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实验的再探究
2013-12-29
摘要:针对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的实验结论存在争议的情况,进行了实验探究和相关的理论分析。采用XRD方法对该反应产物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一般实验条件(敞开系统)下,纤维素并不能将Fe3+还原为单质铁,而是主要还原为Fe3O4,同时有少量Fe2O3生成。
关键词: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7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实验与探究
实验1 重复“点纸成金”一文中的实验。
(1)用氯化铁溶液(7%)将5张相同滤纸(双圈牌定量滤纸,型号202,φ7cm,灰率0.01%)润湿,用酒精灯烘干后再点燃滤纸。可见蘸有氯化铁溶液的滤纸不像普通滤纸那样可以燃烧殆尽,而是很快变黑,边缘处有红热现象,当反应结束后得到一种黑褐色产物。
(2)用磁铁吸引黑褐色产物,大量黑褐色产物随磁铁的移动而移动。
结论:以上现象与“点纸成金”一文描述相似。
实验2 将黑褐色产物研成粉末状并分为四份,标号甲、乙、丙、丁。
(1)向甲中加入少量(约5 mL)的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以赶走其中的气泡,静置后用胶头滴管沿着试管壁缓缓注入浓盐酸——让溶液的酸度逐渐增大,发现黑褐色粉末在热的酸溶液中部分溶解,溶液显黄绿色,上层漂浮少量黑色物质,自始至终未发现有气泡冒出。
(2)将乙中黑褐色粉末放入2 mL CuSO4溶液中,振荡,静置观察。没有发现红色的铜被置换出来,溶液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静置5天后再观察,仍然如此。过滤该溶液,得到黑褐色的物质,用磁铁吸引仍然有被吸引的现象。
(3)将丙中黑褐色粉末铺放在一条宽约1 cm,长约8~10 cm的纸槽内(粉末不断续),当点燃纸条的一端,粉末会被明火引燃,由始端烧至末端后,会发现黑褐色粉末变成红棕色物质[4]。
结论:由实验(1)未发现气泡(H2)逸出,实验(2)不能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可初步判断黑褐色产物中不含有单质铁;点燃该黑褐色产物,有红棕色物质生成。
3 XRD方法验证分析
由于在本实验条件下,产物的量不是很多,在探究过程中肉眼观察现象也会产生一定误差,使得结论不可靠。鉴于此,笔者拟用X射线衍射法对实验1产物进行分析,确定其物质组成。笔者采用Rigaku公司生产的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实验1产物(即实验2中的丁)制作谱图,并进行图谱比对分析。所得图谱如图1、2、3所示:
4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的结论是:“点纸”不一定能“成金”,并且此“金”非彼“金”。“点纸成金”一文所述实验条件(敞开系统)下,纤维素并不能将+3价Fe还原为单质铁,而是主要还原为Fe3O4,同时有少量Fe2O3生成。因此,在应用该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时,不能简单地依据产物能被磁铁吸引,即武断地判定产物是铁。即使学生所学知识尚不能解释这些问题,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时还是要将“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不一定都要追求获得确定的结论,完全可以留出疑问,激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开展进一步的探索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平,杨菲.“点纸成金”——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的实验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46.
[2]潘伟,盛超.关于“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的实验设计”再认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61.
[3]李平,杨菲,陶颖.关于“点纸成金”实验产物中含有铁单质的实验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7):62~63.
[4]刘怀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证探索与教学思考[J].化学教学,2007,(11):13~16.
[5]朱裕贞,顾达,黑恩成.现代基础化学(下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647~649.
[6]庄晓松.碳还原氧化铁的最佳实验条件探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