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价值文化探究与传承

2013-12-29肖骁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摘要:西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雷公山麓下,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学价值,是我国建筑文化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探究的艺术宝库。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也非常浓厚。文章主要对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艺术价值和建筑价值进行探究,并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天人合一;文化底蕴

美丽黔东南,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地理环境极其优美,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民俗风情独特。古朴纯洁的民族情感和典雅隽秀的苗家吊脚楼建筑群,是一部鲜活的少数民族史诗。西江千户苗寨地处极具民族特色的黔东南州雷山县雷公山山麓,民族历史发展悠久。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距雷山县城37公里。坐落在起伏不平的群山之间。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共有1232户,6500余人。这里的苗族吊脚楼别具一格,建筑风格匠心独运。整座吊脚楼建筑以木质为主,柱、枋、檩、椽等相互穿梭,构建成以榀间为主,方角相间的吊脚楼式木质建筑物,其形态古朴大方,典雅端庄,极具生态人文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

一、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历史沿革与建筑特色

苗族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可谓一枝独秀,自成体系,其中以吊脚楼为代表。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对当地苗族建筑师“不用一钉一铆”就能造好房子而感到不可思议,这恰好体现了建筑师们所追求的“和谐”理念。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建筑设计匠心独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江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态度,在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风格中铸就了独特的苗寨吊脚楼建筑民居。吊脚楼的建筑特点主要以木质结构柱枋穿斗式剪刀歇顶为主。吊脚楼建筑物常见的有四榀三间和五榀四间,六榀五间的吊脚楼相对少见。整栋建筑物前方檐柱长于主柱,吊脚在山体斜面,以形成廊檐走楼依山建筑风格。柱脚落地参差不齐但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半自然又相对皈依自然山体的民居格调,“吊脚楼”由此而独居胜名。

远远望去,就整体而言,西江吊脚楼的布局顺山势而走,自然而上,如同笔毫由下而上,一挥而成,大路当中,小路相悬,成树枝状结构分布,纵横交错,对仗工整,零星分布似叶子不失神韵。沿河布局的吊脚楼呈“条带式”结构分布,似人形,似蛇形,多姿多彩。吊脚楼内部建筑条件以三层分离式使用途径为主,第一层(也就是底层)主要用于堆放柴草和圈养家禽家畜、农用工具和肥料的贮存等用途。第二层是全家人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心,吃饭穿衣,穿着起居一家人主要活动在吊脚楼的第二层。第二层楼的外侧设置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主要用于夏季乘凉和日常休息小憩。苗家吊脚楼的堂屋主要用以酒宴宾客,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迎客厅”,亲戚朋友的到来或者佳节和置办喜酒的时候,就在堂屋摆设一张长桌,以供设宴之用。吊脚楼的第三层大多用于贮存粮食和日常杂物,主要是第三层通风透气,有利于自然存放粮食和易于发霉的物品,有个别人家,在第三层也另设别间,以共自家女儿作闺房或者用作客房。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整个框架全部用榫卯衔接。一栋房子所有的主柱、屋梁、穿枋都用榫卯衔接,上千个榫卯把整栋房子勾连成型成架,固定成力学强度极强的吊脚楼木屋架子。然而,这样一栋极具艺术魅力和建筑学价值的苗家吊脚楼却是目不识丁的木匠师傅仅凭想象建造而成。在没有详细图纸,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些诸如墨斗、斧头、凿子、锯子以及成竹在胸的建筑方案,他们就能使整栋房子的柱子、穿枋、屋梁环环相扣,使一栋栋斗拱形苗家吊脚木屋巍然屹立于山地斜坡陡坎之上,足以显现苗家建筑工匠非凡的建筑学艺术水平。

二、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文化底蕴的探究

文化底蕴,按照《词典》的意思,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等在内的精神品味。文化形成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民族实现“内化”的过程。吊脚楼,作为苗族建筑的一部分,是苗族内部精神品味外显的物质形式。

吊脚楼文化,源远流长,时代已久恐难考证。当中原文化随着几千年封建文明演绎的时候,苗族吊脚楼文化也经历了自身漫长的发生、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吊脚楼设计方案成熟的过程,归属于苗族文化底蕴的成熟、丰富,既离不开苗族所居土壤的社会形态、时代背景、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又能在历史迁徙的长河里融入其他民族建筑的风采,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以下将结合建筑特色等方面初步探寻吊脚楼文化底蕴。

1.“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观。

平等观念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兄弟友情等方面。在这里,我们将着重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毕竟人与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却是永恒的话题。

佛家有云:万物皆有灵,当以平等之心博爱之。这份万物有灵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苗民原始宗教的意识形态中,在内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因而,他们在设计吊脚楼,向山地要林时,怀有敬畏自然之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天人合一”的法则,“师法自然”“法贵天真”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这与西方现代都市工业文明所宣称的人定胜天,强调征服自然,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不同。

在这里,“天人合一”的“天”不是君权神授的“天”,也不是虚无缥缈、抽象的天,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即自然,一种自然运转生化的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任性而为,而是“道通为一”,“以辅万物之自然”效法自然,让吊脚楼融入大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以实现人“同大自然完成本质性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克思语)。促进人自身的修养的提高。

西江吊脚楼无论整体布局还是个体设计,都想方设法将房屋零星点点镶嵌在大山之中。半边楼的设计,“半边着地半边吊脚”不过分破坏丛林,不占用耕地。有了“天人合一”理念的潜意识支配,建筑师们“以道为体”,把自然运行规律作为他们设计吊脚楼的行为根据,承认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万物相通相应,摒弃一切功利性目的性的伤害,全神贯注沉迷于吊脚楼与自然如何协调和谐中。设计规划的时候,用木材木料,开多少地,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杀鸡祭血,以表诚意。针对吊脚楼的技巧,也做很大的讲究。诸如轮廓和谐、比例恰当、尺度适中、节奏温和,质感细腻等。因而人们步入西江苗寨的时候,特别是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能体会到屋入景中,景藏山中,美妙其中的和谐、优雅。感受到那份空灵那份祥和那份朴实的沉淀,不再是都市般的沉闷,笨拙和喧嚣,飞檐小角,给你一份愉悦感,仿佛“时光在倒流。”更让人叫绝的是,内部的设计十分吻合,“众多的构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犹如一首演奏得极好的交响曲,其中每乐部都准确而及时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道两大学派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2.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吊脚楼既是“一门技术科学,但它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科学,而往往带有或多或少艺术性的综合体”。这说明,吊脚楼具有实用和审美两种基本属性,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往往实用占主要成分,位于第一性,审美处于从属地位,位于第二性,共同服务于吊脚楼文化中。

苗民的意识,可能不知道“实用”二字何解,却懂得衡量一样东西,首先看它有没有用,判断它的实用价值,其次才考虑它美不美。吊脚楼,就个体来说,有三层,第一层主要用来关牲口以及堆放柴火之类,第二层主要用来居住,第三层低矮放一些农具比如犁等。我们无法想象吊脚楼的建立仅仅为了美,取悦视觉。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当它满足了“适用、经济”、牢固、安全之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了美观”。

既然是艺术,活的艺术。那么,它散发出的美,整体的美,呈现一份空灵、虚静、祥和的朴素,一份雄伟昂扬的气势;个体的美,呈现一份优雅、温和的敦厚,一份和谐的对称。它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纯真的、永久的、不朽的”优美和壮美的和谐统一。纯真的艺术,是美的,优美;不朽的艺术,是美的,壮美。壮美给人的是一份惊奇、雄伟、狂喜、庄严的快感,优美给人却是一份对称、均衡、柔和、协调的愉悦。

西江吊脚楼的壮美得益于山的雄伟、挺拔。拾级而上的吊脚楼,树状式的吊脚楼,沉浮于丛林之中,一气呵成,那是壮美的节奏,悬崖、陡坡上的吊脚楼,远远望去,一阵恐惧、惊奇、踏上去,安然无恙,乃恐惧后的快感,亦属壮美。崇高的美,不仅能够悦目而且能够赏心,让你的心在这充满气势磅礴的景象中惊异。河上的吊脚楼优雅、自然,宛如天真的孩子端坐那里,墙上的装饰品,顶上的飞角等等,那是愉悦的享受,乃属优美。上山的吊脚楼,外侧陡崖,美人靠又居其外,颇让人惊叹,内侧呢,精雕细琢,安全舒适,乃是壮美与优美的和谐。

实用与审美又不是孤立、对立的,常常互为依存,互相协调。实用,物质生活的需求;审美,精神启迪的渴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也是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统一。在物质的世界里感受美感,来自生活的愉悦,在精神的天地中,把握实用,基本生活的满足,共同归属于吊脚楼文化,展现苗民们的情感、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吊脚楼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思考

介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发展思维和社会发展形态不断冲击着苗族建筑学思维,吊脚楼的发展形态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生态苗族吊脚楼文化传承与发展前程堪忧,其实物的保护和传承发展面临着及其严峻的挑战。

吊脚楼建筑工艺主要以师传徒受方式进行,且传授技艺大多以单一或保密式传授。脆弱的传承方式使吊脚楼建筑发展堪忧。而且,现在能够实际建造西江苗寨吊脚楼的高级木匠师为数不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苗族吊脚楼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寻求新的传承和发展方式,实现吊脚楼的保护和不断发展。

吊脚楼以木质建筑为主,受地质灾害和火灾等因素影响很大,故而保护难度加深。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缺乏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的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很不协调,使得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不似则与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谈到各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吊脚楼作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其筋肉在于“天人合一”,要使其“筋肉”传承延续,地方政府应加大保护与宣传力度,当地中小学有条件可开设苗族文化的课程,并聘请苗族学者及工匠师作为老师传授苗学知识,这样就能很好的把这项独特的工艺传承延续。

参考文献:

[1]李国章,潘定发.巴拉河苗族吊脚楼源流浅议[M].雷山旅游与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2]朱立元. 审美形态论[M]. 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光潜. 创造与模仿[M]. 谈美. 金城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肖 骁(1990-),男,苗族,湖南城步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