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族音乐教育中乐器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探究

2013-12-29顾永章

群文天地 2013年10期

摘要:我国多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使民族音乐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更能准确的体现该民族的历史、习俗和审美观念,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乐器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调动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乐器教学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乐器教学

一、民族音乐与乐器教学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指出:“学校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石之上”。 目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必定包括软文化的较量,只有在文化上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在多元化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以往我们强调的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不仅包括继承和发展国粹,而且还关系到能否由民族文化升华出民族精神,从而产生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具备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这些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格使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就要求音乐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重视音乐的民族性。只有注重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才能让新生代学生懂得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并且更加重视民族音乐。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和器乐教学是民族音乐教学的两大基本类别,两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民族音乐教学的开展。而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部分不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中,民族音乐教学往往脱离器乐而单独发展声乐教学,长久以来造成民族音乐教学的单轨发展,器乐教学远远落后于声乐教学。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教委在1993年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中提出要把器乐教学纳入到音乐教学内容中去,从而改变中小学音乐课等于唱歌课的单一局面,这也促进了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地位的提升。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要求民族音乐教学要结合器乐教学往往导致一些简单且便宜的乐器,如口琴、竖笛等简单乐器充斥课堂。从音乐教学形式上看似乎是丰富了课堂,但实际上长此以往的话使得音乐课堂模式化了,更不利与民族音乐的教学,特别是民族音乐不能有效地与相应的乐器结合起来、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普及。这些现象都违背了器乐进入课堂的真正内涵。因此,在民族音乐教育中乐器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作用也应做谨慎分析。

二、乐器教学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乐器教学是指在音乐课堂上从教者教给学生学习用乐器演奏音乐、表现音乐、抒发情感,辅助演奏者更加完整形象地将情感赋予到音乐中。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詹姆士·莫塞尔曾指出:“器乐教学可以称作是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手段,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个范围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音乐领域中,它能够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独特并令人兴奋的音乐教育效果。在乐器的影响下,儿童们充满了喜悦的心情,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就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在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若让器乐进入课堂,并增加舞蹈和律动,这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和突破,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艺术才华,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一)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RR0vMHVw89JtLc0DoPLwww==

每一节音乐课都离不开学唱这种形式,尤其是民族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占了很大部分的比重。这一现象对于那些所谓天生“五音不全”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负担,因为他们害怕在同学面前做演唱示范,害怕受到同学们的讥笑。而乐器教学则会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教育部门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可因地制宜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乐器。”

当今世界上被公认为的最先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如“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也都将乐器教学作为重要内容,认为乐器教学可以不仅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还能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动机。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课堂上,如果单纯是教师教唱,学生学唱, 这种教学形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然而当音乐教师用器乐演奏并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会陡增。例如钢琴,它的音色优美、模仿力强,能用多种音色多种音阶表现出多种意境,因此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能力。同时,器乐教学中乐器的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独奏、齐奏、合奏等不同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丰富民族音乐的教学乐趣。

(二)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展现自我,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器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在器乐教学中学生能够在练习器乐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在没有器乐时,针对一次简单的发声练习,学生可能很难唱准确。但通过音乐教师演奏器乐的听音练习,学生的音准能力能够有很大改善,无形中增加了学习民族音乐的信心。比如《老男孩》这首歌是最近流行的一首名曲,很多学生都会唱,如果让学生用一种更比较熟悉的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并展示给同学们时,相信会取得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因为一旦听着熟悉的乐曲并结合新颖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就不会再觉得枯燥无聊,在器乐教学中也会认真勤奋起来,因为学生对乐器本能的喜爱,可以促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自觉拿起各种乐器,积极展现自己。学习乐器,需要在不断的排练中逐渐表演,而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表演更加得心应手。演奏乐器能让学生找回音乐自信,充分发挥自我表现能力,让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由此可以看出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若加入器乐教学的元素会使学生的音乐生活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从而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那些嗓音天赋不好、或者处于变声期、或者发声系统有缺陷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尊重的愿望,为其开辟了一条体验参与音、体悟音乐的新航道,成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通过乐器演奏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标指出:“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实践证明,器乐进入民族音乐的教学课堂,可以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因为乐器的演奏形式有齐奏、合奏、重奏等,这些演奏形式都需要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因此乐器演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在乐器演奏的过程可以知道,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并且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想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的话,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在乐器演奏活动中不仅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的共同作用,还必须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状态。因此经常进行此类的演奏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三、小结

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使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加入乐器元素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乐器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展现自我,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通过乐器演奏培养合作意识,极大地改善了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中新.浅谈器乐教学[J].艺术教学,2012(2).

[2]孟 醒.将民族乐器引入音乐课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7).

[3]赵孟欣.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4]张 莉.民族音乐文化视野中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艺术研究[D].吉利大学,2012.

(作者简介:顾永章(1954.6-),男,汉族,安徽淮北人,大学专科,副研究员,安徽省淮北市文化馆,主要从事群众文化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