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古乐艺术
2013-12-29高瑜申雪娜
中国古乐,源远流长。从《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之史实,和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大约七千年以前先民们用陶土做的吹奏乐器“埙”就可以证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音乐。
论古乐的史源, 其就像一个沉睡着的庞大宝藏。今人跨越时空, 梦回远古, 也只能是触到其冰山之一角。由于历史固有的局限, 音乐传承方法的单一, 音乐的载体转瞬即逝,以及乐谱符号后人难以破译识别等众多原因, 造成了现今部分古乐长期失去, 此乃中国古典文化与爱乐者之千古憾事。
雄县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京、津、保三角区腹地。南有华北明珠白洋淀风景区,保津高速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春秋战国时期,雄县为燕南赵北之地,历来是燕赵文化的中心地带,自古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雄县古乐世代就流传于雄县广大农村地区中。
雄县古乐系民间鼓吹乐之北乐支系,流传于雄县民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盛行于明清时期。期间几经战乱所毁,又屡次重建,到解放初期,县境内尚有音乐会20余家。后经文革等运动的冲击和经济因素影响,目前,全县共有亚古城音乐会、开口音乐会、赵岗音乐会、杜庄音乐会四家尚能正常组织活动,其保留了古曲80余首和古乐演奏技巧,为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据考证,雄县古乐曲调古朴悠扬、气势雄浑,大有燕赵文化的慷慨悲壮之风,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典民族音乐的原有风貌,是古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雄州古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雄县古乐起源于宋元时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属于河北民间鼓吹乐的一个支系,在民间十分活跃,繁荣时曾有民间音乐会二三十家。这个“音乐会”跟现在的音乐会意义不同,它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演出组织,农闲时,大家自发组织到一起,进行义务演出。时世变迁,现在大部分已经消亡。目前活跃的只有亚古城、开口、赵岗、杜庄四家音乐会。
雄县古乐曲目均是历经几百年世事沧桑才得以保留的古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原有风貌,是研究民族古典音乐的宝贵资料。雄县古乐是古燕赵文化4fa5924d39f729af7ce92776056b5bb3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古乐演奏采用的既不是简谱也不同于五线谱,是一种传统的工尺记谱,这种谱只记录乐曲的骨干音,后人要想学习,需要在前人指导下先学念唱乐曲,念唱中还要对工尺谱进行处理,然后才可学习演奏。因此,这种古乐的传承主要是靠口传心授。明朝永乐年间,亚古城音乐圣会曲谱入编《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赵岗村音乐会有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铺坛咒》、《鹅狼子》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该村音乐会能演奏一首打击乐套曲,该乐曲属于“变奏曲”,节奏复杂,音色对比强烈,气势磅礴。雄县古乐主要演奏的乐器有管子、笙、笛子等吹奏乐器和鼓、钹、铙、镲、手锣、云锣、铛子等打击乐器。主奏乐器管子是一种吹管乐器,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在中国古代称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流行于中国新疆一带,后传入中原。其构造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经过变化发展,管子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雄县古乐为典型的北乐派系的民间鼓吹乐,既可坐棚吹奏,亦可在行进中演奏,所演奏曲目均为古曲。文场套曲有《孔子探颜回》、《普坛咒》等;开堂曲有反调《小花园》、《大走马》等;散曲有《挑袍》、《讨军令》、《四季》等。这些曲目文卓典雅、大悲大喜,各具特色。武场从开堂钹始,共七节,至钹头收,高亢激昂,令人耳目一新。开口音乐会是文武乐兼备的道传北乐,现存工尺谱集一部,其中大套曲五部,如《骂玉郎》、《回雪》、《孔子探颜回》等;小曲八十余首,会论一部、河西钹一部。
由于古乐在雄县广大区域有深厚的基础,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二三十岁的毛头小伙子,很多人都能来上一段,有的家族甚至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有序继承,使得古乐这种流传近千年的文化形式在雄县非常有生气。打镲、吹笙、敲铛子,贴铙、吹管子、打云锣,演奏了上百年的古旧乐器如今又披挂上阵。
说到传统乐器的保护,长期致力于古乐研究的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双利有个心愿:尽快将目前正在演奏的乐器珍藏保护起来,这批乐器大多演奏了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已经具有文物的性质,不能让老辈子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手上损坏了。同时,由于工尺记谱相对比较难,又没有办法借助现代工具记录,亟需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古乐不仅是带给中国和世界的一个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雄县古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决定了它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具有不朽生命力的长期事业。”听着他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再仔细聆听那天籁一般的音乐,顿觉一股强烈的神圣之感涌入胸怀。但闻鼓乐声气势恢弘,变化无穷,每一下都敲击震撼着人的心灵,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热血在胸的博大和雄浑感。
雄县古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特色。目前雄县县委县政府非常注重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同时投入一定资金研究整理,正在让古老的文化瑰宝焕发新机。
雄州古乐历史悠久,能原汁原味流传到现在,实属不易。愿雄县的这一音乐瑰宝能发扬光大,永远流传。
(河北科技大学校立课题结题项目)
(作者简介:高 瑜(1981-),女,汉族,黑龙江人,讲师,硕士,现任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影视录音系,主要从事影视声音艺术研究;申雪娜(198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现任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音乐录音系,主要从事作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