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健体魄为基础的大学体育改革新思维
2013-12-29齐瑞明秦盘龙
摘要: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片面以功利性和工具性为主导,这直接影响大学体育教育“强健体魄”目标的达成。为应对当前体育教育形势的变化,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维,即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对传统体育教育的反思基础上对大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将强健体魄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立足点,弘扬和借鉴传统文化,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和谐体育。
关键词:大学体育改革;传统文化;中西合璧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新型社会人才战略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好的体育教育应该是既能增强学习者的体魄,又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启发。专业优秀的体育教育重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然而,观看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很遗憾并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片面的强调体力运动把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推进了泥潭:学生不愿意上,教师不愿意教。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缺失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可以作为这种人文关怀的不竭源泉。通过把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相结合,在接受文化洗涤的过程中,达到强健体魄的目标。[1]
一、功利主义横生:当前体育改革的困境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竞争文化的影响。在当前的改革乱象中,十分明显的一个弊病就是各体育机构片面强调功利性的目标。嘴上说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私底下则不断强化“我们要拿第一”的目标,否则就好像体育教育失败了一样。在这样的境况下,在功利主义和外在性的鼓动下,学生的体育精神衰弱,人文关怀淡漠,体育运动能力的自主性明显下降。我国的大学体育改革在片面全盘接受西方“竞争文化”入侵的同时,忽视或者说抛弃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歧途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失败。不立足于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片面强调改革,其所描绘的“美丽新世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飘渺空洞且难以实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身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要以传统体育文化的回归作为其立足点,方能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并最终实现强健全民体魄的目标。[2]
二、融合中西文化的体育教育改革之路
我们现在批评当前一些片面突出西方竞争文化的体育改革尝试,并不是说全盘否定西方优秀文化,就是竞争文化本身在体育教育中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我国的体育改革之路只能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入西方优秀竞争文化的文化因素,在增强文化陶冶的同时,实现强健体魄的目标。
我国的体育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类型的文化。按照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农耕文化是一种乡土社会,整个社会以“礼”作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人人以“我”为中心,向外延伸出普遍的社会网络。在这种大文化环境的氛围下,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秉承中庸之道,在动静结合的天命观中达到和谐共生。总而言之,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文化,而是强调礼和秩序。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本质上是一种游牧文化。这种游牧文化强调优胜劣汰和公平竞争,与中国的礼大为不同。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西方体育精神朝着竞技的方向不断发展。我们常常可以从近代西方社会对东方社会的掠夺和殖民中看到此种文化观的直观表现。诸如某些社会达尔文主义所鼓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西方的体育竞技本质上是一种侵略性的竞争,其功利性表现十分明显。对于这种体育价值观如若不加以适当的改变,一味的生搬硬套到我国的大学体育改革中来,将会遗患无穷。
尽管中西方文化中关于体育精神的态度迥然不同,不过两者仍然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以人为本。不管是中国强调修身养性还是西方强调适者生存,都是“人”进行体育训练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东西方对于体育的两种不同态度正是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体两面。对于这两者的综合十分有必要:不仅要注重以“强健体魄”为基础的体育教学,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突出“修身养性”的这一目标的重要性。[3]
三、以“中西合璧”推进大学体育改革的具体途径
首先,必须提高大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接受的是西方竞技体育课程的教育,十分缺乏对本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要以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思维推动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首先就必须培养一批能够利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学的教师,没有优秀的体育教师,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
其次,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课程制度建设。我国的大学教育(包括大学体育教育)所缺乏的就是一种健全的制度。完善的制度能够指明目标,对“失范”的教学活动进行约束。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制度完善,将有助于以制度的形式将体育改革的方案落实下来,也有助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融合,更加有助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
最后,改革大学体育课程。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偏重于身体锻炼。不过我们看到这种片面强调体育锻炼的方针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时常对体育课有一种厌恶的情绪。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使其变得更有吸引力,就更加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张 辉.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24).
[3]孙 威等.寻根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08).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