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等8则

2013-12-29

红旗文稿 2013年9期

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为之努力,但是没有找到出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才逐步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4月26日)

孙学玉:社会主义更善于“危机控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平时也许看不到,但是在重大灾难和危机的时候很容易显现出来。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更善于进行 “危机控制”。例如,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用3年的时间就把汶川和北川地区重建一新。去年,日本60多人的教育培训访问团去地震灾区实地考察。他们都惊讶于重建地的欣欣向荣,几乎看不到地震的影子;而日本福岛地震后,满目疮痍,断壁残垣,还看不到重建的明显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这叫“制度差异”。我们国家有句话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组织经济发达的省、市去帮助有困难的地方搞建设,一呼百应,这在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做得到吗?人们能够拿这个州的钱给那个州使用吗?不可以,但中国可以,因为钱是中国每个国民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国现象”的力量所在,我们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和谐的力量。而西方集团中有人说我们是专制,不够民主,这我很不理解。多点这样的集中力量有什么不好吗?我去汶川灾区,看到家家都挂着国旗。居民说他们每天都挂,而且是自发的。这说明他们欢迎和需要这样的社会。我们说中国所走的道路和制度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您去灾区说要改变这种制度,要他们走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他们是不会答应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7日)

胡锡进:中国共产党最有资本说真话

改文风的本质还是改作风,作风改了,文风自然就改了。党的话语体系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特别严谨,一种照本宣科、不出纰漏式的严谨,这其实是官僚主义的反映,好多人说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保证政治正确,这就非常不好。我想如果破了官僚主义,文风会风肯定能改好。至于什么是好的文风,我认为就是要坚持说真话、说实话。谁都喜欢听真话,而中国共产党最有资本说真话。这么多年来,党做出了成绩,经济发展很快,老百姓生活不断改善。发展很快,但是,空气污染了,水也变坏了。别瞒着,实事求是告诉老百姓这是为什么,实事求是地把问题摆出来,实事求是地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心,老百姓能够理解这个国家的问题,知道这个国家是由成就组成的,也是由问题组成的。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问题多,但解决问题的杠杆也最多。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有时候政府不愿意说自己的问题,总是说成就。媒体议题设置有一个规律,叫反向规律,你要是都说好的,它肯定向相反方向走。生活也一样,人都是毁誉参半的,如果你自己光夸自己,特牛,人心里肯定会挑你毛病。如果政府自己光谈成就,缺点就由大众的嘴去说;传统媒体光谈成就,问题就由互联网说;官方网站光谈成就,批判就由商业网站搞。结果就成了商业网站成为主舆论场,传统媒体被边缘化,政府处处受舆论嘲弄。我认为政府除了讲成就还要实事求是讲问题,我们的主流媒体也应该直面问题,回应问题。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4期)

颜晓峰: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党是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我们党8200多万党员和几百万个党组织对待改革开放的态度、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力度,极大地影响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成效。从社会主体而言,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首先要形成全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的一致行动,改革开放才能够在不同阶段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有的领导干部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行动不够有力。特别是在涉及触及自身利益的改革举措时,有的采取消极、拖延、抵制的态度。一些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着利益冲突,不能形成合力。形成改革合力,首先要形成利益合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从人民的创造性智慧中汲取力量,把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首创精神统一起来,聚合党和人民的协同合力。

(来源:《前线》2013年第4期)

潘维:中华不自乱,无人可乱华

未来十年是我国的关键十年,我们需要处理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快速发展,坚持经济规模每十年翻一番。二是控制腐败,降低与腐败紧密连在一起的“制度迷信”。三是解决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国未来十年还有两个关键技术问题需处理好。首先是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产业升级转型压力。其次是高速城市化压力。幸运的是,历经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实力有了长足增长。因为实力强大,我国的国际环境实际上已经变得相当宽松。这同过去“中国威胁论”产生实际影响已不可同日而语。美国、欧洲、俄罗斯的对华关系越来越稳定,很难想象出现重大波折。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国内问题。只要党能以民为本,不脱离人民,与人民在一起,制止腐败,统一思想,保持快速经济发展,我们就战无不胜。与过去不同,中华不自乱,没有哪国能乱中华。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4月25日)

李成:美国“推进民主”政策在中国适得其反

“在全世界推进民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基于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上,在可见的未来都不会发生改变。问题就在于,美国“推进民主”的政策是否真的“推进了”民主。美国“推进民主”的政策在中国往往产生了适得其反的后果,引起了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的猜疑和反感。很多中国人相信美国在遏制中国,这就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不是很成功。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当然值得全世界的国家和人民去追求。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应该背离这一基石。问题在于,美国应该更多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而不应该对其他国家的选择指手画脚,更不能代替其他国家做选择,定时间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它们迈向民主法治的道路各不相同,民主法治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形式也迥然各异。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3期)

刘长江:苏共发展党内民主的教训

每一个政党内部几乎都永远存在不同的思想倾向乃至思想流派,发展党内民主必然会遭遇这些思想倾向或者流派演变为政治派别的问题。苏联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说明,党内不同的思想倾向、流派一旦演变为有组织的派别活动,党内的政治对抗将难以避免。党内政治对抗不但会削弱党的组织、动员和行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导致党的分裂与毁灭。苏联共产党在1991年瓦解的直接的组织原因就是党内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政治对抗导致的党事实上的分裂。因此,在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防止党内有组织的派别形成,消除党内政治对抗的土壤,是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组织前提。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英]肖恩·塞耶斯:当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反思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由于无法摆脱历史上的落后观念的影响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多元的利益分化,因而可能沦为一些人或特殊阶层谋求私利的工具。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需要对权力腐败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保持冷静的认识,并探讨约束权力的有效机制。在这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破除权力的理想性质的同时,能够为权力的制度约束创造条件。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发展市场经济时,警惕市场泛化和反对市场崇拜固然必要,但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来消解权力的特权崇拜并创造约束权力的制度条件同样必要。另外,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市场与权力的关系上,应该是市场与权力的相互约束,而不应该是市场与权力的相互利用。否则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而市场也难以良性地运作。我想,这也是苏联留给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教训。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教条主义。马克思不想也没有为我们描绘社会主义的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社会主义在现实上也存在各种发展形态。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样板。当然,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某种“家族相似”的,它们会坚持和共享作为社会主义的共性。而正是在这种理解与坚持上,社会主义有时会陷入教条主义。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