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号颤音技巧的分析与研究
2013-12-29田丰
摘要:铜管乐器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就是圆号,特别是在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中,他们为圆号创作出了很多著名的作品,也正是这些作品,将圆号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恰当好处。在不同的作品中,通常会用到不同的演奏技巧,颤音是圆号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技巧。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对于颤音的演奏有了一定的认识,文章拟以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圆号;颤音;演奏方法;分析研究
通常来说,古典乐曲中的圆号演奏不需要添加自然颤音的演奏技巧。这是因为圆号的音色非常独特,它在整个的铜管乐器中常常给人们平静、安详的感觉,因此,即便是在各种形式的演奏中未加入自然颤音的演奏技巧,也会相应的产生出稳定和谐的音响效果。然而,圆号在演奏现代作品或者是中国作品的时候,就需要加入自然颤音,来渲染印象效果,因此,分析研究圆号的颤音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颤音的概念、频率、幅度
通常所说的颤音是一种音高的波动形式,这种波动还会涉及到音色、音量,幅度和速率方面,在经过演奏之后,声音呈现出丰满圆润、柔和流畅的感觉,这样的演奏技巧无疑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因此,颤音是圆号演奏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颤音频率也被称之为颤音的密度,它是指每秒钟颤动的次数。一般来说,这个频率没有相对固定的数值标准,一般控制在大于3次小于7次的范围之内。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颤音的频率还会根据情绪的变法而不断变化的。
颤音的幅度是指在演奏颤音过程中出现音量和音高方面的起伏变化。通常来说,颤音的幅度需要依靠听觉来把握,依靠耳朵来分辨。不同音域中的圆号颤音演奏的控制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圆号的颤音演奏的幅度也会根据情绪波动幅度的大小而不断的变化,激动的情绪颤音幅度较大,舒缓的情绪则会较小。
二、圆号颤音的演奏方法与技巧
圆号演员需要凭借一定的演奏技术,将吹入圆号之中的急气流转变为缓气流,再将缓气流转变为急气流,通过这样不断变化的气流来控制、改变、调整嘴唇的震动频率,进而由嘴唇不同震动的频率来发出音响,这形成了圆号演奏中的自然颤音。根据不同的发音方法,一般来说,自然颤音有额式、唇式、喉式、腹式、舌式五种不同的形式自然颤音。笔者从中选取额式和腹式两种自然颤音作为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对象。
1.额式自然颤音的练习方法
额式自然颤音是指在不影响嘴唇震动的条件下,经过上嘴唇和下嘴唇相互咬合产生的相应压力后使圆号发出的音响效果产生了不断的变化。具体来说,把上下嘴唇作为发生震动时候的缓冲垫,在演奏时相互咬合后,上下嘴唇将接受了各种压力,并将这些压力变化及时的传动给圆号,这样就呈现出了额式自然颤音的变化。
在练习额式自然颤音的时候,必须保持全身的自然放松,同时将上下嘴唇放松的接触在号嘴处,且由下额均匀的带动上下嘴唇不断的运动,发出接近于“wo—wo—wo”的类似发音效果。在练习额式自然颤音的过程中,必须切记吹奏时的口型变化的大小,倘若变化太小的话,那么就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波动效果,倘若变化太大的话,那么就会将自然颤音演奏成断奏的感觉。
当演奏者的嘴型保持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演奏时,音高自然的会降低,当下唇受到来自下牙的压力之后便使口型立刻收紧,演奏的音高自然的又会上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演奏时形成连绵起伏的音高。笔者认为,在颤音练习时,它的震动幅度应大致调控在1/4音左右的力度上,具有的演奏音高需要演奏者凭借自己的耳朵来进行判断。
另外,中低音区域的自然颤音演奏时,当口型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时演奏出的音高降低的程度不会太大,相比高音区而言,中低音区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圆号在演奏额式自然颤音的时候,在不同的音域口型的变化是不同的,高音区域要做颤动起伏时,口型的收紧与放松的程度与幅度都要小些,而中低音区与则会大一些,所以,在练习颤音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练习高音区域,这是由于高音区域的放松幅度小,相对比较好控制,相比中低音区更容易让演奏者体会到变化起伏的音高,在具有了这些意识之后再练习中低音区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在初步掌握了颤音起伏技巧之后,就需要进行长音练习,以便能够保持颤音效果。具体做法是以一秒为一拍,一拍做两次,在颤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检查演奏的方法是否正确,演奏的效果是否恰当,演奏的颤音是否均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颤音方法,再循序渐进,加快每拍的演奏次数,但不得超过每秒七次,因为,圆号的演奏中很少会用到太快的颤动。
2.腹式自然颤音练习方法
相比较而言,腹式自然颤音要比额式的掌握起来的难度要大很多,腹式自然颤音主要利用的是变化的气流给上下嘴唇产生压力,受压力作用的影响使得上下嘴唇震动相应产生变化,进而取得音量方面的变化,一般来说,较小的压力时,音量就会较小,反之,则会较大,这种形式产生的自然颤音通常被称之为腹式自然颤音。
顾名思义,腹式自然颤音主要通过腹部的运动来产生的颤音。当演奏时,腹部肌肉的收缩将会缩小腹部的空间大小,就会导致腹腔的压力上升,这种压力作用到腹部横膈膜上就会产生向上的作用力,最终会导致肺部承受到压力,影响到身体气流的速率,在气流速率的影响下,上下嘴唇在气流的急速冲击下就会产生出较大的音量。反之,腹部肌肉放松时腹部的空间较大,腹腔压力较少,气流的速率较缓,产生的音量则会较小。腹部肌肉放松与收缩用力均匀,默契配合,这会使得肺部的气流变化自然流畅,反复循环起来运用这种腹部肌肉的放松与收缩运动,就会发出接近于“hu—hu—hu”的类似发音效果,由于腹部肌肉均匀自如的放松与收缩控制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想要正确的掌握腹式自然颤音方法需要下苦功夫。
在练习腹式自然颤音的时候,由于腹部肌肉控制比较有难度,因此每次音的颤动均匀自如的连贯起来也是比较难控制的。倘若腹部肌肉控制不好,就会导致气流不均匀,那么自然颤音就会变成单个音。因此,在练习腹式自然颤音的时候,仍需要以一秒为一拍的速度,让每口气息演奏八个相同的八分音符,这一练习过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舌尖来控制八个音符,如果舌尖控制,就会因为气流的间断而产生吐音的效果。在练习时候,需要通过放松与收缩腹部肌肉,使腹腔产生对横膈膜的压力,影响大肺部的气流供给,以此来影响上下嘴唇的震动,通过长时间反复的训练将会把腹式自然颤音练习的恰到好处。
在长音方面的练习方法上,腹式自然颤音和额式是相同的,都要以每秒钟为单位,每个单位做两次颤动,在慢节奏中练习腹式自然颤音才能够充分的理解和理会腹部的收缩与放松运动是否正确,自然颤动是否均匀,是否柔和。在慢的颤动下,腹部肌肉收缩,放松的动作掌握得熟练了以后,再以每秒为一拍的速度,做三次颤动,象奏三连音一样,要求平均、用气均匀、柔和,当熟练掌握以后再逐渐增至每拍做四次至六七次。但更快的颤动在圆号的演奏中很少使用。
掌握自然颤音的演奏方法和在音乐中能准确地运用自然颤音都是很重要的,缺一不可。无论是训练额式自然颤音,还是训练腹式自然颤音,都要特殊注意颤动频率和幅度的变化要均匀、规律,无章法、无规律的颤动只能破坏音乐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吕 斌.试探圆号演奏者在表现音乐形象中所使用的手段[J].陕西教育,2010.6.
[2]崔炳哲.论圆号的颤音技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1).
[3]刁书滨.浅谈圆号演奏与技术掌控[J].戏剧之家,2010(5).
[4]刘子才.圆号演奏中应注意的五个特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4).
[5]钱 芑.长笛技巧强化训练(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