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网络文学的十个关键词
2013-12-29欧阳友权
摘 要: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催生,让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产与人气。作品海量、类型写作、影视改编、互动交流、全版权、反盗版、去草根化、网络批评、排行榜及网络语文等关键词,大抵可以表征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网络文学;十个关键词;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欧阳友权,男,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艺理论、网络文学和文化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1AZW00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网络媒体下的文学转型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JD04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3-0125-06
网络文学正大步走进公众视野,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媒体的报道也日渐增多。由于数字技术和传媒市场的双重催生,这一从网络草根成长起来的“野路子文学”已开始从边缘走向前沿。下面这些关键词庶几可以昭示时下我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貌。
1.作品海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网络文学用户2.33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3077万人,网民的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1.4%。虚拟空间自由写作的低门槛与商业模式的利益催生,让网络文学继续呈“井喷”式增长态势。有统计表明,在5亿多网民中,有超过两千万人上网写作,约两百万人成为网站注册写手,通过网络写作获得经济收入的已达10万人,职业或半职业写作人群超过3万人,文学网站及移动平台每天的文学阅读超过10亿人次,在线作品日更新超过2亿字节,一个大型网站原创作品的日更新量可达数千万甚至上亿汉字。如成立于2003年的女性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已贮藏在线作品65万部,日均页面浏览量1个亿,该网站简介写道:“拥有注册用户700万,注册作者50万,签约作者12000人,其中有出版著作的达到3000人。并以每天近1万新用户注册、每天750部新作品诞生,每天2本新书被成功代理出版的速度飞速增长着。”1创立于2002年的起点中文网,每天有超过3亿的PV流量(页面浏览量),注册用户超过三千万人,每天保持八千万字以上的作品更新。“起点文学网作品类型丰富,涵盖了传统现实类小说的各种题材,有校园的回忆、职场的暗战、官场的门道、军事的热血、历史的传奇、情感的波澜、婚姻的离合、乡土的眷情。针对各个年龄层,各个阶层的读者,都有合适的作品供其阅读,真正实现全年龄层、全方位的阅读体验。”1我国有经常更新的文学网站达数百家,加上门户网站文学频道、文学社区、个人文学主页,还有超过3亿手机网民的“段子写作”和3亿多用户的微博群体等等,如果把所有网络文学作品累积起来,其总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仅盛大文学麾下的几家在线中文写作平台,累计发布的作品便已超过730亿汉字。“大神”级写手唐家三少最多的一年曾一人写下400万字,并创下连续100个月不间断更新小说的记录,阅读人次超过2.6亿,2012年4月,盛大文学为他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网络写作的这种“文学大跃进”,形成了网络作品的海量剧增和聚众阅读的“人气堆”现象,尽管在文学品质上还不足以与传统文学相媲美,但它却以恒河沙数般的作品存量确认了自身的文学在场性,实实在在表征了“网络文学”的历史性存在,并且以不同的文学姿态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发展格局,创造了巨大的文化关注,重构了影响一代人成长的文学语境。有专家这样评价说:“网络文学领域,既泥沙俱下,又藏龙卧虎,丰富性中具有芜杂性,芜杂性中又有可能性。现在的网络文学,已逐渐成长成为传统文学之外的一个葆有活力的新兴文学板块,这个板块可能没有传统文学看起来那么清晰和规整,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它确实是文学写作爱好者演练才华的一个超级舞台,也是文学写手与文学读者彼此互动的一个活动平台。”[1]
2.类型写作
近几年是网络类型小说丰收期。类型化写作和欣赏已成网络文学主流,各大文学网站存储作品最多、最受关注的大都是类型小说。除了女性、武侠、玄幻等专门的类型化网站外,一些综合型文学网站也在主页上设置种种类型小说栏目吸引眼球。常见的文学类型如:玄幻/奇幻、武侠/仙侠、修真/穿越、历史/架空、权谋/宫斗、盗墓/悬疑、惊悚/恐怖、侦探/探险、都市/言情……2013年1月,《羊城晚报》联手各界专家学者评选的“2012年度网络小说榜”,上榜作品如《将夜》、《罪恶之城》、《对手》等都是年度极具人气的类型小说。类型写作的网络兴盛是新媒体市场选择的产物,它很好地适应了网络分众、小众的点击期待,吸引读者付费阅读。但这类作品的情节、故事、人物、想象、节奏和叙事方式等往往带有模式化痕迹。有些小说创作的“类型化想象”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生活积累,用于想象的素材囿于有限的生活阅历、知识视野,有的甚至就来自某些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很容易陷于“枯竭焦虑”,摆脱不了自我重复的窠臼或难以为继的尴尬,导致一些类型化作品红极一时却速成速朽,短期内能赢得排行榜、赚取点击量,却少有艺术提升的空间和文学创新的潜能。由于类型写作模式化跟风和同质化严重,许多作品自我重复,猎奇猎艳,隔断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依存性关联,其结果便是它们在“量”上占据网络文学的大部分,但是在“质”上却与精品力作相去甚远。著名写手南派三叔曾坦言,宫斗剧火了,大家都开始写宫斗,盗墓火了,都一窝蜂扎堆盗墓,这些作品千篇一律的风格好像只是换了换人物名字而已。
3.影视改编
网络小说激活了这两年的影视市场。自网络小说《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搬上银幕大获成功后,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就成为一大热点。完美世界在2011年末推出的电影《失恋33天》,以不到一千万元的制作成本,拿下高达3.5亿元的票房。《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等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热播电视剧,收视率一浪高过一浪。安七炫主演的《帝锦》、吴奇隆主演的《刑名师爷》等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表现不俗。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花开半夏》、赵宝刚导演的《婚姻保卫战》也都缘自同名网络文学。据报道,2012年前三季度仅盛大文学旗下7家文学网站就有75部小说售出影视版权。从网络上寻找电影、电视剧的故事资源,不仅有助于缓解影视剧本荒,拉动荧屏文化消费,同时也让文学网站经营者和网络写手从这里看到了商机,找到了让作品快速接近最大受众的“终南捷径”。据CNNIC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中有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这对网络文学作者、文学网站和影视剧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诱人的数据。网络文学与影视产业“联姻”,首先是源于网络小说平民化、青春化、趣味化的故事品质,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大众化选择是一致的,改编后容易找到影视观众卖点;另一方面也是剧本资源市场供需配置的需要。影视创作的基础是故事和剧本,网络小说海量的原创作品存储,为影视剧本创作提供了最大的资源库和最丰沛的故事群。网络文学与影视的相互需要带来的是资源共享和市场双赢,是网络文化与影视文化、新媒体文学与大众艺术相互取长补短、彼此借力发力的珠联璧合之举。不过,网络文学给影视创作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题材撞车、内容同质化、风格模式化等问题。
4.互动交流
近年来,主流文学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向网络文学递上示好的“橄榄枝”,网络写手与传统作家的互动交流打破了昔日这两大阵营相互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继2011年8月首次举办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结对交友”活动之后,2012年2月中国作协组织了第二届两个作家阵营的“结对交友”活动,来自盛大文学、新浪读书等网站的15位网络作家与15位国内知名作家、评论家结成“对子”。中国作协每年以项目方式重点扶持网络文学创作,2012年10月又一次重点扶持了刘晔(骁骑校)的《春秋故宅》等6部网络作品。同月,由全国近200所高校文学社团参与、红袖添香网站全程支持的“红袖添香·第四届信风杯全国高校文学大赛”拉开帷幕;12月,作为第四届网络文化节重要赛事的“长江杯网络文学大赛”落下帷幕。许多高校学子和传统作家都参与了这两次活动,对提升网络文学的整体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对整个文学的发展繁荣十分重要。网络文学作为新生的文学,应该向传统文学吸取文学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品质;传统作家和评论家也应该放低姿态,对新生的网络文学切近现场,高看一眼,甚或施以援手,帮扶一把。在品评文学时,我们不应该有“媒体歧视”,也不得享有“媒介霸权”。当然,作为拥有技术传媒优势的网络文学,更需要充分吸纳和借鉴传统艺术经验,借用技术化的网络之壳承载人文审美的文学之魂,用新媒体的表意方式回应这个社会的历史变化。
5.全版权
文学网站“全版权”营销产业链日渐完善,为网络文学添加了市场活力。网站的“全版权”是采用不同媒介的多种版权方式全方位运营,即把网络作品转让给电视、电影、广播、手机、纸媒、网游、动漫等不同传媒领域,通过文字、声音、影像、表演、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路径、长链条的版权经营,在满足受众市场细分需求的同时,让网站、作者和作品经营者一并获得商业利益。这样的作品营销是文学网站长期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那些热门网络作品不仅可以在线阅读,还可以下载出版实体书,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等,在原创出版、影视改编、有声制作、无线阅读等领域全面开花。这些跨界合作环节的累计价值远远超出网民的付费阅读或单一版权的营销价值,它可以全方位经营作品,扶持作者,打造的是文化资本长效增值的产业链,形成网络文学产业的“长尾效应”。这个产业链的基本环节从“签约写手”开始,然后以“储存原创作品”为基础,经文化中介延伸出多个版权营销环节。自网络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被成功搬上银幕、屏幕和舞台后,便拉开了网络小说的版权经营和多元开发的大幕,该作品随后出现了漫画、网络游戏、广播剧、有声图书、话剧及海外版权等多种文化产品衍生态,有了注册商标,甚至开始了文化产品授权。网络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倾世皇妃》播出后,收视率一路狂飙,持续占据同一时段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复播率很高,并且与海外20多个国家签了发行合约。网络小说《诛仙》、《星辰变》等都以成功的全版权营销让它们的作者进入网络写手富豪榜行列。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在实现手机付费阅读、纸媒出版和游戏改编、出售网游版权等多种吸金方式后,2012年又以超过百万元的价格售出了电视剧版权,文学网站的工作也已经从简单的图书出版向文化经纪公司方向发展。还有如《鬼吹灯》、《佛本是道》等众多作品均通过全版权营销大有斩获,其示范性让原创内容的产业链源头作用得到凸显,大大提高了文学网站的经营能力和发展信心。但这一商业模式过分倚重作家与市场的关系,强调文学与商业资本的接轨。资本掌控文学媒介载体、传播渠道,也操控着文学内容,资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了网络写作的幕后操盘手。问题在于,网络文学如何在“市场化”与“艺术化”、“效益追求”与“文学追求”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解决好“艺术正向”与“市场焦虑”的矛盾,还需要认真对待。
6.反盗版
2012年,反盗版成为网络文学的行业焦点。随着网络产业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以网络公共平台为承载体的网络文学,特别容易被他人随需随取地“共享”,正所谓“网站十年经营,盗版一招致命”。近年来网络文学盗版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链条,严重干扰了网络文学的行业秩序、产业规模和创意价值效应,也加大了内容监管的难度。一家盗版小说网站设置链接,几乎是零成本,只需通过盗版原发网站的小说获取流量,便可轻松牟利。据盛大文学统计,2012年排名前十的热门作品每天被搜索量近130万次,但这些搜索结果中大量充斥着的却是侵权盗版链接。盛大公司利用其版权追踪系统追踪到的盗版网站就有1.4万个,盗版链接数量达1235万余条,全年给网络文学造成的损失达40亿元至60亿元。这些盗版网站以搜索引擎为推广途径,通过“广告联盟”等形式赚取巨额广告收入,而搜索引擎、广告联盟则与盗版网站按照一定比例共享“收益”。2012年,反网络盗版活动有了新的举措,并开始形成一定声势。文化部公布的2012年文化市场十大案件中,涉及互联网的侵权案件就占了50%。3月,针对苹果公司涉嫌盗版侵权,被侵害的作家和出版机构组成作家维权联盟,起诉苹果公司侵权。9月,百余位网络写手联名呼吁各网络搜索平台注意维护著作权人权益。10月,盛大文学与百度、搜狗等四家搜索引擎公司签署了《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联合备忘录》,号召对网络盗版采取一致行动。盛大创新院自主研发的一套“文学指纹”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能以文本内容特征值方式采集作品指纹,从而对盗版网站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方便查处取证。不过从网络版权保护情况看,侵权盗版现象有所遏制却并未阻止,更没有清除,原因就在于网络盗版成本很低查处却很难。由于网络版权立法、行业管理缺失等原因,网络文学防盗版的成本远远高于盗版成本。“侵权太易,维权艰难”成为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软肋。从根本上说,要想根治网络盗版侵权行为,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著作权法,还需要有行业自律,创造诚信的网络环境,并且需要有相应技术措施,为网络文学版权安全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
7.去草根化
网络写作的“去草根化”现象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众多网络写手开始褪去“草根”角色,从幕后走进了公众视野,成为大神级作家,甚或文化名人。这主要源于两种因素:一是利益催生,二是环境培育。在商业利益和“点击率情结”的驱使下,一些网络作者开始放弃“无功利”写作动机,企望忝列“作家”行列,得到主流认可、媒体聚焦和网友好评,在获得关注度的同时赢得更高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有了较高的点击率、收藏量和关注度后,可以更高身价与大型文学网站签约,得到更为优厚的稿酬和更多版权转让的机会,以商业链的“长尾效应”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成为文化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受益者。既然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远比无功利的自由写作来得实惠,“创作自由”便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文学梦想。环境的干预对于网络写手的“去草根化”也很重要。近年来,传统文学阵营开始深度关注网络写手的成长,如鲁迅文学院举办网络作家培训班,截至2012年4月已连续举办了5期,帮助网络作家正确认识时代,提升文学素养,增强传承、创造、担当、超越的意识,开阔眼界、把握方向、提高创作水平。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草根、育精英”的过程。再如,一批创作成果突出的网络写手被吸纳为各级作家协会会员,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为网络文学敞开大门,2011年11月,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当选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地位,强化了网络写手的主流身份。另外,为提高网络写手的创作水平,一些网站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措施。如中文在线旗下的17K小说网创办了网络文学培训组织——17K商业写作青训营,推出了《网络文学新人指南》和《网络小说写作指南》,采用“大神课堂”、“一对一点评”等教学模式,或借助QQ群、BBS评点、微博、微信等各种交流工具,对网络写手进行随时随地的指导和培训。该写作营开班12期,培训作者已超过一万人。盛大文学也通过“新人主题写作季”等方式,对新人写手进行网络培训、编辑访谈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网络作家的成长,也助推了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的“去草根化”。
8.网络批评
时下的网络文学批评远不如创作那样繁荣兴盛,但2012年仍然出现一些新的动向和成果。5月,盛大旗下的云中书城投入百万元创建“白金书评人”群体,试图改变文学批评界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的状态,搭建中国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该活动吸引了近9000名作者参与,提交了近17000篇书评作品,并最终选出了30位白金书评人。6月28日,中国作协举办了首届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10位评论家对菜刀姓李的《遍地狼烟》、天下归元的《扶摇皇后》、酒徒的《隋乱》、阿越的《新宋》、杨蓥莹的《凝暮颜》等5部网络小说进行“二对一”研讨,表明主流文学界开始主动介入网络文学批评。中国作协领导阐明举办此次研讨会的三点初衷:一是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受众。若重视文学,必须重视网络文学;若关心文学的未来,必须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二是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亟需大浪淘沙,亟需高人指点,逐步建立符合文学本质、具有网络文学特点的审美评价体系,促使其蓬勃发展,健康成长。三是通过研讨评论推出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评论家。12月,中国作协创研部与海南作协联合召开“新世纪长篇小说研讨会”,专门研讨了网络写作和网络类型化长篇小说问题。《网络文学评论》、《创作与评论》等理论批评刊物发表了网络文学批评笔谈,集中探讨了当前网络文学存在的局限和“短板”问题。教育部首次评选设置了《网络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让公众通过网络点击观看。湖南成立网络文学研究会并举办网络文学批评专题研讨会,把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前沿。但从总体上看,当前的网络文学批评依然薄弱乏力,尚未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在线批评缺乏引导,学院派的批评难以摆脱与网络文学的隔膜之感,如网络写作自由开放的属性、偏于娱乐化的审美取向、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立场,以及从网络语言派生出来的符号表意系统的变化等,时下的网络批评还缺少深度切入。
9.排行榜
这两年,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排行榜经常占据网络主页头条,彰显出网络文学风生水起、热点频仍的发展状貌。梳理起来,引人关注的排行榜主要有三类:一是一些原创文学网站主页的作品分类排行榜,常见的如月票PK榜、热评作品榜、会员点击榜、书友推荐榜、书友收藏榜、总字数榜、签约作者新书榜、网友评价指数排行榜、VIP更新榜、女生PK榜以及论坛24小时热帖榜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分类排行榜是网络文学类型化的产物,能方便读者选择性阅读,适应读者的市场细分。第二类是经过评审遴选的网络作品排行榜,如2012年网络十大小说排行榜、2012年网络文学销售排行榜、2012年中国十大独立文学网站排行榜、世纪文学网的网络小说50强排行榜、2011年末评选的网络文学“新世纪十年十大经典作品”1,以及云中书城、新浪微博策划评选的“十年网络文学、100部最难忘的网络小说”,等等。第三类是网络作家榜,如2012网络作家排行榜、2012年网络十大红人排行榜、2012网络作家收入排行榜、新世纪十年十大经典作家,还有稍早些的《人民文学》杂志社与盛大文学举办的“未来大家Top20”评选,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入选等。上榜者的遴选依据一般是看点击率、收藏量、网友评价及网上网下的影响力等。这些排行榜未必十分准确,也不一定让大家普遍认可,但它们所形成的舆论力量依然能影响人们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和评价立场,表明了网络文学的社会关注度。如2012年11月发布的中国作家富豪榜,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分别以3300万元、2100万元、18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这份榜单是根据这些网络作家从2007年至2012年的文学写作和由此产生的纸质图书版税及影视改编、网游研发等相关授权的总收入统计出来的。唐家三少本人曾表示,这一数据和自己总收入“差不多”。
10.网络语文
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丰富,网络写作的语言运用更趋个性化、时尚化和日常生活化。我们看到,无论写玄幻、写穿越,抑或写历史、写官场,网络作品的语言都不拘一格,充满活力,网络语文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语言创新的先锋。2012年的热门小说如猫腻的《将夜》、烟雨江南的《罪恶之城》、唐家三少的《神印王座》等,无不以个性鲜明的网络语言吸引网民。特别是微博、微信用户的增加和手机段子的广泛流行,更是加速了网络语文的更新和普及,让文化人都觉得,如今的网络新词“学的没有变的快”。一是所谓的“火星文”,如“286”(低智商)、“BT”(变态)、“觉皇”(嗜睡的人)、“跌股”(没面子)等,它们颠覆传统语言文字形、音、义的一些特征,消解语言约定俗成的规范秩序,采用混搭式自我想象,创造另类的、带有自我情感表达特征的语言。另一类是带有后现代和青年亚文化特点的“潮语言”表达,如“QQ上多了,什么企鹅没见过”,“人才和天才只差一个‘二’,故,人才很精,而天才总是有点二”,“人生最大杯具:美人迟暮,英雄谢顶”,等等,它们很好地体现了网络族群特别是青少年网民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等特殊的情感需要,并且善于炼字凝意,形成表达的机巧和睿智。还有一类网络语文是不时涌现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它们往往负载着特定的社会舆情内涵和时代印记,蕴含着共时性的社情民意。如2007年我们重新认识了“华南虎”的新表征,2008年我们重新感受了“俯卧撑”、“打酱油”的寓意,2009年则有了“躲猫猫”和“偷菜”的新解读。随之,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2010年有“羡慕嫉妒恨”、“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等语文流行,有的已进入主流媒体。2011年的“淘宝体”、“坑爹”、“吐槽”等新词开始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同样很多,如“正能量”、“屌丝”、“高富帅,白富美”、“江南Style”、“元芳,你怎么看”及“甄嬛体”等。网络语文不寂寞,其所形成的语言应用的普适性“习得机制”,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语言学的意义上,都将凝聚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并表征这个时代的网络文化。
参 考 文 献
[1] 舒晋瑜. 2012网络文学初探:官场后宫火爆,影视改编盛行[N]. 中华读书报,2012-02-10.
[责任编辑 杜桂萍 马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