇尚自我价值取向,这种错位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一大特征。

二、大学生道德失范原因

传统的道德教育重行为轻情感的培养、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自主理性的发展、重道德知识的掌握轻实践能力的增强等教育理念,造成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对生活的情感和对生活本来意义的追寻。回归现实生活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出路所在,要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需要从底线道德中寻找生活的本真。

现实生活中,每个社会主体内心深处理应在着底线道德,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每个大学生内心深处都有道德底线,只是受社会的诱惑、不良风气和各种腐蚀的扰而变得模糊不清,底线意识明显弱化。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具备相对广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应比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底线高,更应该讲诚信,遵纪守法,尊崇科学、理性,信奉现代文明及礼仪,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言行不一等现象,部分大学生正徘徊于道德底线,处于临界状态,有些行为已突破道德底线,有些行为直逼法律禁区,进入“交叉地带”。

可能有人认为:法律作为文明社会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是一种威慑性的社会控制手段,防止道德界限的突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律是底线伦理的体现,如果说当代社会的道德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而法律则可以说是这种“底线道德的底线”。比如不得杀人、盗窃、抢劫等等,这是一种低标准的常人品行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硬约束”、“他律性”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约束,由原来的外在导向,转化为内在导向,真正转化为每个人的意志约束,以及由人们内心涌动出来的对这种他律性的真挚敬仰。所以法律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秩序。法律的另一方面属性在于其超越意义,即通过立法的规制和导引,执法或司法的惩恶扬善,实现其向上向善的追求,指引人类不断向文明进步的方向迈进。

诚然,中国古代自秦汉至明清都规定有“见危不救罪”,而源于《圣经·新约》典故的“撒玛利亚好人法”也在很多现代西方国家的刑法之中生根发芽,但是这些律令法典的施行并非都取得了一致的好结果。实际上,中国古代“见危不救罪”始终与以株连为特征的“邻伍连坐”制度相配套,因为唯有建立人盯人的社会监督体系,“见危不救罪”才具有可操作性。以当今社会的科技水平,虽然不至于重施保甲,但是依靠摄像头等工具加大监控力度,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从效果而论,引入“见危不救罪”还可能引发某些超出立法者预料的情况,比如,难保不会形成“老人一上街,众人鸟兽散”的结果。所以说,行善不宜强制。如果强制人们行善,那么人们不仅会谈善色变,而且会千方百计地规避行善,到头来很可能适得其反。常言说的好:欲速则不达。如果人们总是寄期望于用法律快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本身显然就是有问题的。发源于个人“趋向善之本能”的道德就会失去流动、可变性和多元性,转化成一套影响人们行为预期的硬邦邦的标准。所以把握好底线道德、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才能真正的遵循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才能正确的按照道德原则的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树立底线道德意识

所谓底线道德,是对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一种伦理标准,也是人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抵制诱惑和克服欲望所要坚持的最后价值信念。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有食欲、性欲、求生欲。这些欲望可以助长人的德行,但对欲望控制非常必要性。因为单纯欲望的这些欲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欲望会不断的膨胀,同时伴随着痛苦,欲望有多大,痛苦就有多大。如食欲膨胀与身体健康;

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会经历各种诱惑,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错处。大学生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他们的各种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不要懂得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比如说痴迷于网络游戏当中无法自拔耽误学业;恋爱中的男女学生生理相对成热,心理尚未成熟。对于异性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占有欲望,仅凭一时冲动就干出些纯感觉化的事来;甚至部分大学生失恋失德,有的失恋后会痛不欲生,情绪低落,对世界上所有的人与事都失去了兴趣;有的转爱为恨、不是爱人就是仇人,甚至会发生人身伤害等报复行为,出现违背当事人主观意愿或人际交往道德底线行为,造成恋爱一方或双方或心理或精神的损害。底线道德能够克制嗜欲,凡是底线道德所反对和责任所要求的时候,它能够抑制大学生对于财富、服饰、饮食、网络游戏、异性交往等新鲜事物的欲望。它能对大学生激情释放和欲望放纵进行调解,并把各种冲动造成的混乱纳入秩序之中,人就发挥出他的真正功能,并且达到他为之而存在的目的。具体来讲:大学生根据底线道德思考和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使得大学生的欲望能够唯底所动。

所以,底线道德能够协调好大学生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使大学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哪些需要是能够满足的,哪些需要是不能满足的,以及哪些需要能够立即满足,哪些需要必须推迟满足等等。同时,底线道德也能将自我需要作为对象来予以反观和认识,以便弄清在我们复杂多样的需要之中,哪些是基本需要,哪些是非基本的需要,哪些是主要的需要,哪些是较次要的需要,以及各种需要的强度和轻重缓急等等。底线道德发展的程度超高,人就越能够正确地评价其他生命冲动的需要,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和冲动与产生于社会的冲动之间的相互冲突,就越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去达到我们所理想的状态。

总之,基于底线道德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就是通过底线道德教育引领大学生获得优秀的道德品质,把我们心灵中的理性成分、情感成分和欲望成分的功能都得到发挥,并且它们相互渗透、交融于一体,从而使社会成员才能在道德层面上谋求一致,才能建立起对人们行为善恶判断的基本准则,提高大学生能从容面对各种消极现象的能力,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翟 楠.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 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 ,2010(3).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