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2013-12-29徐迁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效的导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适当的趣味性,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设计,导入环节最好能够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有效性;高效课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节课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堂导入是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必须经历的环节,如何导入,对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导入

在英文中,对有效或有效性(effective),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笔者认为“有效”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有效果。有效果的课堂导入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入。二是有效率,即有效指相对活动的投入而言,活动的产出(预期的结果)是尽可能大的。有效率的课堂导入,要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要能够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所以,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导入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目标明确

导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设计,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实际,要与历史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

2.适当的趣味性

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启迪性已经是教师们的共识,在各类公开课中,老师们都力求把导入设计的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这样能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导入的趣味性太强,虽然能够迅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导入内容转移到新课中来。所以导入环节趣味性是需要的,但是也要注意收放自如,不能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3.要求量力性

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要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课堂教学导入要从学情出发,尤其对学力稍低的或气氛较沉的班级,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放低要求,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循序渐进的思路来设计方案。

4.有助于知识的迁移

根据心理学的迁移原理,导入环节最好能够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复习型导入的方法不应该完全抛弃,只要我们注意提问不要限于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它应该与将要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运用迁移原理,导入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5.注意控制时间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导入时间一般以3~4分钟为宜。

二、不同类型导入的分析

1.用故事、典故导入新课

历史教学运用故事、典故可谓得天独厚,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讲一个故事或典故,既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组织起教学,又能借故事或典故顺利地导入新课,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用故事典故导入新课,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和生动性,切忌用时过多,喧宾夺主,更不能哗众取宠,为吸引学生而讲一些与课文无关的故事和典故。

2.诗、词、歌、对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景。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景,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由于多数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涉猎不深,对于传统诗词对的热爱减弱,所以在设计这类型的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所选诗、词、对要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否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导入效果可能会与原来的设计背道而驰。

3.用引言、史料导入新课

这主要指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小说以及历史评论文字等,以增强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式。它的最大的优点是能紧扣课本内容,深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中的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是难得的适应和训练过程。运用史料时要注意史料选择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程度和理解能力相匹配。

4.用图片、影视片断等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看影视片段或新闻等活动方式进行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新课程背景下这种导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材料的典型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所选内容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抑制作用。

5.用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这是课改前各科教学中较为普通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课程改革后似乎有谈“复习”色变的趋势,在各种公开课展示课中,这种方法均被抛弃。这种导入的特点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但“引而不发”,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索、进取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复习的内容与要讲授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这种导入趣味性弱,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在学力程度较好的班级使用,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总之,“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徐 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