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职业倦怠起因及应对策略浅谈

2013-12-29姜丽伟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普遍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它用以描述教师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感低等一系列负性症状。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倦怠”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教师作为人们羡慕的职业,越来越呈现出“倦怠化”,教师承受着工作,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职业倦怠的起因主要包括:

第一,工作过度负荷。工作时间过长、量过大、强度过高,并且给个人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甚至疲惫。工作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倦怠感,按部就班、规律性强、重复性强很容易磨灭一个人的工作热情、激情。

第二,工作过程中的疏离和改变。教师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对现实社会,逐渐产生新的看法和意见,进而引起消极情绪和抗拒心理。

第三,职业倦怠是身心疲劳、憔悴的一系列症状。玛勒诗和杰克森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入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

第四,周边环境影响。经济转型期、政治结够不断变化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个人的社会角色不断变化,所承担的压力逐渐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逐渐缺失。

第五,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实践表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产生的心理不适更大。

职业倦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校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的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缓解其倦怠的心态。本文分别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建立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职业倦怠

人际关系因素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要建立网络支持,获得学生、家长、单位同事及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其次,要运用激励原则,可以设立一些奖项,如讲课大赛,教学成果等,提高教师成就感。把表扬、赞许、荣誉与奖金、晋职结合起来,会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最后,教学管理部分要注重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缓解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二、加强组织支持,缓解职业倦怠

(一)注重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师职业发展是个漫长动态的过程,组织管理者要关注每个环节。对教师的职前、职中、职后,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予以关注,更加人性化。

(二)实行民主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决策研究中,增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使管理更加民主、科学化,增加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与可控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有效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感。

(三)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学校文化氛围建设,改善环境对教师情绪和心理造成的压力,有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四)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教师自身努力,缓解职业倦怠

(一)教师可以通过加强锻炼身体,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度放松,有充足的个人时间。(二)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发现工作的兴奋点,自己喜欢的方面,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三),适当奖励自己。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关注自己职业成长过程的成功点,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四)努力创造自我价值。工作中丧失自我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迷失了自我,生活中只有学生。(五)丰富的文化生活。增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可以帮助自己缓解职业带来的压力。

总之,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相信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更多的问题会得到解决,教师职业倦怠会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消除。

参考文献:

[1]赵玉芳, 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1).

[2]伍新春, 曾玲娟, 秦宪刚, 郑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4).

[3]邢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倦怠的高危人群[J].河南大学学报, 2006(1).

[4]柳海民.教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杨汉青.(主编)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姜丽伟 (1981.3-),女,吉林永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