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12-29马晓

红旗文稿 2013年9期

2013年4月21日至24日,由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编辑部、教育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和郑州大学联合主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层论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论坛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层面深入探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领域的动态和新成果,也展示出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特色与魅力。部分专家还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分享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的成果。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

有学者认为,认清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发展,核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要从国际政治背景的“四个变化”,即国际格局转向和平、东西对抗转向缓和交往、相互封闭转向相互开放、意识形态由封闭排斥转向相互渗透并合理吸收,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四个变化”,即独立自主管理国家事务、科学看待本国所处阶段、追求各国发展特色、面临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去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演化的合理性。有学者认为,要从长时段、大历史观的视角,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创新性和长期性。必然性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进程的延续和发展;创新性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长期性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获得比较优势。只有具备长远的和世界的眼光,才能更好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总结,也是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要切实用以武装人民,加快大众化的进程。有学者认为,推动大众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信仰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表率作用;重视理论宣传作用;形成长效、科学、完善的机制等。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到群众中去;选择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工作;选择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选择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路径和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学者认为坚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有学者认为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具有的主要特点、优越性与现实合理性,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适应性三个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充分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本质。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有学者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立足实际推进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不仅表明深刻认识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性,而且是党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

有学者认为,经济建设是总布局的最初萌芽;精神文明建设是总布局的重要拓展;政治文明建设是总布局的关键支撑;社会建设是总布局的协调整合;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总布局的全面形成。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挑战也非常严峻和复杂。在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新变化的条件下,党的十八大拉开了中国腾飞的第三次转型,这次转型是发展模式全方位均衡的转型,即“五位一体”的转型。有学者从经典作家对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的探索引入,阐述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认为“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新布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阐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地位,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大先进文化理论成果,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有学者认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一,理论的品格包括理论的解释力、理论的逻辑优势。第二,理论的真正引领是在比较当中有论辩和借鉴,在比较和鉴别中博采众长。第三,引领应该是一种吸纳和争取,让各个派别成为主流价值的支流。有学者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更加坚定,构建现代文化的主体初步形成,文化的多元共生成为事实。当代中国文化复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构建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当代中国文化,打造文化强国。

有学者认为,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型文化,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总要求的先进文化,是以生态、环境和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生态立项和人类生态智慧的优秀文化。

三、关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有学者认为,“三个自信”的价值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实践根基、发展根基展开,提出要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有学者认为,政治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政党对自身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政治方向、政治价值所持的积极肯定的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政治信念。“三个自信”的根本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

有学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现实性、科学性所形成的高度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其实现路径包括四个方面:科学宣传、积极评估、解决问题、推进互信。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提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践行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行动上需要作出努力,理论观念上亦要进行转变,增强理论自信,进而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才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探寻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是目前重要的理论前沿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强国、富民、公平、和谐四个层次,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复兴。从现实层面考量,根本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从古代兴盛到近代衰落的历史表明,道路选择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有学者认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选择正确路径: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是根本保障;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中国力量是力量源泉;实干兴邦是根本途径。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是在总结中华民族17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到的根本性认识。历史证明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国家梦”,也是“民族梦”,面向世界就是要构建和谐世界。信仰正能量为“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坚定信仰,要推动信仰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文化力量;要加强信仰教育,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要发扬实干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实践保证。有学者分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工作思路在八个方面的统一:“中国梦”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统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加强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统一;民主和法制统一;发展和公正统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统一;两个百年目标和真抓实干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继续提倡和坚持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的核心是“奋斗”,本质要求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反对贪图享乐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新时期更要坚持勤俭建国的基本方针,反对浪费。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