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鸠摩罗什浅谈当今翻译工作

2013-12-29胡乾芮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摘要:出生在西域龟兹古国的鸠摩罗什,在短短十几年中,通过对近四百卷佛教典籍的传译和阐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进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兴以及隋唐的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影响波及到他以后的整个中国翻译界。在本篇文章以前,已有各位前辈、老师对鸠摩罗什大师的生平、思想及哲学观做过详细研究。文章拟对鸠摩罗什的生平和著述,特别是对现今翻译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加以评介,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鸠摩罗什;翻译;译界人士

鸠摩罗什,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鸠摩罗什与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的表达、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罗什及其弟子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因此研究鸠摩罗什的思想和翻译特点对现今翻译工作有很大帮助的。笔者拟从一个语言专业的初译者角度谈谈自己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一、兴趣与决心

从鸠摩罗什的一生可以看出,如何开始一项事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鸠摩罗什从小受母亲的熏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方七岁时,跟随母亲一同出家,在各地参学、弘化。久而久之,鸠摩罗什从浓厚的兴趣逐渐变成了坚定不移的决心,当他们快要到天竺时,母亲对鸠摩罗什说:“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中国),全得仰赖你的力量。但是这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的利益,要怎么办呢?”鸠摩罗什回答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而忘却自己。假如我能够使佛陀的教化流传,使迷蒙的众生醒悟,虽然会受到火炉的苦楚,我也没有丝毫的怨恨。”在佩服鸠摩罗什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加强自己对所从事行业的兴趣。爱一行干一行是我们的择业准则,干一行爱一行是我们必须遵行的职业操守。

二、 方向与基础

鸠摩罗什不仅是一个佛经翻译家,他还是一个宗教唯心主义的思想家,他在大量译经的同时,也进行着自己的理论活动,并通过弟子们扩大着自己的思想影响。他所译的佛教经典,广传后世,而他自己的著述却没能流传下来。这是我们需要吸取教训的地方。有些人认为,只有外语专业的才能做好翻译,翻译就是翻译文学作品。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从翻译需求来看,主要还是实用类翻译,如文化、科技、财经、法律等。具体到某一翻译类别,如果没有深厚的经验积累或者相应的专业知识,想胜任愉快是不太可能的。鸠摩罗什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所以笔者建议翻译新手在从业伊始就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背景等,选择一个主攻方向进行研究和翻译。久而久之,不仅质量有保障,速度也能上得去,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是相当划算的。

打好基础的关键一步在于勤练、多译。鸠摩罗什译出的经典数量也大得惊人。《出三藏记集》载记说有三十二部三百余卷。此书是梁僧祐所成,距罗什译经的时间虽近,恐怕有些译著他也没有见到,所以失于过少。因为仅现在《大藏经》中存有的鸠摩罗什译著就有五十二部三百三十七卷。业界普遍认为《开元释教录》中计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更为妥当可靠。鸠摩罗什含辛茹苦十二载译出了如此之多的佛教经典,是常人很难超越的。但对于从事翻译职业的同志来说,不得不努力向这位高僧学习,我们必须依靠实战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可以发现,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显赫,首先就在于他大量准确地译出佛教经典,结束了中国佛教学百年来一直用中国思想的义理和名词去附会佛学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佛学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佛教最终能自立于中国思想界,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三、态度与研究

鸠摩罗什所译的佛经忠实原意,质量超过他以前的任何一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译经的态度非常严肃,常常是一言三复,译出的经文被佛教徒们誉为“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我们阅读中文或日文文本时,如果遇到不太理解的词语、概念,通常偷懒跳过去,甚至整段整段地跳,通常抱有“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专业的翻译人员,遇到这种情况,就算想跳也不能跳,否则还要翻译做什么?翻译的价值从何体现?这时翻译的态度必须严谨,必须要下功夫做研究。不是简单地查一查字典、搜一搜网络,而是要准确理解相关词语的确切内涵,必要时甚至要阅读相关的外语语篇,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研究的层次不局限于词语,还可以上升到语篇。有时听人感慨说,翻译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遭遇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和研究。举例来说,如果时事新闻汉译的时候遇到困难,我们可以阅读国内外的多种相关报刊杂志,一定可以找到多种可供借鉴的译法,并通过比较,判断出最优译法。常听见同行抱怨,说翻译不被理解,不受重视。我以为解决之道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让人知道,专业翻译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专业,成为一个专业翻译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

笔者期望,在进入十二五规划的第三个年头之际,中国译界人士若能效仿前贤,认真回顾和总结过去两千年翻译活动和理论发展史,这对于促进中国下一世纪乃至下一千年的译事繁荣,善莫大焉。

(作者简介:胡乾芮,女,江苏,新疆龟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