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3-12-29杨平
摘要:随着医学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验要求和个性发展出发,突出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围绕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展开各项教学活动,能起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并且对于学生在解剖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本文将围绕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目标教学的概念和运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从多方面探讨目标教学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目标教学;解剖学;实验教学;应用
解剖学实验教学作为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形态和教学控制等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是熟悉正常人体解剖操作的必要程序。因此,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对目标教学的应用,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各个环节掌握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点,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简述目标教学的相关含义及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具体含义的把握
目标教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追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具体的目标实验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现手段,围绕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具体应用方式,想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行动导向等多方面形成整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具体目标的实现,在熟悉实验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基础上,采用知识、能力、方法、探究、讨论、目标完成的方式,更好的推动目标教学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有些学生对于解剖实验教学的恐惧和害怕,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误区,因此,要从更多的目标管理中,寻求到更多的知识结合点,形成整体能力的拓宽模式。
(二)应用效果的综合作用
通过目标教学的应用,尤其是在实验教学解剖操作的具体应用中,通过将知识、理解、分析、操作应用等不同的层面进行细化,可以避免在解剖学实验学教学中造成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中间环节的影响,通过鲜明的教学指导和目标实现,创新教学方法和具体的规范操作,形成目标明确、内容清晰、重点突出、质量监控实现的有效途径,并且对于学生正确认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辨认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形态等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目标教学的管理,实现量化考核,做到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统一,有效的实现知识巩固与技能强化的结合,更好的实现解剖学基础学科与临床教学的知识迁移等。
二、探讨目标教学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具体目标的细化运用
在目标教学的方法应用中,要围绕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对课程需要的环节展开仔细的研究,对实验目标、教学方法、观察绘图、结果分析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成,尤其是在通过临床教学的具体运用,紧密结合临床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认真观察标本、模型以及活体性的标志,细化教学过程中的结果分析以及不同形式的理论强化等,提高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实验解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具体做法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三)探究实验教学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具体的实验方案,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与整体需要,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轮流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形成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教师负责具体的指导和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解剖学实验的综合应用有一定的探究管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等,构建系统化的理论管理与实验教学研究。
三、结语
目标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综合应用,突出对综合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细化每一个实验教学的目标,提高综合实验处理能力,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目标管理教学的综合应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 德,陶发胜,朱慧卿.目标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卫生[J].职业教育,2005(05).
[2]谢满金.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S1).
[3]任 鹏.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学苑教育,2011(05).
(作者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