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研究

2013-12-29吴艳贾忠

求是学刊 2013年3期

摘 要:本轮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文章采用GIS软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空间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得出国际资本流动在空间上仍将长期呈现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净流入的趋势。但受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其波动性将显著增强,且可能频繁出现短期资本回流发达国家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应如何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给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GIS;空间分析

作者简介:吴艳,女,经济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世界经济研究;贾忠,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3-0067-0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虽然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并且在局部地区如欧盟演变成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仍然有反复甚至二次探底的风险,但应当说,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度过金融危机的恐慌时刻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其明显的标志就是作为国际经济晴雨表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已经逐步脱离谷底,开始恢复元气。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多年来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近年来对外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自身发展方式转型和国际经济形势复杂的双重压力,深入分析和把握本轮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与趋势,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引导,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推动对外投资发展, 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金融自由化、有效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与特点

1. 国际资本流动恢复增长

2008年,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证券投资、信贷资本投资和对外权益投资在内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幅下降了85%,由2007年的10.9万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9万亿美元。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6万亿美元。危机后,随着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国际贸易活动重现活力,国际资本流动恢复增长,2010年,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达到了4.4万亿美元。[1]世界银行2012年1月发表的《2012年全球发展金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其中包括129个发展中国家的详细的外债数据)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净资本流动1剧增到11 300亿美元,使它们重返2007年危机前的高峰,几乎比2009年的6750亿美元翻了一番。由此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在危机后整体恢复增长。

2. 国际资本长期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短期出现逆流

受发展中国家的复苏情况整体好于发达国家的影响,金融危机后,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由2006—2007年的平均30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预计的5500亿美元,而流向发达经济体的资金从2006—2007年的900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6000亿美元。[2]再如,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5%,达到1.24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首次达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50%以上;发达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7%。2

与长期资本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不同,短期资本出现逆流情形。2011年上半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欧美经济也逐渐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增强,国际资本由发达国家持续流入新兴市场国家;2011年下半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显著回落,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减弱,国际资本流向出现逆转,新兴市场国家遭遇短期资本流出。以中国为例,2011年上半年迎来连续6个月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累计净流入2121亿美元;而2011年7月至11月这5个月里,中国却出现了3个月的短期资本流出,5个月累计净流出150亿美元[3]。

3. 对外直接投资仍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近年来,依托于跨国公司而大幅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危机后,更多的国际资本不管是出于避险还是赚取收益,都大量流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危机前的情况一样,外国直接投资仍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以2010年为例,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为7020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位于首位,占36%;对外证券投资位居第二,占27%;跨境信贷资本占23%;对外权益投资占14%。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小幅回升至1.24万亿美元,但仍然比危机前的均值低15%。3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增长16%,达到1.66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但仍比2007年的最高值低25%;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17%,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的平均水平。4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整体恢复增长,其中长期资本保持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大势并未改变,短期资本出现逆流现象。在资本流动方式上,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是主要方式。

二、基于GIS的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空间预测

杨海珍、熊园、王初照(2012)通过对1990年以来全球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直接计算,结合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未来一两年内,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将继续收缩,资金竞相流向新兴市场的格局将发生改变,资金将回流发达国家本土,特别是流向美国。对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问题,笔者决定略去不表,而将行文的重点放在空间走向上。当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也略有不同: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物理学相关知识,活用经济“重心”1的概念,运用地理学GIS2分析软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向进行空间分析和预测。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重心也称为加权平均中心(Weighted Mean Center),经济重心的计算完全仿照重力的分解与合成法则进行。假设某地区包含i个子区,各子区经济总量为Mi(如GDP),地理坐标(经纬度坐标或直角坐标)为(xi,yi),则该区经济重心的坐标(X,Y)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表明经济重心是用各子区经济产值数作为权数,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平均经济区位。它是一个既考虑经济数量,又考虑空间距离的一个特征点。从计算方法来看,决定重心的因素只有两个方面: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属性变化。在实际计算中,子区地理坐标笔者选择子区平面图形的几何中心代替。

(二)指标和方法

本文并不直接选取一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数据,因为这是一项庞大到几乎不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通过间接指标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来予以分析和研究。下面就指标选取原因和研究方法予以说明。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笔者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情况对其GDP的数值有较大影响;反过来,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这里可以用GDP数值的大小体现)可以反映该国或该地区吞吐国际资本的能力3。

2.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是指投资者为获得在另一经济体中运作的企业的永久性管理权益(10%以上表决权)所做的投资的净流入。它是股权资本、收益再投资、其他长期资本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显示的短期资本之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作为某经济体来自外国投资者的净流入(新投资流入减去撤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该经济体吸引外资(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情况。

笔者以2010年排名为基准,选取了2001年到2010年410年间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排名前305的国家的数据,运用GIS软件找出每一年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重心在地图上的位点,然后考察这10年间该位点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变动情况,预测国际资本流动的未来空间走向。

同时,笔者必须指出本实验研究的重点不在于重心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是否精确,而是同一指标的重心在地图上随时间(本文为年份)的变动趋势。因为变动趋势才是做出未来走向预测的根据。

(三)结果及分析

1. 以GDP为研究对象的重心变动情况

(1)国际资本流动长期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直观来看,不难发现全球GDP重心整体由欧洲向亚洲方向移动。这体现了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比重上的增加,对全球GDP的经济重心的拉动作用。具体来看,全球GDP重心有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南半球和东方大都是欠发达国家,北半球和西方大都是发达国家。即是说,全球GDP的经济重心由发达国家聚集区域向发展中国家聚集区域移动。这说明世界经济实力的天平在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在吸引资本流入的能力上现在相对增强,进而笔者可以预测未来国际资本的长期流动趋势必然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2)国际资本流动短期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发达国家

虽然整体上全球GDP的经济重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趋势,但局部年份出现异常。2009年较2008年,全球GDP经济重心有一个较大的向发展中国家移动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整体GDP较发达国家增长率更高;而2010的全球GDP经济重心较2009年出现了大幅度的逆向移动,这主要是危机蔓延全球,且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整体低迷,而发达国家GDP基数较大,导致全球GDP经济重心有一个大的回移。因此,可以说GDP经济重心移动短期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由此看来,在吸引资本流入方面,发达国家在短期内是有优势的。这也印证了杨海珍等(2012)指出的未来一两年内国际资本将回流发达国家的预测。

2. 以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为研究对象的重心变动情况

(1)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显著

与GDP经济重心移动整体上的规律性不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重心在移动上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波动性。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前文已提及),其净值指标,即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对国际资本流动有指示性作用。因此,未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对于波动性增强的原因,笔者以为一部分是资本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一部分是受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如2010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较2009年甚至2001年至2009年9年间的重心都出现了较大偏移,这就主要是受欧美银行去杠杆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导致大量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回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也可能出台不同的政策,因此,未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

(2)国际资本流动长期仍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和全球GDP重心移动趋势一样,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在整体移动趋势上也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态势。这种趋势在正常年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2005年至2008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在移动趋势上保持了由东到西的方向,这反映出亚洲国家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如前所述,如果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情况,亦可以说较发达国家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相对能力在不断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全球经济走势正常,那么,国际资本流动长期仍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就不会改变。同时,笔者推测,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相对能力在未来还将继续提升,因此,预测未来国际资本流动在空间上长期来看还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倾斜,而这与前文的结论也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国际资本流动在空间上长期仍将呈现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净流入的趋势,但受经济环境、政府政策,以及金融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且可能频繁出现短期资本逆流的现象。

三、对中国如何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建议

IMF在2012年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在欧洲主权债务市场又一次出现恶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贸易下滑和资本流动高度波动的局面,前文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未来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形,正确认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金融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 认真做好统计和分析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依据

众所周知,数据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有力工具。随着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际资本净流入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及时、准确的数据就能为正确的宏观调控提供指导。外汇管理局在做好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对市场进行发布,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总结过去流动管理中的成绩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流动趋势,进而对资本流动的冲击有一个很好的预判并形成预警机制。

2. 做好流入管理和流出管理两手抓、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手抓

过去,我们的流动管理模式中的“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让大量热钱流入我国,而2011年表现出来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出,无疑告诉我们未来国际资本的流出和流入将会更加频繁,因此无论是对于“热钱流入”还是“资本外逃”,做好流入管理和流出管理两手抓就十分必要。同样道理,过去我们重视微观管理,轻视宏观管理,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管理被响亮地提及,因为即使做好每一个微观管理也不一定能够避免系统风险,只有宏观、微观兼顾,才可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 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测,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出监测

面对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出情况在我国首次出现的情形,恰逢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和严峻的背景,我国必须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尤其要做好短期资本流出的管理。在资本流出管理上,由于存在“宽进严出”的大背景,我们过去的经验并不丰富,只是一刀切地限制,这并不利于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构建防范短期资本流动监测机制,保持对异常资本流动的密切监测和高压态势。

4. 加强对其他投资类型资本流动的管理

力度

笔者考察了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在内的三大类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发现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基本趋稳,而其他投资波动较大(图1)。

较大波动必然隐藏较大风险,加强其他投资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受政府政策影响和控制较大,一般不易出现特别波动;其他投资类别众多,标准不一,管理难度大。如前所述,未来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会增强,对于带来波动的最主要因素的其他投资类型的资本流动理应予以重视。

5. 加强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建立更广泛的多边管理体制

在2010年11月G20首尔峰会上,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成为主题之一。在峰会首脑宣言中,首次认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存在过度波动的风险,要求发达国家特别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平抑汇率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运动。同样,2011年4月,IMF明确表态新兴市场经济体为管理国际资本流入可以采用资本管制,并提出管理资本流入的政策框架。这无疑是在传达一种信号:对于国际资本的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简简单单完成的任务,做好国际资本的流动管理,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广泛和灵活的合作机制。

结 语

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恢复增长,但全球经济疲软导致其在规模和流向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危机前相比,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减小,在保持长期净流入发展中国家趋势的同时,短期资本回流发达国家趋势显现。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一两年必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密切监控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动情况,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 王宇. 危机后的国际资本流动及趋势[N]. 中国经济时报,2011-11-29:12.

[2] 朱民. 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新兴经济的新挑战[J]. 国际金融研究,2011,(10).

[3] 张明. 资本青睐西方[J]. 中国外汇,2012,(3).

[责任编辑 国胜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