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和电影的联姻
2013-12-29李京艳
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著作,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所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直到现在仍然不断的被人们所喜爱和以不同的方式传承。文章将从戏剧和电影联姻的角度分析,戏剧电影化的发展历程,戏剧改编电影的可能性,戏剧改编电影的表现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戏剧;电影;改编;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经典作品无数,在莎士比亚之后,历代各国的优秀剧作家都以莎士比亚为楷模。但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享誉剧坛,在莎士比亚身后的四百多年里,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他的剧作,而人类科技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中,作为剧作家的莎翁深刻的洞察力也渗透进了机器。在电影诞生一百多年间,平均每年有三部以上的莎士比亚影视作品上映。戏剧和电影联姻,戏剧风格的电影以其繁华场面、曲折情节、明星效应等上演着人类纷繁的故事,同时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进行着渐进的变革。
一、戏剧电影化的发展历程
(一)人类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化,以及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①
在文字发展不够完全成熟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通过口头语言传递文化信息。《荷马史诗》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部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各24卷组成的史诗最初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将其整理定型。
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化贯穿人类文明史的始终,直至今日,文字仍然是最重要的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笔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虽然绝大多数的艺术创作诉诸于戏剧表演,但是其辞藻华美,属于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化。以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为例,当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罗密欧溜进了朱丽叶家的阳台下,说出了一下一段独白:
Whispered! The yonder window breaks what is light? It is the east, and Juliet is the sun! Arise, fair sun! That's my guy; Ah! That is my love; Alas, I wish she know me in love with her! She say, but her eyes has expressed her mind. Stay me to answer her alone; No, I'm not too reckless, she is not talk to me. Heaven the most brilliant stars two teeth, because something out, ask her eyes shine replace them in the air. If she's eyes became the stars of heaven, and the stars of heaven into her eyes, then how? Her face was bright stars will hide in the bright, as light as eclipsed the sun; In heaven in her eyes, will put light, make space cuhk has already passed and as the night birds sang their songs. Look! She stayed with hands face, that torre posture is how wonderful! Oh, I wish I was that hand gloves, good let me kiss a kiss her face touch that cheek!
中译: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那是我的意中人;啊!那是我的爱;唉,但愿她知道我在爱着她!她欲言又止,可是她的眼睛已经道出了她的心事。待我去回答她吧;不,我不要太卤莽,她不是对我说话。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因为有事出去,请求她的眼睛替代它们在空中闪耀。要是她的眼睛变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便怎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莎士比亚的戏剧剧本有着大量的独白,这些独白,甚至大多数的对白都是像“诗”一样的语言。这是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典型的书面语文化。
电影和电视发明之后,人类进入了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场景搬到了现实的大千世界,这是虚构想象与真实场景的结合,文艺复兴和机器设备的交互。这种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叠加使莎士比亚在大众文化的渗透中有了全新的诠释角度。
(二)从戏剧到电影的三个阶段
无独有偶,从戏剧到电影的过渡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照搬戏剧(舞台剧)的电影;由戏剧(舞台剧)进行改编的电影;戏剧化的电影。
电影诞生于1895年法国巴黎,它的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部作品《火车进站》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电影就像刚刚诞生的婴儿,而戏剧已经有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人们很快发现,电影作为一种技术可以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埃尔温·帕诺夫斯基在《电影的风格与手段》一文里对电影的源流所包含的基本含义这样界定“对活动电影的欣赏,其最初的基础,北非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客观兴趣,而是会活动的东西这一事实所引起的单纯的喜悦。”②因此在电影诞生最初的阶段,电影屏幕上展现的都是对现实的照搬,以法国魔术电影艺术家梅丽爱为代表,他让演员在摄影场的舞台上演出,把摄影机固定在舞台前面,从“乐队指挥”的位置把整场戏从头到尾地拍下来,就如同观众坐在剧场里观看戏剧一样。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亦是如此。说是电影,不过是电影技术对于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艺术的短暂记录。
当人们满足了对电影最初的新鲜感之后,渐渐地忽略了电影形式的新奇,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它所要表现的内容上,这个时候“有戏可看”才能留住它的观众。电影作为刚刚诞生不久的新兴艺术,必然会向作为传统艺术的戏剧学习,这个时候,由戏剧(舞台剧)进行改编的电影应运而生。这一类的电影只是从故事情节上参照戏剧,但拍摄方式却不是从舞台剧上照搬(录像),它的摄制方法是电影化的。③无数的电影艺术家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进行了电影化的改编,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第三个阶段是戏剧化的电影阶段。电影艺术发展到现在,对于传统戏剧来说,已经青出于蓝。电影艺术家开始运用属于电影的戏剧化语言讲述故事。1963年欧·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一书中提出了“电影味”的说法,强调“如果电影拍的没有电影味,那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电影。”④有电影味的电影便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剧化的电影。
(三)莎士比亚戏剧改编
莎士比亚共有37部剧作,从1895年电影诞生至今,在全世界的电影舞台上尽显无穷魅力。据考证,在无声电影时期(即默片时代)就已经有四百部莎士比亚戏剧被搬上银幕。1899年默片《约翰王》,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莎士比亚作品。有声电影出现后,据《吉尼斯大全》记载,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忠于原著的改编不下270次,各种由莎剧变形后的衍生影片无数。1929年,由萨姆·泰勒执导,玛丽·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主演的《驯悍记》是第一部有声莎士比亚电影。自此之后,有关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佳作不断。
二、戏剧改编电影的c8f19c668d2a88994a10e6c03575e886可能性
(一)戏剧与电影的共性与个性
戏剧能够改编成电影,是因为戏剧和电影有着极其相似的共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模仿生活、表现生活、解释生活进而揭示生活的某种意义的载体。
然而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戏剧和电影也有很大的不同。戏剧在本质上每件事都发生在一个人工照明的小匣子中,电影拥有整个充满日光的世界作为活动场所;戏剧的舞台形式是有限的,电影的画面排列是无限的;戏剧虽然是由演员直接表演,但由于观众所处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二维世界,电影是根据创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进行不同景别的画面调度,所以视觉效果是三维的空间;戏剧的表演是现场的演员和观众互动,但只有一次性,而且每次都不会绝对地一样,电影的表演是摄影机拍下在做放映的表演,面对的是现场的观众却无法互动,可重复放映,而且每次都绝对的相同;戏剧剧本可以对公众发表作为文学创作来阅读,电影剧本一般不对公众发表,只有专业人士阅读。可见,戏剧和电影诸多方面的不同也为戏剧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使用电影语言描绘的戏剧更有画面的冲击感和想象力。
(二)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电影的可能性
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受到电影创作者的如此青睐,与戏剧文本的戏剧性息息相关。阅读莎士比亚的剧本,我们可以发现,莎翁的语言极其华丽优美,故事情节巧妙精炼,而且恰到好处的抓住了人性的本质。无论从《哈姆雷特》《麦克白》还是《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都可以看到,莎翁戏剧表现的主题无一例外是挑战社会传统的人物行为,展现人性的冲动。在这些剧中,莎翁表现了人类的本性:贪婪、愤怒、爱情、激情、自负、自暴自弃、同情······直到如今,他的作品中对于爱情和暴力描写的情节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美国电影理论家道格拉斯·布朗德在《电影中的莎士比亚》一书中说:“莎士比亚的剧本与其说是戏剧著作,不如说,他们是电影剧本,是电影诞生在三个世纪前写作的电影剧本。”⑤莎士比亚戏剧的视觉性是极其丰富的,它有着激烈的戏剧动作,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丰富多彩的情境关系,还有各种商业手段的戏剧噱头:谋杀、复仇、阴谋诡计、三角恋爱、疯狂、篡权、女扮男装等等。总之,这些元素让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电影更具有可能性。
三、戏剧改编电影的表现形式
(一)三种基本的改编模式
以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电影为例,戏剧改编成电影有着三种基本的改编模式。
其一,基本保持戏剧剧本原貌进行小处修改和改编。例如:由意大利导演卡斯特拉尼(Renato Castellani)导演的1954年版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由怀汀和哈赛主演的1968年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二,保持了戏剧叙事结构和核心,但对它进行了明显的重新阐释,或者在某种情况下进行了“重新结构”。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电影1996年《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2000版《哈姆雷特》;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麦克白》改编而成的影片《蜘蛛巢城》;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夜宴》等。
其三,把戏剧完全看作是一种原始素材,看作一种诱因。典型的代表是《给朱丽叶的信》。
(二)戏剧改编电影衍生形态表现
戏剧改编电影有多种表现形态,以下列举七种主要的衍生形态。
第一,保留情节,将故事安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并丢弃伊丽莎白式的语言风格;(《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采取元电影(meta-film)的形式,将戏剧故事和演员游离,通过双重视点来审视和虚构关系;(《莎翁情史》)
第三,采用音乐剧或舞剧的形式;(《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剧》《西区故事》)
第四,纪录片、传记、甚至是恐怖片风格;(《凯撒必须死》)
第五,仅仅将莎士比亚用作装饰,另辟故事的形式;(《给朱丽叶的信》)
第六,卡通片形式;(《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七,教育资料片形式。( 《BBC :莎士比亚精选》 )
这些形式对于戏剧的改编给了我们更多的了解戏剧、电影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相关知识对戏剧本身的解读。让观众从不同的侧面受益匪浅。
四、戏剧改编电影引发的思考
(一)荣誉和利益共生
据美国学者林达·赛格统计:85%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45%的电视电影是改编作品;70%的艾美奖获奖电视片来自改编电影。⑥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更是世界影坛获奖常青树。例如:《西区故事》1962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6座奥斯卡奖杯;《罗密欧与朱丽叶》第41届(1969)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莎翁情史》199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伴随着荣誉的光环,莎剧改编电影也为电影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例如:20世纪60年代,杰夫瑞利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仅在美国的票房收入就是制片成本的14倍。布莱纳的《无事生非》仅仅投入了800万美元,结果收获2200万美元。卢汉姆的《威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朱丽叶》拍摄预算大约1400万美元,但推销商仅在放映的第一周就赚回1100万美元。2006年9月,冯小刚执导古装电影《夜宴》,演绎中国版《哈姆雷特》。不仅创下了冯小刚本人的新纪录,同时也为一直比较低迷的国产片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以这些荣誉和利益作为诱因,莎剧改编电影在电影史上100年间,势力不减。
(二)丢掉戏剧的拐杖
二十 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电影界白景晟、钟惦棐分别提出“丢掉戏剧拐杖”、“ 电影和戏剧离婚”的观,对中国影坛根深蒂固的戏剧式电影观念形成冲击。人们纷纷考虑戏剧和电影的联姻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如果从丰富电影的表现语言、追求电影艺术的独特个性、反对电影语言的舞台化等角度去理解,这些主张显然是正确的。但如果把这种主张理解为电影和戏剧截然对立,甚而至于否认这两门艺术的表现手段的相互借鉴之处,就显得非常极端和片面了。
安德烈·巴赞说:“戏剧与所谓的‘戏剧性’区分清楚”;“戏剧性是戏剧的灵魂。但是,这个灵魂往往可以附丽于任何其他艺术形式中。” “构思准确的舞台戏剧片不仅对电影毫无损害,而且会丰富电影,提高电影的地位”。⑦所以,戏剧性是电影改编戏剧的灵魂,“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是戏剧与电影联姻的纽带。
五、结语
莎士比亚戏剧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戏剧和电影的联姻使莎士比亚戏剧焕发了新的活力,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向艺术大师莎士比亚致敬!
注释:
①张 冲,张 琼.视觉时代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电影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 第91页.
②(美)乔治·布鲁斯东 ,高骏千译.从小说到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第7页.
③盖晓星.从戏剧到电影——简论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戏剧的关系[J] .齐鲁艺苑 ,2005(1)
④(英)欧·林格伦 ,何 力 ,李庄藩 ,刘芸译.论电影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⑤徐 红.莎剧改编:从戏剧到电影[J].电影文学, 2007(05).
⑥吴 辉.改编: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以莎士比亚电影为例[J] .现代传播, 2007(02).
⑦巴 赞.电影是什么[M]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 第139页
参考文献:
[1] 吴 辉.影像莎士比亚——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 冲,张 琼.视觉时代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电影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京艳(1987.11-),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媒体策划与运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