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盐城软件产业发展羁绊

2013-12-29曾萍储少卿金纯峰成天龙顾明明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摘 要:软件产业作为盐城经济开发区的特色产业之一,是盐城市为实现“产业结构提升、打造功能平台”而提出的重要战略,“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项目正是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但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软件“蓝领”人才的匮乏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关键词:软件产业;软件“蓝领”;人才培养

一、 “软件蓝领”是软件产业不可缺少的人才

软件“蓝领”指的是从事基础工作的软件从业人员。狭义的定义主要是指从事基础软件编码的程序员。广义的软件“蓝领”还包括了信息服务外包与软件技术服务等相关软件产业服务从业人员。多数讨论采用广义的概念。如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区中的成都软件产业园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纳入到软件基础从业人员中来,重庆软件产业中心提出的软件“蓝领”万人培养活动中将软件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与外包业纳入到软件“蓝领”范围中来。

近年来,软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分工进一步细分。这导致了软件人才需求的旺盛,甚至,有人提出,软件产业也要发生“民工荒”。软件行业中的民工,通常指的是从事基础工作的软件从业人员,也被称为“软件蓝领”。产业发展之重,先是具备保证企业正常运行所需的基础软件蓝领人才。它包括了从事基础软件编码的程序员 和信息服务外包与软件技术服务等相关软件产业服务从业人员。产业发展之重,先是具备保证企业正常运行所需的基础软件蓝领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城市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提出一系列满足软件产业所需的“软件蓝领”培养与吸引措施。各个软件园区的企业也抛出相关吸引人才的优惠待遇。比如,重庆市政府就提出了一个万人“软件蓝领”引进计划,去为园区企业招“蓝领”。为了保证人才供给,政府、企业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上来。

二、盐城软件产业发展中人才现状

从产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软件人才现状由于我国大量缺乏软件“蓝领”,软件从业中的许多底层工作基本上由本科毕业生担任,这种状况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软件人才更加紧缺。目前,“软件蓝领”在印度有140万人之多,而在我国几乎是空白。近年来,北京、辽宁、广东等省市开始陆续培养 “软件蓝领”,以缓解目前软件“蓝领”的匮乏。同样这也是盐城软件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盐城市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以软件产业作为盐城经济开发区的特色产业之一,是盐城市为实现“产业结构提升、打造功能平台”而提出的重要战略,而“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项目正是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确定以“核心企业、核心人才、核心产品”为招引方向,从盐城软件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来看,始终制约着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问题。加之软件行业人才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使得作为二线城市的盐城在吸引软件人才、聚集人才缺乏优势。为此,政府出台了各类吸引人才的政策。2012年6月在盐城软件园举行人才讨论交流会,成立了软件人才大联盟,以此来实现人才需求和学校、企业对接。从而首次将招纳软件人才的目光转向本地培养,从强调外地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转向同时重视本地基础软件人才培养和储蓄,将本地软件产业中的软件企业与本地学校进行直接供需对接。由此可见,促成这次联盟的成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园区软件企业软件人才的缺乏,希望通过举措来缓解人才需求压力与对外人才引进压力,以及减少高额的人才引进成本,并将软件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上。

1.软件“蓝领”需求总量大,供给少。

目前盐城软件企业大都数属于新兴公司,人才需求最大就保障其正常运营和发展的软件基础性人才软件“蓝领”,并且本地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不是从总公司调用就是由外地招聘或者网络招聘外地软件人才。这样直接导致的用人成本的增加。一是盐城作为二三线城市,无论是城市吸引力还是软件从业人员薪资待遇上都比不上苏南或者外地一线城市。二是大都是入住盐城的软件企业都是冲着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低廉的用人才成本来的,不可能再花费大量的资金外地引进人才。这样就不得不让我们重视起本地人才的培养,而本地软件人才的数量直接取决于本地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数量。设有培养从事软件行业的院校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技师学院等少数几家院校。培养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软件园区需要。同时,优秀的软件专业毕业生,往往选择薪资较高的上海和苏南地区,造成了人才外流。因此,软件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加之人才外流,从而致使本地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本地软件产业的发展。由此呈现出软件“蓝领”需求总量大,供给少的态势。

2.软件技术外包与信息服务外包两大产业需求比重大。

就盐城目前的软件人才规模而言,软件人才结构特征较弱,稀少的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靠对外地区招聘获得的中间人才较多一点。地域因素与成本因素造成了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而由于软件人才缺乏,产业集群效应弱,软件人才集聚的氛围没完全形成。而往往重视引进高端人才,忽视本地培养的基础性的软件“蓝领”的培养。

由于盐城软件园区的企业多为软件技术外包和信息服务与外包企业,客观上提供的岗位多为软件“蓝领”人才。软件中、高级人才可以通过外地引进与招聘,但如果将软件中级人才当软件初级人才来用,不但大材小用,而且增加用人成本,得不偿失。而大量引进和外地招聘软件初级人才即我们所说的软件“蓝领”又是不现实的。近几年来,天津、重庆等各大城市软件园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大力发展本土软件“蓝领”培养。因此,盐城也应该将目光转向本地培养,将软件“蓝领”的培养提升到产业战略层次来。这样不但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的正常业务开展所必需的大量软件“蓝领”,亦可以使得人才形成集聚效应。最重要的是这样才可以形成稳定的“金字塔”人才结构,防止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的不稳定的人才结构。

三、大力培养本地软件“蓝领”

由于目前园区物联网开发与软件及服务外包,都需要大量的“蓝领”人才,不但为可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满足企业在发展中对员工培训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企业让学校的学生获得企业实践业务能力。比如,可以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由园区牵头组织区内软件类企业与其合作建立园区学生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解决学校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使学生在实习中学到开发技能和操作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节约用工成本,在实习中发现人才、吸纳人才,保证优秀人才留在园区,为园区企业服务,帮助园区发展。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试点摸索出这样一套合作机制,使园区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合作平台,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和园区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园区也不必每年花钱为企业招聘人才,节约了费用。二是联合培养。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和相关就业软件企业所需的业务能力,由于各个企业需要的业务能力也存在差异,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软件“蓝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由此,企业与学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是很好的选择。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委托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而学校根据企业的详细业务需要进行开发相关的培养项目;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在职培训,技能等级提升等;学校聘企业人员到本单位从事兼职工作进行交流,教师下企业开展科研交流与实践锻炼,同时也实现学生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就业。三是创业孵化。园区产业氛围的构建离不开大量特色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园区与学校相互合作,做到将具备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可以提供创业场地,作为教师和学生创业专区,进行创业孵化试点。可以设立项目孵化资金,成立项目孵化资金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管理,根据项目情况给予相应资金支持。还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年限延长1-2年等。

课题:江苏省2012年立项课题:基于盐城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蓝领” 培养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