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朝士人的山东区域游历活动

2013-12-29卢萍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古往今来中国士人阶级就乐衷于游历名山大川,探访名人隐士。身处盛世一统的大唐帝国的士人阶级更是其中的典范,他们或是在仕途不顺时寄情于山水间,宣泄情怀;或是将隐居作为同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此时唐朝时期山东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已丰富多彩,形成了以青、齐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中心的人文旅游资源、泰山及泰山余脉为核心的山岳、水体区域等自然旅游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给士人的游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契机。

一、士人游历的典范代表

初唐时期来到山东区域游历的士人中最有名望的当属骆宾王(635-684),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他,在少年时期就曾因为父亲在做官而来到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后其父去世,骆宾王一直奉其母居于兖州,他居住山东十余年间,也曾游历齐鲁大地。他侨居兖州期间所作《在兖州饯宋五之问》,诗中开端即点明兖州的地理状况“淮夷泗水地,梁甫汶阳东”。调露初年,骆宾王出使齐地,经过沿海地区,作《蓬莱镇》:“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诗中描绘了蓬莱海市蜃楼的景象。在《远使海曲春夜多怀》、《海曲书情》中,则描绘了海边的景象。

唐朝中期最显著的代表人物则是高适、李白、杜甫三位大诗人。他们不仅在各自游历山川而且时常同一众友人聚集在一起把酒言欢,感古怀今。高适与开元十二年(724年)至天宝五年(746年)间长期居住或漫游于齐鲁大地之间,在山东期间曾游历东平、单父(今单县)、北海(今潍坊)、鲁郡(今兖州)等地。李白则是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间,移居东鲁,在此一直住到天宝十三载(756年),前后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李白不仅独登泰山、同孔巢父等人登临徂徕山,留下《游泰山》(六首)及《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佳作,抒发自己忘情山水的情怀,而且李白在天宝四年,在济南入道,由高天师授道箓于紫极宫,取得了道士的正式身份,以入道的方式麻醉自己在官场的失意苦闷。杜甫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就开始了他自由的漫游旅程,开元二十四年,他北上探望在兖州做司马的父亲,开始了他在齐赵间十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五年,在他从河北邯郸辗转来到兖州时,他登临鲁郡城楼作《登兖州城楼》,描绘了他站在城楼所见的青、徐大地。随后他游览泰山,留下了著名的《望岳》,成为古今佳作。与此同时他在兖州居住期间,结识了苏预,同游邯郸赵王故台;拜访结交隐士山人,《题赵氏隐居》中记载了他拜访隐士张氏的情景。而在《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中则记录了他和当地的二名小吏在野外聚餐的场景。此外杜甫辗转于兖州、临邑、济南等各地。值得一提的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单父台、登临宓子琴台,游历孟诸泽,三位大家感古怀今,饮酒赋诗,俨然是当今的一场文化沙龙。

此外唐代杰出诗人刘长卿、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天宝年间享誉盛名的文章名家萧颖士、天宝年间曾任北海郡太守的赵居贞都曾游历山东各大山名川,在山水之间留下诸多佳作供后人瞻仰膜拜。

二、士人阶层游历活动特点

从上述士人在山东区域的游历活动中不难发现,漫游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他们都漫游于齐鲁大地之间,不拘泥于一地,而是纵横山水间,在广阔的天地中或是抒发仕途不顺的失落;或是抒发游历中无限的喜悦之情;或是触景生情、感古怀今。

其次,士人们在漫游的过程中要么登临古迹、饱览名胜;要么拜访隐士山人,结交高僧名道。他们的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漫游经历,士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把酒言欢,各抒己见,以文会友,形成了集求学、赏景、文化交流等多项活动为一体的游览经历。士人们的这种活动,在无形中就带动了山东区域本身文化氛围的提升,士人间的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在保持邹鲁文化在山东的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众士人的游历经历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漫游经历持续时间都很久。如骆宾王、杜甫游历齐赵间长达十多年之久,李白更是在齐鲁大地漫游长达二十余载。他们俨然已经将齐鲁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一样的熟悉和热爱,与此期间创作的佳作履不胜数,齐鲁因为他们而跃然纸上,他们也因有齐鲁的壮丽山水而落笔生花。

综上所述,唐朝时期山东区域内聚集了众多享誉古今的名人墨客,他们以漫游为主要的游历方式,漫游时间多耗时持久,通过阅历名山、探访隐士,相互间进行文学交流、寻求名僧讲法问道等多种形式,漫游于齐鲁大地之间。唐朝士人在山东区域的这种漫游游历之风,对齐鲁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不论士人们是放情于山水间感怀身世多舛,还是希望通过隐士山水间这种终南捷径而获得统治者的赏识,唐朝士人们的漫游游历都是当时文化扩散和地域交流的一项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元峰:《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唐代诗人与山东》,第23页。

(作者简介:卢 萍,汉,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