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与技能溢价:一个理论模型和经验解释

2013-12-29董直庆蔡啸

求是学刊 2013年4期

摘 要:理论和经验研究支持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对技能溢价问题的解释力,却较少关注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背后的经济含义及其所能解释技能溢价的水平。在评价技术进步和技能溢价的作用关系后,通过技术进步诱致设备资本价格和投资规模变化方式演绎技能溢价的形成过程,解读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形成背后的经济内涵,并通过模型推算技术进步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技能溢价或技能偏向性水平,再结合中国时序数据进行检验。

关键词:技能溢价;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要素收入份额

作者简介:董直庆,男,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暨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质量研究;蔡啸,男,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计量分析与评价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CJY0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优碳税政策设计”,项目编号:13YJA790012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4-0051-09

前 言

20世纪后半期要素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那就是非技能劳动收入相对于技能劳动的收入份额大幅下降。在进行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时,技能溢价通常以不同教育水平劳动者如高等教育毕业生与高中及以下毕业生的相对工资表示。Autor等(1998)发现,美国1990年非技能劳动相对于技能劳动收入比仅是1940年的五十分之一,并且技能劳动报酬与大学毕业生规模共增长[1]。通常是,技能劳动供给数量的大规模增加,在供求定理作用下技能劳动报酬应随之下降,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出现且技能劳动报酬却反而提高,类似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出现[2]。

在技能劳动供给规模并没有减少而是不断扩大的环境下,劳动者内部即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出现工资结构的宽化或劳动报酬不平等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究其成因。那么,二者差异是源于何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呢?当前技能溢价现象形成原因的解释,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要素作用的结果:一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二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3][4]。若将其归结于后者,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的环境下,由于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国际竞争力更强,高技术含量产品往往由技能劳动生产,高技术产品贸易进而拉动技能密集型行业和技能劳动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20世纪80年代后技术贸易主要通过国际间机器设备贸易方式实现,由于新增资本品中蕴含更高的技术进步,设备资本品投资往往又与技能劳动互补,为此,国际开放度越高的地区或行业其技能需求将更高且技能溢价现象更明显。不过,实际情况却是,这两类现象都不甚明显,表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并不是形成技能溢价的主要原因。Acemoglu(2003)认为,虽然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本身无法导致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溢价,但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却会提高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进而引发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技能溢价现象[3]。Berman等(1998)发现,若将其形成归结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作用,其解释力将更强[5]。Baltagi和Rich(2005)利用美国1959—1996年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构建广义指数,发现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变化可以归因于非中性技术进步作用,其中在非中性技术进步中,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贡献在1983年之前表现最为明显[6]。Autor等(1998)将技能溢价现象归结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本身需要技能劳动,而且所生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需由技能劳动完成,因而信息技术发展意味着技能劳动需求的提高[1]。

现代技术进步的发展,更加表现出与技能型劳动形成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很容易使人们认定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天然存在互补关系。Goldin和Katz(1998)指出,技术和技能并不一定只有互补关系,可能在工业化进程中或后工业化时期确实如此,但在工业化初期技术与资本、资本与技能工人却可能表现出替代关系[7]。例如,19世纪制鞋工匠在生产鞋子时通常单独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手工艺者只需要投入制鞋技术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完全凭借单个个体就可以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鞋子需求量日益提高,小规模的手工作坊生产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社会迫切需要以组装机械化大生产方式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在工业革命后制鞋技术工艺被分解成一道道工序,再通过机械化组装生产方式制造产品,使大机器工业产品生产时只需要雇佣简单劳动,通过组装方式就可以实现过去手工匠单独完成的所有任务且效率获得极大提高。这样,大规模生产使产品数量剧增,制鞋工匠相对边际产出下降明显使劳动报酬降低,导致手工作坊被机械化加工厂所替代,这样,工业化初期技术进步与技能之间就表现出替代关系。事实表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能劳动互补性关系并非固定,而是取决于技术进步本身发展的特性和资源环境禀赋约束。Goldin和Katz(1998)认为现代技术和技能之间之所以出现互补关系,可以归结于现代技术特征。因为19世纪初期之所以出现技术和技能的替代,是因为当时的工业化技术是一种流水线技术,通过分工替代产品手工艺者的整体生产[7]。Funk和Vogel(2004)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成技能偏向型、非技能偏向型和中性三类并且同时并存,不过,技术进步本身并没有天然倾向于某类劳动,这类倾向原因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选择最经济地使用更昂贵的要素,以及现代设备资本投资的技术化特征,使其倾向于替代非技能劳动使技术进步呈现技能偏向性[8]。

是否所有类型的技术进步都表现出技能偏向性?Balleer等(2008)利用带长期约束的结构VAR模型、资本体现式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以及索洛余项估计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中性技术进步,发现仅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需求存在正向效应,而中性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在样本期内都没有体现出显著影响[2]。与此同时,技能溢价和技能偏向型技术发展还会出现周期性变化特征,Acemoglu(2002)认为,技能溢价波动并非来自于经济周期变化引发的技能需求波动冲击,而是来自于技能供给的变化[9]。Balleer等(2008)认为,若去除技能溢价和技能供给序列趋势,二者波动成分却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结合趋势才可以得出技能供给冲击是技能溢价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的结论,通过结构VAR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冲击本身也显著影响技能溢价[2]。当然,在不同经济约束条件下,企业可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故由于技术进步性质差异使其对技能溢价冲击表现出差异性,才会引致其呈现周期性波动。董直庆等(2012)利用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技能溢价和技能需求对技术进步冲击的反映,发现技术进步整体对技能需求和技能溢价作用不明显,而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技能需求和技能溢价效应呈现非对称性,相对于中性技术进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变化出现同步性的程度更高[10]。

与此同时,Greiner等(2004)利用时序数据发现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存在地区差异,如在英美国家存在技能溢价现象,而法国技能报酬基本保持不变,德国更是出现明显下降[11]。这可能源自技能供给快于技能需求增长,技能高工资迫使企业选择非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或源于不同地区及企业工会在劳动力工资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及劳动工资管制制度的差异。Berman等(2003)利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工业行业年度调查数据,发现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技能溢价现象,直到90年代经济改革和设备资本进口后才出现这类现象[12]。值得注意的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发生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90年代更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政策,大学毕业生供给规模迅猛扩大。那么,中国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程度如何?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冲击有没有对技能溢价形成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既有文献以案例和回归分析方式提供大量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的正向关系证据,对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内涵及内生化机制分析并不充分[4]。诸如技术进步为什么偏向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技能溢价?为此,本文首先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概念内涵,提出技能偏向性模型解释技能溢价的成因,再结合中国数据揭示技术进步所能解释的技能溢价份额。

一、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含义

假定某一经济体拥有如下形态的一般化生产函数:

其中y、ke、ls和ln分别表示经济产出、设备资本、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建筑资本通常与技能和非技能共同发生作用,在此将其简化为1。As和An分别表示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效率,又称为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依据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定义,如果

则技术进步表现出技能偏向性,反之则反是。

为清晰表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作用特征,将生产函数写成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及设备资本投入的不变替代弹性的CES函数形式,假定技能和非技能劳动表现替代性,将劳动的生产技术也描述成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CES型,则相关的生产函数可表述如下:

其中l表示总劳动; 且α和β分别表示技能和非技能劳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份额; ,ρ和σ分别刻画技能和非技能劳动以及设备资本和劳动间的变化特征(其中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分别为(1-ρ)-1和(1-σ)-1)。

若ρ,σ=0,表示劳动和产出过程拥有类似于C-D形态的生产技术;若ρ,σ=1表示技能和非技能、资本和劳动存在完全替代,总劳动和总产出的生产函数表现出线性特征;ρ,σ=+∞表示技能和非技能、资本和劳动形成完全互补,可以表现出类似于Leontieff技术。则技能和非技能及资本和劳动表现出替代关系,而ρ,σ<0或>1,则技能和非技能及资本和劳动表现出互补关系。

结合固定不变要素替代弹性的CES生产函数,依据技能溢价定义和边际产出性质,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报酬可以表征为其相应边际产出之比 :

由此,得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为:

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是否表现出技能偏向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本身效率的变化率,或技能与非技能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的相对增长率;二是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替代弹性系数(1-ρ)-1。若在某一时刻,劳动相对效率As/An的增长率为正,那么,技术进步是否具有技能偏向性就取决于ρ的正负性。若ρ>0,暗示技术进步表现出技能偏向性特征,此时技术的发展将更有助于提高技能劳动的边际产出,但此时劳动力市场却并不一定能够出现技能溢价现象。因为根据模型,技能溢价增长率取决于两项之和,除了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外,还受制于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丰裕度。

由于

可知:

若0<ρ<1,如果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而言,技能劳动数量相对比较丰裕,或技能劳动供给增长相对较快,那么技术进步即使出现技能偏向性,在技能供给冲击下劳动力市场也并不一定出现技能溢价。或者说,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带来技能溢价的正效应,不足以抵消技能冲击引发的负效应。甚至在技能供给冲击较明显的环境下,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同时还会导致技能劳动报酬下降。

若ρ>1时,此时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技能劳动对技能溢价的作用同为正向,技能溢价表现突出。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无论是呈现替代或互补情况,劳动力市场都可能出现技能溢价现象,关键是取决于二者增长相对快慢及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冲击的强度。当然,如果ρ=0,生产函数为C-D形态,技术进步无技能偏向性,此时技能溢价与否仅取决于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相对供给的变化快慢。

若ρ<0,技术进步表现出非技能劳动偏向性。原因在于,当ρ<0时,技能和非技能劳动表现出互补性,技能劳动报酬的提高也带动了更大比例的非技能劳动需求。即技术进步使技能劳动生产率提高时更有效地刺激了非技能劳动需求,也有效地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使二者报酬差异不明显。

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技能溢价内涵及其水平测度

与其他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型和经验研究类似,上文指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技术进步可能存在技能偏向性。若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升技能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其劳动报酬,那么这个偏向性背后存在什么样的经济内涵,或者说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存在偏向性,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大小或对技能溢价的冲击强度如何,在理论上能否通过经济中可观测到的显性指标进行刻画?对于前者,多数文献通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演绎,认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归结于现代技术进步和资本的耦合性,特别是设备资本往往融合更新技术,技能劳动对新技术和新环境以及新设备更具适应性,使设备资本和技能表现出互补性来实现。不过,事实情况也并非绝对如此。对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技术进步而言,技术进步也完全可能表现出与技能的相互替代特征。正如前述,技术进步与技能替代关系在工业化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当时工艺品或技术性商品完全由手工匠单人负责整个产品的生产,几乎不需要资本投入并完全依靠手工就可以完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技术进步,原先主要依赖手工艺的产品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道道工序,而在每道工序上工人往往只需要简单重复生产。为此,工业化技术对非技能劳动的需求替代了技能劳动。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后,工业化产品价格更具优势,手工艺者的产品生产利润下降使其报酬降低,手工艺者的数量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环境中萎缩了。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市场的竞争,机械化生产需要投入更多更优良的机器设备,创造更新设备和新产品生产都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和技能劳动就表现出互补性。

如果技术进步和技能劳动互补性通常借助设备资本投资实现,那么,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本节首先通过建筑资本、设备资本、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四要素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探讨设备价格或设备投资增长如何导致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并测算其偏向强度。

为能够有效挖掘技能溢价或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背后的经济含义,简化经济总量的生产函数:

(1)

其中kst、ket、lnt和lst分别表示建筑资本、设备资本、非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

在这种类型生产函数中,设备资本和非技能劳动接近于完全的替代,即(1-η)单位非技能劳动可以通过η单位的设备资本替代。0<γ、α、η<1, 和γ、α分别是设备资本和技能劳动的产出弹性。η和(1-η)分别是设备资本和非技能劳动的投入份额。产品满足如下假定:

假定1: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要素流动无障碍并且要素报酬按照边际生产力支付。那么,设备资本可以通过设备价格变化来影响企业对非技能劳动的需求。若设备价格变化pet源于其生产率调整。因为短期上看设备资本价格变化似乎与技术进步无关,但本质上长期设备资本价格变化直接源于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此时,设备价格变化可以代表技术进步的变化。

假定2:技能溢价或技能偏向性源于设备资本价格的变化。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通常通过设备投资方式实现,新设备中往往蕴含更高技术含量,使其生产率明显高于旧设备,也就是技术进步引发设备资本市场贬值而引致设备价格下降。当然,现代技术进步愈加表现出与资本相耦合的方式,技术进步引发设备资本价格下降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假定3:设备资本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需求和技能溢价的影响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设备资本价格;二是通过设备资本投资。虽然设备资本价格和投资方式紧密联系,通常是设备资本价格低时投资将增加。不过,由于二者代表不同的视角和作用机制,在此将加以分类考察。

假定4:在市场均衡时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满足市场出清即供求相等,此时若设备资本投资增长引发技能或非技能劳动需求增加。由于劳动力市场均衡时没有剩余劳动力,只能类似于新产品生产一样通过新增劳动力供给方式增加技能劳动数量。

根据前述,设备资本对劳动需求有两类影响渠道,首先,假定技术进步通过设备资本价格影响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需求或报酬。依据生产函数和完全竞争市场假定,在市场均衡状态下,设备资本价格和非技能劳动工资满足:

(2)

其中wnt和pet分别表示非技能劳动报酬和设备资本价格。

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文献类似,技能溢价在此也定义为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工资或二者边际生产率之比。同时,通过设备资本价格作用于技能溢价的机制进一步考察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

依据市场出清条件下要素价格和边际生产率关系,可得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及溢价方程:

(3)

(4)

(5)

将设备资本价格与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工资、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工资方程合并化简,可得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溢价与设备资本价格关系满足:

(6)

一般情况下, 若 ,不难得出:

1. 设备资本价格和技能溢价具有反向作用关系。如果设备资本价格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提升,特别是技术创新使新设备替代旧设备,那么技术进步通过设备资本价格传导到劳动力市场。在这类环境中,由于设备价格下降引发设备资本投资增加,技能劳动对新设备适应性强且相互结合更迅速,技能劳动需求必然随之增加。由于技能劳动生产率增长,则技能劳动相对于非技能劳动工资增长更快,于是技术进步最终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技能溢价现象。

2. 技能溢价与技能劳动供给呈现反向作用关系。方程(5)显示,技能劳动供给增长对技能溢价的抑制作用明显。这一结论印证当前技能溢价伴随技能劳动规模变化而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现象。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供求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技能溢价现象,取决于技术进步引发设备资本价格下降而带来的设备资本投资和技能需求增长的正效应,以及技能供给冲击形成的负效应的相对强度对比。若技术进步引起设备资本价格下降明显、资本投资迅猛且同期内技能供给保持稳定,则出现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技能溢价。经历短期技能劳动工资快速增长后,技能劳动工资开始保持稳定,而非技能劳动在经历一段适应期后,其劳动生产率也将在新环境中提升,技能溢价现象减弱。相反,如果技能劳动供给增长迅速,同期技术进步引发的设备价格下降或投资增长不明显,则技能溢价差距缩小。

类似地,如果技术进步和设备资本耦合发展时替代技能劳动,此时的生产函数转化为:

相关的技能溢价方程满足:

表明设备资本价格对技能溢价存在正向作用,也就是设备资本价格下降,引发设备资本投资增长,而替代性使非技能劳动需求增加且工资增长,技能溢价现象表现不明显甚至不会出现。

总而言之,技术进步通过设备资本和技能劳动互补性作用,以设备资本价格下降方式可以将技术进步传导到劳动力市场,引致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报酬增加,表现出技能偏向性特征和技能溢价。

依据要素产出弹性定义,可得设备资本、技能和非技能产出弹性:

其中i=s,n;y/ke和y/li分别表示函数对资本和劳动的一阶导数,eke和eli分别为设备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eke和eli也是建筑资本、设备资本、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函数。

通常生产函数表示产品的产出数量,代表产品的生产规模。若经济体总量生产函数产出产品单一,其价格为py。设备资本价格和不同类型劳动工资都以其边际生产率支付,则均衡状态下设备资本价格rke和wli劳动工资等于其边际产出,用公式表示为:

在完全市场中资本或劳动总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份额sharej,刚好等于其要素产出弹性:

,其中j=ke,ls,ln

那么劳动工资与其收入份额同样满足:

由于在完全市场中,要素收入份额与其报酬成正比关系。

令劳动收入份额 ,在设备资本投资冲击下发生变化,若其变化量满足:

进而设备资本投资冲击引发的劳动收入份额增量通过化简,等价于

其中

模型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增量可以表示成相应劳动收入份额、劳动边际产出对设备资本投资增量冲击的边际效应及设备资本产出弹性的函数。由于shareli>0,设备投资冲击对劳动收入报酬的影响取决于其对劳动边际产出作用及自身产出弹性的相对变化情况。若me>eke,则设备资本对该类型劳动报酬的冲击就是正向的,反之相反。

假定设备投资冲击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 <0),意味着设备投资冲击对劳动边际产出的影响小于设备资本本身的产出弹性,或者劳动报酬变化信息反映出资本和劳动在边际产出上的相对影响。则设备资本投资冲击引发的技能溢价或技能偏向性水平可以用增长率形态表示:

= =

依据劳动收入份额与劳动报酬间关系,可以将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水平化简:

=

-

=

= (7)

模型表明,设备资本投资冲击引发的技能溢价水平可以表示成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之差,也就是只要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超过非技能劳动收入份额的增长率,则出现技能溢价现象而且其数值就等于二者的相对增长率。

三、中国的经验事实与评价

首先,考察技能溢价水平或技能偏向性强度与设备资本价格或投资是否存在正向关系。样本区间选择在1978—2010年。其中设备资本投资和价格数据直接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按照资本积累方程计算存量资本,折旧率为5%。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并未以教育年限统计工人工资,转向利用CHNS的微观调研数据,其调研范围覆盖1989年、1991年、1993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的大学及以上学历和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平均工资数据,在此用大学毕业生和高中及以下毕业生的相对工资,表示全国范围内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技能溢价情况。对于其中缺失年份即未调研区间的数据,借鉴王林辉等(2012)思路,通过全国平均工资序列与既有的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工资回归的方法拟合获取[13]。同样,由于中国统计数据同样未公布技能和非技能型劳动数量,将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指标采取国际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普遍做法,将中国技能劳动规模选择大学生存量数skill指标来刻画。同样采取王林辉等(2012)的处理方法,考虑到生产函数中使用的是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存量数据,将1978年之前毕业所有大学生数作为技能型劳动的初始值即基年1978年的数值,1979年技能劳动总数=1978年技能劳动总数+1979年毕业的大学生数-1979年退休的大学生数。1979年退休的大学生数等于1943年毕业大学生数(假设大学生毕业平均在24岁时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并假定1979年退休的大学生为1943年毕业的大学生),其他年份数据依此类推。相关指数的数据统计特征见表1[13]。

数据显示,大学生和高中毕业生工资在样本区间保持明显快速增长趋势,技能溢价现象明显。90年代末高等教育产业化到2000年开始,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按照供求定理,此时技能溢价应该有所减弱。但事实上,技能溢价在2000年开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出现更大幅度的提高,间接证实技能供给冲击并没有抑制技能溢价或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差距的扩大。为此,我们认为,技能劳动报酬的提升或中国出现的技能溢价现象可能来自于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与此对应的是,技能劳动指标也出现类似增长,其中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在样本期增长趋势明显,而这在1999年高校扩招后开始,技能劳动供给增长趋势出现明显的拐点现象,呈现出类似指数型增长。同期,设备资本投资指标数据也发生明显的增加,在1991年左右增速加快而到2000年左右时更是出现爆增,呈现出指数型增长趋势。而相对于这三类指标的增长趋势,设备资本价格指数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表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在1995年之前,设备资本价格指数呈现出指数下降,而到1996年开始设备价格虽然还是趋于下降但整体表现比较平缓。结合第三部分的方程(6),可以推断,技能溢价与设备资本价格应该保持对数线性关系且其系数预期应该为负。

为了考察设备资本价格和技能溢价关系以检验设备资本价格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关系,将方程(6)两边取对数,利用中国时序数据进行检验,可得方程:

(18.554)(-16.397) R2=0.90,调整后的R2=0.90,括号中的数为T统计量值。

表明,设备资本价格变化可以解释90%的技能溢价波动。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利用中国时序数据的估计结果完全吻合理论预期的推断,回归方程显示设备资本价格与技能溢价形成负向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或者说,设备资本价格每下跌1个百分点,可以引发技能溢价增加0.762%,也就是设备资本价格下降1%将使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报酬差距扩大0.762%,可以断定,经历几十年的积累,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工资差距将是惊人的。当然,在中国长达30多年来设备资本价格的持续下跌,其动力必来自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设备市场价值贬值的结果。

其次,考察技能偏向性强度可以通过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差额方式计算技能偏向性水平。从技能溢价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中可以看出,如果假定其他经济体内约束不变,且设备资本价格变化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市场贬值所引发,而非市场正常折旧因素,可以推断,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的相对变化量可以近似描述技能偏向性的冲击强度。利用(7)式可得表2:

数据显示:技术进步引发的设备投资增长的确有效地促进了技能溢价,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即技能偏向性强度作用越来越明显,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技能溢价即不同类型劳动报酬不平等现象将越来越趋于恶化;二是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强度每年平均以10%速度增长,而从整个样本区间来看,以2000年为拐点,20世纪80—90年代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强度保持1位数增长,而到2000年后则转为2位数的增长率。

结 论

大量理论和经验文献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考察技能溢价现象,认定技能溢价正是源于技术进步引发的设备投资增长和技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由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缺乏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将极大弱化理论本身的解释力。为此,本文首先通过考察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特征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内涵,再结合数据加以检验。当然,这个选题的提出源于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大量研究都普遍支持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假设,而为什么技术进步会发生技能偏向,其背后隐藏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如果一国经济数据确实支持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那么技术进步又可以解释多大份额的技能偏向及技能溢价水平?可以说,既有研究虽然已经有所关注,而对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技能溢价现象背后的原因,学术界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也就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二是中国经历了30多年来的改革,市场经济制度基本确立而且高等教育得到迅猛的发展,在这种转轨经济背景下,中国是否出现技能溢价现象,如果出现,是否源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结果?

为此,本文首先构建技术进步和技能溢价作用过程模型,考察技术变革通常会偏向技能劳动的经济含义及所能解释的份额。模型分析表明:(1)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形成原因来自于设备和技能劳动的互补性,技术进步通过新设备形态出现,提升设备资本品边际生产率使旧设备资本价格下跌,新增设备资本投资增长并蕴含新技术,技能劳动质量更高且对新环境适应更快,即技术进步、设备资本和技能劳动三者的互补性,使技能劳动需求增长和技能劳动边际生产率更高,进而引致技能溢价现象。(2)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冲击强度或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可测算的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对增长率。(3)中国的经验数据显示,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技能溢价现象,而这现象出现正是技术进步偏向性作用的结果,技能偏向性水平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由此表明,技术进步引发设备资本和技能劳动的互补性,完全可以解释技术进步偏向性和技能溢价背后的故事。

参 考 文 献

[1] Autor, David H., Katz F. Lawrence,Krueger Alan B. Computing Inequality: Have Computers Changed labor Marke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4).

[2] Balleer Almut,Thijs van Rens, Cyclical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Z]. CREI, 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IZA and CEPR working paper, 2008.

[3] Acemoglu, D. 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

[4] Autor, David H., Katz F. Lawrence,Krueger Alan B. Trends in the U. S. Wage Inequality: Re-Assessing the Revisionist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8,(90).

[5] Berman, Eli, Bound, J., Machis, S. Implications of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

[6] Baltagi, Badi H., Rich Daniel P. 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in US Manufacturing: A General Index Approach[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5, (126).

[7] Goldin, C., Katz, L. F. The Origins of Technology-Skill Complementarity[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3).

[8] Funk Peter, Thorsten Vogel. Endogenous Skill Bia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004,(28).

[9] Acemoglu, D.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 (40).

[10] 董直庆, 王林辉. 技能需求、技能溢价及其对技术进步冲击的响应[Z]. 2012年工作论文.

[11] Greiner A., Rubart J.,Semmler W. Economic Growth, 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 A Model and Estimations for the US and Europe[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4,(26).

[12] Berman Eli, Rohini Somanathan, Hong W. Tan. Is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Here Yet? Evidence from Indian Manufacturing in the 1990s[Z]. U. of Michigan working paper, 2003.

[13] 王林辉, 韩丽娜. 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要素收入分配效应[J]. 求是学刊, 2012, (1).

[责任编辑 国胜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