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进步技能偏向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合意结构度量

2013-12-29王林辉袁礼

求是学刊 2013年3期

摘 要:文章利用技术进步有偏的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应用标准化系统法估计方程参数,测算我国劳动力合意结构。结果显示:(1)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的合意值呈现指数增长且增速快于真实值,表明技能劳动需求缺口不断加大。(2)采用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指标测算劳动力结构,发现其呈现出逐年优化特征且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不断增强,但劳动力结构贡献率始终不足10%。而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衡量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贡献不足1%,综合验证劳动力结构还有待优化。

关键词:技术进步偏向性;技能与非技能劳动;合意结构

作者简介:王林辉,女,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袁礼,女,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从事技术进步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要素结构视角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CET-12-08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CJY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融资偏好与技术进步方向的适配性分析”,项目编号:11SSXT006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3-0051-08

一、前 言

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形成广泛共识,学术界普遍认定我国持续30多年来经济高增长主要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伴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要素投入需求增长,依靠要素量的增长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已无法持续,生产要素约束日益凸现,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失,老龄化高峰已日渐临近,整个社会负担系数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大以及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日渐突出。减少要素投入并优化结构成为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使劳动力质量明显提升,如何优化劳动力结构并提高对产出的贡献开始受到关注。张国强等(2011)利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和人力资本构成比重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人力资本结构的合理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1]。朱承亮等(2011)利用C-D形态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时滞性,且人力资本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特征明显[2]。魏下海等(2009)依据分位数回归发现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不同分位点下人力资本作用效应差异显著[3]。不难发现,劳动力结构及其对产出的作用研究更多关注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优化劳动力结构并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意值几乎无人关注,特别是技术进步发展的新趋势对劳动力需求结构影响的研究更是缺乏。近年来世界各国技术进步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技术进步与机械设备投资日趋融合,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迅速发展引发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即蕴含前沿技术的机械设备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劳动与之匹配,因而劳动力市场中呈现技能型劳动需求增加和技能溢价现象,使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分化加剧。宋冬林等(2010)发现技术进步发展增加了技能型劳动需求引发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结构变化,进而使技能劳动更快发展[4]。王永进和盛丹(2010)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技能劳动供给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关系,发现二者关系受技能劳动供给临界值的影响,在低于这个临界值时,技能劳动供给会促进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高于这个临界值时,技能劳动供给反而会抑制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5]。董直庆等(2011)构建了区分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技能偏向性视角考察技能需求增长、技能溢价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宏微观经济数据分析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大小及其波动规律,发现欧美国家技能需求增长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结论在我国也具有适应性,且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率呈现出W形波动规律[6]。

经济体是不同要素组合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产出增长需要不同类型要素特别是不同层次劳动力。我们不禁要问,既有的技能劳动供给规模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究竟需要多大规模的技能劳动?是否存在合意的技能劳动比例使产出增长质量更高。当前文献过于关注教育发展对劳动力质量作用的影响,对于技术进步新趋势特别是技能偏向性如何引发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并未引起重视。本文认为,若忽视技术进步偏向性探讨劳动力结构问题,将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因此,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时序数据,利用技术进步偏态下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以可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考察我国劳动力结构合意性及其对产出的贡献问题。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在于:首次通过技术进步有偏性视角,以CES生产函数估计我国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的合意配比水平,判定当前技能劳动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或供给缺口问题,认识劳动力结构对经济产出的贡献。

二、劳动力合意结构模型演绎

依据经济产出方程估计出各个参数值,代入到(8)中可估计劳动力结构对经济产出的贡献。

三、计量模型选择、指标设计和数据来源说明

我们借鉴Klump et al.(2007)的CES生产函数标准化方法[8],对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标准化。为估计模型参数,假定资本、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满足BOX-COX变换,见公式(9)。

全国数据统一采用各省加总的方式获取,样本区间为1978—2010年。其中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张军等(2002),2005年后缺的数据采用类似方法补全。部分省份由于缺少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数据,而统计年鉴已统计基本建设投资,利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与基本建设投资数据的线性关系,通过回归系数方式利用基本建设投资数据拟合缺失年份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数据。全国劳动数据为各省份实际就业数据加总,资本和劳动价格采用资本和劳动报酬总额除以资本和劳动数量。1978—1992年资本和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来自《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1993—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2005—2010年数据来自200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并没有完全按照资本和劳动分类统计,在计算资本和劳动收入份额时,将政府税收净额依据资本和劳动要素对经济产出贡献近似为2/3和1/3的比例划归资本和劳动。根据CHNS的微观数据,获取1989、1991、1993、2000、2004和2006年的大学及以上学历和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平均工资数据,作为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报酬数据。而对于其中缺失年份的数据,通过全国平均工资序列与既有的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工资回归的方法拟合获取。

技能劳动指标选取两个层面数据进行刻画,一是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者存量数skill1,二是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数skill2。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者存量skill1的估计思路是,将1978年之前毕业所有大学生数作为技能型劳动的初始值,即基年1978年的数值,1979年技能劳动总数=1978年技能劳动总数+1979年毕业的大学生数-1979年退休的大学生数,其中1979年退休的大学生数等于1943年毕业大学生数(假设大学毕业24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1979年退休的为1943年毕业的大学生),其他年份数据依此类推。从业人员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指标skill2数据,《中国统计年鉴》自1999年后统计了全国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数,而1999年之前仅统计国有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数。根据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的统计关系,拟合出缺失年份全国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非技能劳动数量用全国总劳动力数量减去技能劳动数量,进而再计算出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收入份额。

四、中国劳动力合意结构及其对经济产出的贡献

借鉴Klump et al.(2007)的标准化系统法,基于四个方程采用非线性似不相关模型的可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Feasible Generalized Nonlinear Least Squares,FGNLS)测算参数,结果见表1。

利用表1中的参数计算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结果如图1所示。图1分别画出了利用指标skill1和skill2测算的结果,以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数据skill1测算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呈现递增趋势,而以专业技术人员skill2来测算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呈下降趋势,但其后基本保持在0.05左右。二者的变化趋势虽有所不同但二者均为正,表明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假定得到一定验证。由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类型劳动力需求,因而影响劳动力的合意结构。依据公式(5)测算出我国宏观经济总体的合意技能和非技能劳动比重。其中,图2和图3分别是采用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数据和专业技术人员数据测算的劳动力合意结构,为形成对比,图中也画出了技能和非技能型劳动的实际数据。

图2显示利用大学生的存量数据测算的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的合意值呈现指数增长趋势,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1990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的合意值基本相当,保持在0.6%左右。但从1991年开始通过平衡增长路径合意经济产出测算的合意值增速快于真实值,二者差距逐渐拉大。1991年合意值是1.5%,真实值是1.3%,合意值大约是真实值的1.15倍,到2000年合意值增长到了4.2%,而真实值仅为2%,合意值是真实值的2.1倍。2010年合意值达到16%,而真实值为6.1%,合意值大约是真实值的2.62倍。这显示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对技能型劳动的需求逐渐增长,而实际技能型劳动供给却表现出明显不足,即技能劳动供求缺口变大。图3是依据专业技术人员测算的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的合意值,也呈现指数增长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的真实值还略高于合意值,但从1995年开始经济中对技能型劳动的需求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0年合意值是9.5%,而真实值仅为4.6%,此时合意值约是真实值的2.07倍。而2000年后经济对技能型劳动需求更大,2005年合意值显示技能型劳动与非技能劳动比应达到18.9%,而实际经济中的技能型劳动仅为4.4%,合意值约是真实值的4.29倍。到2010年,合意值估计结果显示实际经济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与普通劳动力的比重为33.8%,即从业人员中应有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比重约为1/3,但实际经济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却仅为4.7%,合意值约是真实值的7.19倍,这显示我国经济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更大。可见,从两个表征技能劳动指标测算结果的差异来看,以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来表征技能劳动缺口更大,这可以解释从2004年源于珠三角继而蔓延至沿海地区的“技工荒”现象——经济发展对技能劳动需求快速增加而技能劳动的供给明显不足(王文明等,2007)[9]。劳动力合意结构的测算结果也显示,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者也存在需求短缺问题。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现实经济为什么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或“知识失业”现象呢?我们认为,经济发展中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劳动者,大学生只是代表其中某些类型的技能劳动。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技能劳动迅猛发展且供给规模大幅度提高。但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就业岗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以及部分大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实践能力和经验相对缺乏,导致其就业出现障碍。同时,从合意劳动力结构走势上看,未来经济发展对技能型劳动需求将更大。相关人口问题研究发现,到201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使改革开放以来维持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此,若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通过依靠劳动质量的提升来弥补劳动数量的减少,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提高实用性技能劳动供给优化劳动力结构。

依据公式(8),我们利用两种技能型劳动的指标进一步测算了劳动力结构增长率及其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表2显示,采用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表征技能劳动,测算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产出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负值,但其绝对数较小,这显示劳动力的结构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但自1986年开始,劳动力结构变化指标转为正向,且呈现小幅递增的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到2002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2%,之后一直保持在个位数。到2009年达到最大为8.1%,2010年又有所回落,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约为6.0%,即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劳动力结构的作用不足10%。这显示,利用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指标测算的劳动力结构,在自身逐年优化的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递增。这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扩招政策下大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改善了原有低层次的劳动力结构,促使劳动力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制约转为拉动。但相比于资本和劳动力本身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结构的作用还不大,我们认为结果完全符合我国现实。表2也显示采用专业技术人员测算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采用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数据测算的结果有所不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率在多数年份都呈现负增长,对经济产出的制约作用明显。劳动力结构为正向变化的年份只有1988、2001、2003以及2006—2010年,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不足1%。这表明,如果以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来衡量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产出的贡献有限,这源于我国劳动力质量不高且劳动力结构不合理而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基本结论

针对文献普遍忽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问题,本文关注技术进步新形态下劳动力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利用技术进步有偏的双层嵌套CES生产函数,推演出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合意值,应用标准化系统法估计方程参数,测算出我国劳动力的合意结构。测算结果发现,技能与非技能劳动比合意值呈现指数增长且合意值增速快于真实值,技能型劳动供求缺口突出。采用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指标测算的结果显示,2010年合意值达到了16%,而真实值为6.1%,合意值约是真实值的2.62倍,采用专业技术人员指标显示到2010年,实际经济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与普通劳动力的比重为33.8%,即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比重约为1/3。但实际经济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却仅为4.7%,合意值约是真实值的7.19倍,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更大。利用具有大学学历的劳动力存量指标测算,发现劳动力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呈现递增走势,但数据也显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10%。而依据专业技术人员占普通劳动力的比重来衡量我国的劳动力结构测算结果显示,劳动力结构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不足1%。综合表明,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增加技能劳动需求,技能劳动供给并未满足经济需求,在低水平值下劳动力结构作用还未得到有效发挥,劳动力结构还有待优化。

参 考 文 献

[1] 张国强, 温军, 汤向俊. 中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0).

[2] 朱承亮, 师萍, 岳宏志, 韩先锋.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J]. 中国软科学, 2011,(2).

[3] 魏下海, 李树培.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经验研究[J]. 财贸研究, 2009,(5).

[4] 宋冬林, 王林辉, 董直庆.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 2010,(5).

[5] 王永进, 盛丹. 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J]. 世界经济文汇, 2010,(4).

[6] 董直庆, 王林辉. 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J]. 经济学家, 2011,(8).

[7] Peter Foldvari. Is There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Skills? A Two-level CES Approach[W]. University of Warwick, working paper, 2006.

[8] Klump, R.,McAam, P.,Willman, A.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Factor-Augme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omalized Supply-Side System Approach[J].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2007,(89).

[9] 王文明, 张新乐, 自涛. “技工荒”和“知识失业”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2007,(1).

[责任编辑 国胜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