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2013-12-29何叶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那到底什么才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文化创建实质是什么?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现状如何?有什么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新期盼、新期待、新要求?从多角度审视如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笔者根据自己基层文化工作经验,围绕如何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试谈几点看法。
一、大港头镇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1.文化受众层面单一。目前农村普遍流出人口多,流入人口少,以大港头镇而言外来人口流入143人,而流出人口多达两千人,其中大多数为青壮年人群。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活动的大多数都是村中老年人群。调查显示,大港头的文艺骨干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就目前的文化工作来讲,这一阶段的人群基本涵盖了受众群体的全部。
2.村镇两级对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工作并未纳入乡镇考核制度,所以造成村镇两级对农村工作的不重视,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文体活动场所普遍缺少,以致于农民的文化生活极其枯燥单调。就大港头镇而言,只有少数村文化活动室场地在100平方米以上,大部分村文化活动室面积集中在20-80平方之间,不仅如此,其中大部分村的文化活动室甚至变成了空壳和储藏室,送去的图书放着落灰尘,大部分农民享受不到公共文化资源的好处。
3.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相对不足。当前农村文化活动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尽管财政在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方面逐年有所增加,但是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4.农村文化主体不明显。主要表现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和体现出来。一些村民对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并不十分关心,更多的青年人更喜欢上网、看电视、打麻将,还是过着自娱自乐式的文化生活,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不强。
二、如何“以人为本”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些建议
(1)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立足特色人文环境,突出个性文化,发展文化品牌。
以大港头为例,由于大港头具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和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所以政府在谈及大港头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定位时提出的“画乡”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把打造作为 “古堰画乡“作为大港头的一张名片。但是提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很容易,但是要全方位的打造这一特色并非易事。这不仅仅需要依托当地文化站配合通过深入的市场运作,提高文化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并且形成循环经济,而且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来全方位整合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会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并增强其发展后劲。
大港头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缺少的就是人所造就的文化气息。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发展大港头镇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是我们该深究的问题。目前“画乡”的文化品牌遭遇到两个困难境地:(1)画乡说依托的主体群——画家、画工均来自福建等其他省市,本地群众无一参与文化艺术品创作和运营。如果说一味依靠外地的油画师想把当地的油画文化产业做大很难,同时,完全地依靠外来的艺术资源也是不牢固、不长久的。(2)虽然大港头被誉为“古堰画乡”,但是他的整体文化艺术氛围和基础是非常薄弱的。学校没有兴趣课的开展,大港头的艺术类师资有限,大多数孩子和一般村庄的孩子一样只能在泥沙堆里、电视机前度过空闲的时间,这对“画乡”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笔者认为,就现阶段,由文化部门牵头在大港头创办“画乡艺术培训工作室”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工作室可挑选现有画室中一部分基本功扎实,并且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画工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在大港头镇范围内招募学员,每周末开展画画培训(主要针对少儿)并收取相应的培训费用,所得的费用用于发放给教课的画工。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解决众多画室都面临着生意冷清,生计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在文化艺术品市场低迷时期,这直影响到画室的存亡和画乡的发展。给予画室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很缓解生存压力。另外一方面,大港头镇自从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然而农民本身的文化技能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深圳市的大芬油画村倒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90年代末,香港的画家来到此地,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的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由此将油画这种特殊的产业带进了大芬村。与此同时政府引导许多居住在大芬村内的村民开始学油画,卖油画,油画村的形成使村民走上了方便快捷的致富之路。借鉴“大芬”发展模式,开设“画乡艺术培训工作室”可以使儿童从路边嬉戏转为日后画乡人文力量的最强推动者,若干年以后,让这一文化品牌实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让一些就业困难,但有意向从事艺术品工作的青年有一技之长,从而可以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2)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构建合理化财政分配制度,以集约型代替粗放型[注解:这里所说的集约型是具有高度利用率的财政投入,因地制宜的投入方式,有的放失,事倍功半。粗放型是指一味依靠增加财政投入,不做任何分析调研,以至于事半功倍。
目前,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文化资金分配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文化活动器材资金投入分配不均衡。目前由政府补贴购买的文化活动器材主要分室内器材和室外器材两类。室外器材大致分为健身类器材和篮球器材两类;二是室内类器材,如象棋、跳棋、军旗、各类书籍等;在这两类器材中,健身类器材和篮球器材配备得最多,棋牌类器材配备得较少。但是据调查了解,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人群是中年妇女和老人,而青年人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外出务工进行文化活动的次数较少。作为文化活动主体的中老年人,他们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往往是象棋和扑克牌等棋牌类活动。但是由于现有器材在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一些篮球场地成为农民晒稻谷和堆放杂务的场所,甚至有些村不具备室外建设篮球场的条件,赠送价格不菲的篮球架只能当作废铁堆放。文化资源配置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按照“突出重点、节约配置、内外协调、形式多样”的原则进行。分配的主体要根据居民的喜爱程度对活动器材进行配置,对居民特别喜爱的活动器材就要有重点地多配置一些,对居民不喜欢的就可以不配置或少配置,这样既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又能节约资金。
2.财政支出结构的欠合理性。一些乡镇在文化活动、培训、辅导等资金少之又少。近年来,政府每年对每个中心文广站投入1.6万元的专项资金,进行大型文化活动演出;1200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每场的送戏下乡演出,但是对于日益膨胀的物价来说,这笔资金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一些乡镇只能下降文化活动的场次和文化活动质量来节约开支。对于一个村景合一的景区来说,项目投资必不可少,但是旅游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消费者审视是否值得去旅游,主要考虑的是旅游景区文化含量。单纯一味的考虑增加建设旅游资源,而忽视群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地位,无法让旅游资源长久。这就必须从多角度来看待文化发展,一是俯视,文化产业要登高望远,从专业的角度来做活文化;二是从群众角度出发谋划文化;三是仰视,说到底,文化是为群众服务,要放低身段,从服务的角度来谋划文化。实践证明,忽视“以人为本”的文化导向性作用是很难达到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而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首先在各级部门的深入基层,走访调查、摸底排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做好资金分配。科学的分析怎么分配,谁来分配的问题。
(3)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坚持文化培训优先发展的原则,把文化培训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
文化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农民最具特色的文化,并且从多角度将其放大的过程。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画画培训之外,把独具大港头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也显示尤为重要。2008年的文化遗产普查中,通过普查共发掘整理了大港头镇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3200余项。其中获得省市级文化遗产的处州乱弹、唱古词、民间山歌等优秀文化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如若提供一个平台,使更多的当地群众认识它们并且提供一个场地和资源让有兴趣的农民去学习。不言而喻,这对于传承在过去的几百几千年的耕作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应鼓励文化人员以非遗为主体进行文艺创作,出新点子,有包装。同时,还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县、市、省的活动上进行介绍和展示,例如推出非遗节等活动,打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化产业。
其实,如何做好农村文化建设是个大命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就是我们需要去关怀的对象。笔者认为,是否愉悦了农民的身心,让不同角色的人们来到这片乡土都能感受到这方土地养育出的情怀,这才是最高水准、高质量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彦琴.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大众文艺,2012(21).
[2]武卫平.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简论[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2).
(作者简介:何叶青(1984.4-),女,汉族 ,学士,群文馆员,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