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013-12-29杨斌李磊
摘要: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大学生科学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道德水平、避免问题行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重大。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同一性确立在新精神分析学派领航人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是指青年人在自我意识觉醒并出现分化并经过自我审视后,对自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地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认同和接纳自己,从而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始终持有良好的延续感,自我的理想和现实在生活中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反之,青年人会出现同一性扩散,严重的混乱会导致同一性危机,具体表现为性别混乱、角色混乱、自我意识混乱、工作动机混乱等。在大学校园里具体表现为,目标缺失、内在学习动力不足、无聊无为等状态,有的甚至出现长期旷课、沉迷网络 、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问题行为,这些状态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常常遇到的问题,任凭教育者怎样的引导、班主任怎么做思想工作、学校制度怎么约束,这些同学思想行为依然故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大学生正值青年后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若能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顺利度过“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的心理社会危机,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积极作用。
二、引导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形态复杂化、多样化,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突显,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大学生出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混乱,自我认知不清晰,独立自主和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由于初高中一直在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问题解决延迟到大学,以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心理调查问卷的调查同时表明,我们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是没有完全确立起来的,不能明晰自己的优劣势,高考失败才考入我院的学生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任何优势!大学期间通过自我同一性教育,可以使得学生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等做充分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正确定位,提升自己的自主意识和责任,从而改变许多大学生面临新的环境不知道如何面对大学生活,不知道自己肩负着什么责任的状态,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追求职业与事业的成功实现对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人生需要,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未来职业目标
明确大学生未来职业目标,是新形势下对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大学生普遍的现状是自我同一性不能完全确立,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自己的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差距不明确。在我参与的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我省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我设计了题为“民办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态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非常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在被问到“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人特质适合做什么职业吗?”时,有64.8%的回答“不太了解”,有2.9%的人回答“不了解”,有8%的人回答“没考虑过”,只有24.3%的人回答“了解”。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的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回答一个“我是谁”的问题。高职学生,处于青年后期,这个时期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排除自我迷茫,避免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如果自我同一性得到健康发展,表现为大学生经过对自我的认真思考,对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优势、劣势等有客观的认识,认定了自我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找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最佳契合点,明确了自己的个性与执业的合理匹配,确立职业目标。例如,我院对一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作业中就有“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记录”,其中要求学生选择气质量表、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自我的优劣势的SWOT等量表进行自我探索,完善自我同一,为确立科学、客观的未来职业目标打下基础。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解决高校学风建设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大难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急功近利,忽视专业学习, 自我同一性确立、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教学与实践,使得学生在完成自我探索、自我同一性基本确立的前提下,科学订立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地找出自己现阶段的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候选职业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有了具体的人生发展目标、学习目标,这个目标是大学生为自己的发展和成才订立的心理契约,是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承诺。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就会制定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和有效的实施步骤,追求知识,完善自我,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了自我激励机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全力以赴去克服,真正从内在方面来激励自己的成才欲望和成才行为,顺利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当对进行过同一性确立教育的二年级大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你有意识地为缩短这些差距做准备了吗?”调查时,有34.78%的同学回答“是”。有60.92%的人回答“有一点,但目标模糊,动力不足”,只有4.3%的同学回答“否”。在被问“你对工作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什么?”时,选择“与自己个性相匹配”同学上升到17.34%。这些同学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有了较大的改变。
(四)强化新时期道德教育功能
如今的大学生很多为独生子女,呈现出普遍个性化的特点,个性张扬,对于传统的道德约束和说教逆反心理严重,这些都使得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艰巨。对于“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找出自己的个性与行为与未来职业道德要求的差距,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纪律、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在大学的道德行为方式是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根据职业目标所确定的行业、企业特点把握德育方向,积极培养诸如遵守纪律、团结合作、敬业、尊重他人等的素质,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人格,强化德育教育功能。
(五)新视觉矫正大学生问题行为
对有行为问题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实际上这些行为问题后面往往隐藏着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活危机,他们无法解释自我意识分化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心的压抑一旦激化就可能造成思想上的消极回避和行动上的偏激盲动,不能与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环境同一,生活缺乏目标,不时伴有骚乱与侵犯行为,长期旷课、挑衅、滋事、作弊等问题行为时有发生,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实施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受到极大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若能理解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同一性的混乱这个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就不会简单地把这些学生当成道德品质败坏的学生来对待,而是给与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将使思想政治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日舁. 自我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 心理科学,2000(4).
[2]刘 佳. 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1).
(作者简介: 杨 斌(1967.10-),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李 磊,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