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缘政治与周边外交战略研究
2013-12-29纪庆鑫
摘要:幅员辽阔、陆海复合、邻国众多、热点环绕、矛盾复杂的中国地缘政治特征决定了中国欲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大国战略目标,必须要有“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做外部保障。而要实现这一外部保障必须在外交战略上把周边国家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即“周边是首要”;同时在外交政策上要切实可行地奉行“安邻”、“富邻”和“尊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缘政治特征;周边外交战略 ; 安邻; 富邻;尊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关“中国周边环境”的论著日益增多,“第三世界”的概念在悄然弱化。这标志着中国外交思维逐渐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外交方式向实用主义外交方式转化。曾被尖锐批判的所谓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观念正在被中国学术界深入地自由解读,随着对周边环境问题的讨论,顺其自然,地缘政治的理念也重获新生,众多学者开始饱有热情地分析中国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正如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地理因素对国家战略影响巨大。在二十世纪的许多时间里,地缘政治曾经是各国制订安全和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二十一世纪这一依据仍然没有过时,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以来不会改变。所以对中国地缘政治特点的分析对中国制定外交战略极具意义,是中国制定外交战略的重要前提。因中国周边环境的特殊复杂,中国已明确表达对待周边国家外交的重视,但是仅有重视还不够,还需要中国充分地运用外交智慧,在高举旗帜表达诚意的同时,也要有具体可行的外交举措相适应。
一、中国的地缘政治特征
(一)幅员辽阔、尚未统一的陆海复合型国家
中国自身的地缘环境特点完全可以用“幅员辽阔、尚未统一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来描述。幅员辽阔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地理面积的大小和对国防的成本投入是成正比的,因而大也有大的难处。同时,中国边疆面临着海陆的切割两分,属于陆海复合型国家,其中陆路边界22000多公里,海陆边界18000多公里。如此漫长的陆海边界线对国防的重心分配究竟是以陆防为主还是以海防为主着实是个难题。海陆兼顾显然是中国过去和现在的综合国力水准无法适应的,两者不能兼得。特别是大陆与台湾尚未统一,因领土主权的尚未完整,在外交领域中国易受到其它国家的掣肘,这是中国自身地缘政治的一大不利要素。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分割,中国东部安全形势较西部相对紧迫,况且中国的经济重心在东部,如果东部发生不测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危害甚大,所以海防十分重要。西部虽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不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却是中国陆疆防御的重点,是中国陆防的重地,如果西部有危机,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后方不稳,况且西部存在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冲突事件,危机时刻,容易内外勾连。所以当东部海防取攻势时,西部后方不能出问题,一定要做好防守。但从目前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综合国力看,陆疆防守和海疆进攻都充满着挑战和强大的阻力。因而地域广阔、尚未统一的陆海复合型特征考验中国的外交战略取舍。
(二)邻国众多、强国或具有强国潜力的国家环伺
自苏联解体后,中国有陆上邻国14个,它们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除了朝鲜、越南与中国海陆兼邻外,还有6个国家,它们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国家虽与中国无共同边界或海疆,但与中国的关系历来密切,如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孟家拉国等,一般我们也把它们看成是邻邦①。此外,还有一个虽然远在天边,但是时刻感觉近在眼前的邻国存在,它就是美国。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中国周边的任何重要区域都有美国的存在,所以美国也是中国的邻国。邻国数量之多,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没有遇到的。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说过,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国越多越不利。②更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今日之中国,各个方位都有强势力量。东有日本、韩国(美韩、美日都有军事同盟),东南是东盟(美国也站在部分东盟国家背后),西南有和中国存在领土争议与战略矛盾的印度(印度国力蒸蒸日上,美日俄等大国都在积极拉拢印度),西面是前途不定的中亚(俄对中亚外交战略影响颇大,美也参与其中),北面是潜力巨大的俄罗斯(与中国关系微妙)。就核力量来说,俄罗斯、朝鲜、印度、巴基斯坦都有核武器,日本早已具备制造核武器的材料和技术,只要需要,可以很快造出数千件核武器。周边拥有强势力量和核武器的国家数量之多,也是任何一个大国尚未遇到的,这对中国地缘政治安全实在是个重大的隐患。
(三)错综复杂的周边矛盾
中国周边强势力量和拥核国家的数量是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不利因素。但不利因素不仅如此。当今世界,世界的热点地区或者潜在的热点地区几乎都在中国的周边区域: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与朝鲜军事恐吓问题;中日双方关于东海划界和钓鱼岛的主权之争;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的南海岛屿主权之争;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巴和藏南地区的中印领土争议;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地区安全的威胁;此外在距离中国很近的中东地区等等。上述区域的矛盾点有的正在沸腾,有的暂时休眠。其矛盾点不但涉及领土主权问题,而且还涉及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等矛盾。而且矛盾不仅局限于中国与部分国家之间,部分国家之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周边区域的不稳定,一旦矛盾爆发,恶化到难以控制,恐怕中国难以独善其身,即使不被牵扯进来,但周边局势的恶化将破坏中国追求的“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中国国力不占主导、缺乏安全信任体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中国周边区域更是中国国家安全的负面因素。
二、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目标及其实施策略
因此从地缘视角来审视,目前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不慎乐观,甚至相当严峻。事实上周边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成败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要想成为全球性大国,必须一步一步经营,从周边做起,先从区域性大国起步。回顾历史,美国的战略崛起过程,就是逐步控制周边然后到全球的。所以中国的外交战略要为内政服务,为中国崛起服务,就要从周边开始,目前中国综合国力尚未强大到震慑周边任何区域,并且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政治与外交工作的滞后引起了周边国家和大国力量的猜忌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大国力量和周边部分国家围堵中国越来越有共同语言和行为默契。面对这种形势和周边环境特点,中国要学会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在防守中伺机反击,主动营造适合自己的周边外交战略。
(一)打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周边是首要”
首先在外交宣传上要让周边国家感受到被中国高度重视,纠正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单一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国外交”思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2004年强调: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外交工作要为我国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③为此,中国外交开始呈现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布局。④显然这一布局更加明确地把周边地区摆在中国外交战略排序中和大国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关键”和“首要”谁为第一?在词语感情色彩上看,“首要”为一,但从句子排序上看,“关键”为一,“大国是关键”在前,“周边是首要”居后。可见“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交相呼应,这是中国对外战略排序的模糊而又高明的表达,即没有第二,都是第一。
(二)周边战略目标的实施策略——安邻、富邻和尊邻
仅举起了旗帜,明确了方向而没有切实行动不足以让邻国放心。中国对于周边地区的战略目标是争取“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周边是首要”仅仅让邻国得到了重视,未必得到安全感。所以在周边外交战略的旗帜下,中国应该切实采取以下三项政策:
首先,让邻国感到安全。中国的强势崛起不要让邻国感到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特别是与中国有历史纠葛和领土争议的国家,中国不要挑衅,不要言行激进,以免对中国产生恐惧而投向与中国不友好集团的怀抱,形成中国过早、过多树敌的局面。要与邻国探讨逐步建立共同的新安全机制。
其次,让邻国能和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学会运用经济贸易这根线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互通有无、互相补充的自由的商贸网络;目前中国与东亚的日、韩贸易额度很高,与俄罗斯的贸易额正在快速发展,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也屡创新高,与南亚和中亚国家的贸易额正在探索中前进。双边贸易额的健康成长能够让双方都意识到和平的重要与发展的可贵。
最后,要让邻国感到和中国在一起地位平等、言行自由和轻松愉快。中国对周边国家,特别是相对弱小的国家开展外交工作不能急躁、傲慢和咄咄逼人,坚决杜绝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由于历史上中国打造的“朝贡体系”格局难免在部分周边国家心中尚存不愉快的回忆,因此中国要有耐心和诚意与周边国家一道共建平等、自由、和谐的新安全体系;以上三项政策可分别概括为“安邻”、“富邻”和“尊邻”。
(三)周边外交战略目标实施的现实障碍
实现周边安全三项政策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周边,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周边部分国家和中国存在的矛盾随着中国近年来国力的强势增长而越来越尖锐。部分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扰中国,对中国的周边安全政策采取各种方式挑衅,以此来激怒中国,让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左右为难。
面对菲律宾对中国黄岩�主权的挑衅,中国曾无奈地发出感慨:“小国也不能欺负大国”⑤中国与日本、越南等国也因领土领海主权问题发生矛盾或不愉快。我们发现,自2010年以来,部分国家与中国升级领土主权纠纷矛盾,这绝不是偶然出现的现象,这是对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有针对性地破坏,是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⑥的默契配合,最终让中国“安邻”的政策彻底失败,而一旦“安邻”政策失败,则“富邻”和“尊邻”都是空想。
如果因领土纠纷与邻国发生战争,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将会失败。如果政府面对事关领土主权的挑衅忍气吞声,则政府的执政能力会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质疑。中国绝不能被动反应,要学会在众多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众多邻国中有重点的抓住关键国家来平衡牵制挑衅中国的“马前卒”。从地缘、经贸、文化、战略和宗教等角度考虑,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是实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领域中重要的支点,抓住这些支点就能起到重要的区域平衡作用,就能实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目标与布局双向结合。才能在周边国家心目中形成“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新兴中国。⑦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百人工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研究成果
注释:
①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M].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M].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胡锦涛在第十次全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年8月30日。
④钟飞腾.“周边”概念与中国的对外战略[J].交评论,2011年第4期第118页。
⑤时任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2012年5月15日在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第十届全国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
⑥从2009年7月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高调喊出美国要“重返亚洲”以后,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开始发生不利于中国的变化。
⑦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09 年7 月20 日电。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