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角色转换与戏剧人物形象探讨
2013-12-29戴璐
摘要:在戏曲表演中,华语角色转换是最常用的表现方式。话语转换是一种语言的策略,能够深入的表达出交际者的真实意图,使得观众能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加生动、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话语角色;转换;人物形象
作为语言交流方式的一种,话语角色转换在我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被经常用到,来实现我们交际的真实目的。对话是戏曲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主要方式,戏曲中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活动主也要靠语言进行表达,使得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中笔者将借助国外学者的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理论对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茶馆》、《日出》等优秀作品对其中人物交流中所应用的话语角色类型对其转换理论加以分析,使人们对于戏曲中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用实际例子证明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理论在戏剧中的成功运用,希望对语言运用的理论对戏曲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关于话语角色与转换
1.话语角色的分类
话语角色和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区别,不能讲二者的真实含义弄混。社会角色指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参与交往的人,但是话语角色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与所交谈的话语的关系,话语角色转换指的是准确掌握人与人的交流中其是在给出信息、接受信息还是在传递信息。因此话语角色可分为对话的产生者和对话的接受者这两大类。进行语言信息交往的为对话的产生者,接受对话信息交往的一方成为接受者。下面笔者将对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加以分析。
2.产生者
对话的产生者也可分为很多小类,根据此人对谈话内容的负责人程度可分为:说话人、作者、传递人、代表人以及传声筒。
说话人即指的是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正在说话的人,他所说的话完全符合自己的意思,他对自己所说的话全部负责。作者是语言产生者,但是这类人都不会亲自露面表达自己的意思。传递人是指通过自己的意识行为去对某个人的语言信息进行传递,他对自己传递的信息真实性和信息所导致的后果负有一定的责任。传声筒是指对说话人的语言信息按照原话进行传递的人,但是他对语言内容不负责。代表人是个人或者组织的代表,他对传递的语言信息同样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说话人和作者来说,语言信息能够真实有效的表达他们的意思,因此这两类人被称为直接产生者,传递人、代言人、传声筒往往只是替别人进行信息传递,因此这三类人被称为语言信息的简介产生者。
3.接受者
在语言交往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可将谈话内容分为四类:受话者、旁观人、观众和旁听人。
话语的行为对语言的受话这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此类人属于接受型话语的多有角色中最最常见的,通过语言行为对这类人的实际影响还可分为“实话受话者”以及“假话受话者”两类人群。观众在实际的人类语言交往中只能通过表情、行为等方式和说话者进行交流。旁观人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其中,不是刻意参与到语言行为当中的人群。窃听者往往是因为某种原因刻意进入语言信息的范围内而窃取到语言信息。
二、语言角色转换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话语角色一直在改变。人们的话语角色也将会根据认得行为而不断地改变。说话者会在语言交流的产生者中改变自己的话语角色,也会在语言交往的接受者中改变自己的语言角色,也可以成为说话者。交际人时常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交际角色加以转变,从对自身利益最大的一面进行交流,这是一种语言策略,因为不同的话语角色在交往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拥有者各种各样的权利和义务,话语角色在交往中负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三、戏剧人物刻画中的语言角色转换
戏剧中的人物和现实中一样,戏曲人物要时常转换自身的语言角色,通过语言角色的转换,我们可从中了解交际人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角色转换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谈话人语言角色的转换,另一类是谈话人转变为受话人,有时也有受话者自己话语角色转换的情况。下面将根据《茶馆》、《日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台词,证实戏剧人物科华中语言角色转换的重要性。
1.说话人的话语角色转换
在实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实际目的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话语角色,也就是在话语的直接产生者和间接产生者之间进行转换。由于这与信息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每种选择的信息都不相同,能够直接听出人们对此的负责人程度,所以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话语角色中人们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在《茶馆》、《日出》等作品中在这方面有很明显的体现,一下将根据戏剧人物的话语角色转换盒实际对话内容、内心活动、真实目的等多个方面进行人物性格特点方面的分析。
2.最常见的话语转换现象为“传声筒”和“代言者”转化为“说话人”,这种转化成为顺向转换,当话语的产生者对语言信息的真实性很有把握,或者话语产生者具有较高的地位,自身的话语对于交流情景占据主动地位时,就会转换成说话者的身份。当某人的立场坚定、要明确表达自身想法是,也会进行顺向转换来加强自己的气势,下面将进行举例说明。
(1)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遵命”。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不难看出,庞太监由原来传递者的语言角色转化为说话者,朝廷的法律规定是朝廷的规定,庞太监却用说话着的身份表达这段话,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庞太监对于封建王朝的积极拥护,坚决但对政治革新,使人们对于这类迂腐守旧、顽固不化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3.说话者转换成传声筒或者代言人
说话人可以通过你想转换,将自身有说话者转换成传声筒或者代言人。这对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对说话者有利,使其能够得以逃避对某些言语的责任,保护本人和对方的关系,并将保证自己的语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1)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庞太监知道秦二爷有钱这一事实,并将很多有钱人都在进行维新运动这一话语传递给了秦仲义,对震慑秦仲义参加维新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很圆滑的保护了自己和秦仲义的面子,使二人没有形成隔阂。通过以上这段对话,戏剧中的庞太监通过自己的语言技巧,将这一朝廷顽固势力奸猾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潘月亭:这个流氓!一点交情也不讲!
李石清:(偷看他)哦,他还问现在银行所有的房地产是不是已经都抵押出去。
潘月亭:怎么,他会问你这些事情?
李石清企图用房地产抵押的秘密来要挟潘月亭,但是潘月亭是李石清的顶头上司,他知道潘月亭不好惹,不敢正面的提出要挟,为了保全自己而且达到自己的目的,李石清对自己的人话语角色进行了转换,是自己成为了传递者,通过潘月亭知道自己的秘密已经被泄漏后的表现来猜测她的内心想法,这样使得李石清能够有多重选择去面对潘月亭的变化,如果潘月亭对此没什么变化,李石清变会就此收手,如果潘月亭被吓到,害怕实际暴露,李石清便会直接以说话着的身份,对潘月亭进行威胁,可见李石清这一人物的阴险狠毒。
4.说话人的话语角色转换成为他人的角色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有多人参与的情况下,说话人时常会转换为对话接受者这一角色。意思就是说话人看似在和某些人进行对话,但是实际上是在对在场的其他人进行对话。这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也是很常见的,通过这些语言策略说话者能够间接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当说话人转换成他人的话语角色时,使得说话人或机敏、或奸猾的形象得充分展示,给大家留下深刻的一项。
5.受话者的类型转换
受话者的身份在受话者的范围内进行转换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此类转换能够有效的表现出说话人内心的复杂状况,有些话由于不便于直接讲出,但是为了使得所说的话语能够具备强有力的作用,往往通过这一手法,从侧面进行语言刺激,在某些特定场景也常需要这种语言角色的转化。
(1)小刘麻子:小花,教员罢课,你住姥姥家去呀?
王小花:对啦!
王利发: (假意地)媳妇,早点回来!
周秀花:爸,我们住两天就回来!
这是王立发再跟自己的孙女、儿媳妇道别。从中可以看出王立发及其儿媳妇的人物形象都很机敏、随机应变性很强。对话中儿媳妇和孙女由真正的受话者转换成了形式上的受话者,通过这种对话使得小刘麻子误以为小花她们是要去小花姥姥家,儿媳妇配合老公公说的话,使得小刘麻子对于他们的交谈内容信以为真,在这里面王立发和儿媳妇、孙女都是形式受话者,小刘麻子才是真正的受话者。
(2)王利发: (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 (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没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
王利发依靠秦仲义的想法对常四爷讲了一番话,常四爷听清楚后便对松二爷抒发了自己的想法,松二爷是常四爷的表面受话者。秦仲义也对秦四爷的话进行了回答,表明自己和秦四爷在穷人挨饿这件事儿上面的不同态度,并将大清国目前所处的境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常四爷关心百姓,希望从根本上去帮助老百姓,但是秦仲义却怀有远大抱负,希望能够救国。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通过话语角色的转换能够看出一个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更能够看出此人的性格和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戏剧中人物话语角色的不同分析可以很好地了解戏剧中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真实场景。对于《茶馆》、《日出》这两部戏剧中的人物对话中角色转换的部分进行分析,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语言微妙之美,更使得人们对于话语角色的转换对于人物思想、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这无论是对于帮助读者了解剧情还是对戏剧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育民.研究戏剧话语的语言功能[J].北方文学:2012(8).
[2]毛鹏飞.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Lord人际意义显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0.
[3]黄 鹏.浅谈具有“动态性”的舞台艺术语言[J].戏剧丛刊,2011(5).
[4]易 荆.于细微处见精神谈京剧《甘露寺》中乔国老的一段唱[J].上海戏剧,2009(8).
(作者简介:戴 璐(1980—),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工作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