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分析
2013-12-29马明霞
摘要:俄罗斯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十分广泛,声乐、器乐等无所不包。《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其为数不多的大提琴作品之一。充分体现出了他精湛的创作技法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文章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谈起,就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艺术分析
一、《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1874年,俄罗斯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达维多夫曾在当时俄罗斯的音乐刊物上发表评论,他认为只有大提琴和小提琴能够与钢琴平起平坐,但是长期以来,大提琴的创作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它重要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很多演奏家都抱怨没有作品可以演奏,并且呼吁当时的俄罗斯音乐家积极创作大提琴作品。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曲家,当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需要优秀的大提琴作品之后,随即开始了创作。1875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问世。这部作品从它的音乐质量和技术分量上来说在大提琴经典艺术文献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也是大提琴曲目中演奏得最频繁、最广泛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部作品在大提琴演奏领域里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技术的典范,所以在柴可夫斯基创作这作品100多年来,这首乐曲一直是检验大提琴演奏者音乐修养与技术的经典之作。
洛可可是一个艺术史上的名词,最初是指在美术、雕塑和建筑中的一种艺术风格。起源于十八世纪初的巴黎,后来流传于整个欧洲。其特点是在建筑和雕塑的表面,辅以大量的装饰性的纹样,追去精致和淡雅。这与之前所流行的辉煌宏大的巴洛克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到音乐创作来说,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使用大量的装饰音,同时以和声为主,复调为辅。法国的库普兰、拉莫和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者。柴可夫斯基之所以采用洛可可的风格来创作这部作品,是有着深刻用意的。因为洛可可风格强调对精致风格的追求,这就从客观上对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柴可夫斯基是信心十足的,他深信大提琴这门乐器和达维多夫这位演奏大师能够充分满足这种艺术追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变奏曲是十八世纪末以来最为流行的曲种之一,尤其善于展示一件乐器的性能和长处。作品完成之后受到了达维多夫的充分肯定,并且将其演奏的美轮美奂,真正实现了创作和演奏的珠联璧合。
二、《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的音乐和演奏分析
1.主题音乐和演奏分析
一开始的序曲温柔甜美,充满了诗意的味道,而且极具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风格,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主题被慢慢的被引出,但是并没有完全的出现,而是又借助于圆号,用慢板的速度逐渐将洛可可的主题全面的引出。从这个主题的创作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充分借鉴和使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使得主题精致而华美,完全符合洛可可的风格。在主题的演奏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速度和力度的控制,不但关系到主题的引出,而且对全曲的变化发展十分重要。在弓法的运用上,要突出灵活的弹性特征,音与音之间有一种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感觉,将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歌唱性的特点充分的表现出来。在主题演奏的之后,要及时调整情绪和状态,为变奏的演奏做好准备。
2.变奏部分的音乐和演奏分析
第一变奏中,整体的情绪是较为欢快和活泼的,更像是一个人无忧无虑的童年,速度、节奏和调式都比较统一,整体上变化不大。从演奏技巧方面来说,左手连续七度的音程模进和不规则的琶音,都对演奏者的音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右手的不对称弓法,要求各个关节之间配合默契,才能够获得圆润音色奏出。同时该变奏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低把位到拇指把位的移动较多,要求演奏者对此有足够的预见性,方能保证乐曲的流畅进行。
第二变奏中,充满了大提琴和乐队的互动,两者一问一答,像是在亲切的交谈,时而神采飞扬,时而会心一笑,像是一对多年未见的老友,同时充满了俏皮和诙谐的特点。其在调式、节奏和速度上仍然和主体部分相同,但是演奏技巧要求很高,这是一个带有华彩性质的变奏,要求演奏的连贯、精致和准确,两只手要高度的协调,巧妙的运用左手,将乐曲的风格和韵味表达出来。
第三变奏中,是柴可夫斯基最爱的“如歌的行板”,柴科夫斯基的行板旋律,都是带有淡淡忧伤特征的,有一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味道。同时旋律线的起伏较为舒缓,又有一种明朗和希望与其中。所以对演奏者的要求在于,运弓时要宽广,虽然作品本身对演奏的力度要求不高,但是要有一种力量蕴于其中,让琴弦产生充分的震动,继而演奏出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且揉弦的力度和速度,是和乐曲的情绪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变奏中,情绪上较之第三变奏有了发展,如果说之前的情绪是依靠歌唱来表现的话,那么这一变奏中情绪则是依靠舞蹈来展现的。柴可夫斯基将一个欢快热闹的舞蹈场景表现的惟妙惟肖,同时将洛可可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技巧方面,要对快速跳弓技术有良好的把握,突出乐曲快速和流畅的特点。并且跳弓的时候要选择好弓和弦的接触部位,并为下一个跳弓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变奏中对主题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大提琴始终在高音区演奏,给人以明朗和热情的感觉,因为该变奏中需要手指不断地的打弦,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给手指以充分休息机会,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手臂要有弹性冲击,这样就会让手指不至于过度的疲劳。因为有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所以不能拉的太死板。作曲家采用对话的形式来阐释这段音乐。在这里,因为它的低音旋律都在大提琴的四弦上,所以要发出清晰且有颗粒性的声音需要左手的手指有足够的力量,并在按弦之后有弹性的把手指抬起来,并通过左手手指力量转换到下一个要准备的手指上。同时,右手也要帮助左手,在每一句的第一个音符上,弓子要靠近琴马,弓速不用太快,而且左手的揉弦幅度加大,这样就比较符合曲谱上的要求。
第六变奏中,大提琴从热闹欢快的氛围中走了出来,开始变得安静和忧郁,这一段可以视为是柴可夫斯基对洛可可风格变形和发展,从情绪色彩上对洛可可艺术进行了丰富。该段演奏难度不大,唯一要注意的是其连贯性,要将这种情绪的自始至终连绵不绝的抒发出来。第七变奏速度很快,是一个急速的快板,情绪上焕然一新。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具有诙谐性和舞曲的特点,它急速的进行和辉煌的乐句使人振奋而眼花缭乱。
综上所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受到俄罗斯强力集团的巨大影响,善于从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和神话中汲取灵感,使之成为自己重要的创作来源。但是同时他也秉承着自己的创作原则,即他的音乐创作,必须是他亲眼所见或亲身感受到的,所以他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抒情性特征。《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带有套曲形式的变奏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的发挥了大提琴的各种精湛演奏技巧及丰富的表现魅力,受到各国大提琴家们的青睐。集中体现出了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更是大提琴作品中的瑰宝,我们今天从艺术特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对这首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更好的欣赏和演奏该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 宏.大提琴演奏与名曲诠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2]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迈克尔.波拉德.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M].外文出版社袁,1998.
[4]丰子恺.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M].长沙院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