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艺术性与数字化的发展研究
2013-12-29祁昊
摘要: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的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以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一段丰富的、具体的、有质感的生活状况,可以说电影是一门再现生活和表现情感的艺术。在商业社会,它体现出综合性、大众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特点。而电影艺术性和电影数字化一直是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影艺术性的解读生活和表现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电影利用数字化科技制造虚拟世界,以其逼真的、完美的视觉画面来吸引观众,而电影艺术与技术之间应避免其功利化、实用化,两者应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
关键词:电影;数字化;艺术性;中外
电影作为沟通人们情感的一种平台,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不仅是它的娱乐性,人们带来快乐和梦想,同时还把它作为一个窗口,反映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和精神的触碰,观众在电影中感受情感和心灵的快乐与悲伤,惆怅与苦涩,在电影中了解和探求外部世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体现出电影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在数字化技术的条件下,电影的艺术创作构思具有非传统性和非常规性,因为数字化电影里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可以任意转换,可以任意搭建任何场景,电影角色可以是人或动物甚至其他,可以说是无边无际,任意而为。这对创作者的电影构思和设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电影艺术和科学技术手段是紧密联系的,电影技术进步与革新都为电影艺术提供新的创作空间和表现手段,使电影语言得到扩展和丰富,也给电影发展机遇。90年代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了新的电影,即数字化电影。现今美国采用了数字技术的影片大约有九成之多。数字化电影为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难以想象的如梦境般的视觉盛宴和虚拟奇观,而这都是传统电影无法达到的。观众也被深深吸引,使美国电影业的再度繁荣。近年来国内外电影交流活动的频繁,国外大片纷纷引进国内市场,国内观众通过观看增加了对数字化电影的了解,深刻地感受到数字技术为电影所带来的视觉奇观的震撼力。受此影响,国内电影也越来越多的在影片里应用到数字技术手段,但是跟国外同类影片比较,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差距。
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电影审美情趣和观影习惯的观众群,国内的观众在观看电影自然而然地倾向其故事情节或其道德情感等要求为标准,而欧美的观众观影兴趣偏重于影片的视觉表现效应和各种奇幻景观上。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影视界存在艺术与技术缺乏沟通,电影创作人员对数字技术缺乏了解,在电影创作中很难自如地将新技术作为一个创作元素应用进去。而纯技术人员的艺术设计能力也明显不足,设计思维上和电影编创的思路存在距离,创造发挥的能力不足。这样的影片往往很难体现出新技术带来的新意,也难在技术和艺术上已达到较高的艺术层次。在欧美,电影的表现力方面人们有较高的要求,传统寻常的画面不满足于观众的需要,人们渴望新鲜刺激和奇幻的视觉画面。数字技术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在电影中数字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它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一个的视听盛宴。而我国还尚未形成真正成熟的电影创作队伍,人员的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结构,这一点我们与欧美的差距很是明显。
国内外电影存在着文化传统和国情不同,各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界也不能完全照搬欧美电影。我国早期的电影将传统、戏剧单纯的搬上屏幕,电影显示出舞台化倾向,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电影确立以教育化和戏剧化叙事性质的民族化电影的形态。长期以来使画面缺乏表现力。影视镜头严重缺乏视觉表现力,除了以叙事功能出现之外,本身难以创造画面的视觉冲击、情感烘托和美感效应,影片偏重文学性、故事性, 形成了注重电影内容的伦理、教化、审美等形式,而对影片娱乐性和高科技的投入不足。而西方对电影的审美趣味则相对更加充满想象和新奇。充分运用镜头等技巧制造了梦幻的境界。所以西方的影视业者们最初就努力自觉地运用技术来增强影片视觉表现力,而欧美电影注重画面的观赏性和宏伟的场景。尽量把技巧应用到画面展示中,影片创作原则就是增加画面视觉观赏性和冲击力。这与我国电影更注重教育性伦理性的创作观念是截然不同。数字化技术可以让电影展现给观众非同一般和难以亲历的梦幻世界,电影艺术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技术不再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束缚和障碍。
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今天,也要在走向世界,结合历史传统文化和现实资源,发扬它的民族精神,走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之路。一部影片就是一门艺术形式,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同,关键还是看它的主题性,看它对社会历史、人性解析是否准确、深刻,数字技术只是手段不是根本。我国电影业要认同电影是艺这一要质。在技术环节要积极研发应用,要走出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电影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是为电影艺术而服务的,两者要有机的完美结合,才这也就是数字化影片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首先面临的是文化主题的历史性转移和传统文化视角的跨时代变更。电影民族化的探索、电影科技引进、电影国际化道路等等都需要我们去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式宪主编.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1.
[2][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3]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4]马建平著.美国电影[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