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微博问政的理性化制度化

2013-12-29康鸿

红旗文稿 2013年15期

编者按:在互联网技术革新推动下,我们正快速迎来一个“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个性化的自我参与、自我表达、自由发声、互动演绎,使得信息流在一个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得到彻底的释放和交融。自媒体时代也把社会大众带入信息和新闻事件的收集、整理、报道、分析、点评和传播的全过程之中。网络舆情并不代表主流民意,但也是了解民意的一个窗口,因此要积极推动网络问政的理性化制度化,加快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但也不能只靠网络舆情来问政。

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微博以井喷式发展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民生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网络问政、议程设置和社会治理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政府层面,微博问政为推进信息公开,征求社情民意,实现官民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就社会而言,微博已成为广大民众表达民意、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 努力认识和推动微博在促进官民互动、设置公共议题、推动舆论监督、实现民主政治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对提升公共治理与社会服务意义重大。

1. 微博成为社会舆情的传播平台,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塑造了公共话题的策源地。

首先,微博已成为网络舆情新阵地、重要的“民间舆论场”。目前,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作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类型,除了信息的分享与沟通,微博的出现让普通民众通过发起和参与话题,制造和扩散舆论,拥有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舆论的滞后性,微博“点对面”的“现场直播”构建了“人人都是媒介,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也都是评论者和监督者”的舆论生态。 在微博平台上,许多事件都引起大范围的社会围观,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甚至从不同维度改变了事态的发展轨迹。从食品安全到交通事故,从公益慈善到环境污染,从自然灾害到突发事件——微博“自媒体”表现出了形成“民间舆论场”,进而实现舆论监督的强大能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

微博打破了传统社会舆情的地域空间,实现了社会舆情的广覆盖、全方位的“民间舆论场”,让民众实现了监督的低门槛、低成本和低风险。这一新媒介传播渠道的扩张,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壁垒,信源主体从传统的媒介渠道逐步转移到公众个体,进而使公众多元化的意见表达对社会舆论形成强大影响。同时,微博也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来源,并通过这些“大媒体”的放送,有力推动了舆论监督。

其次,微博已成为民众反腐的有力武器。微博的匿名性和扩散性以及评论与转发功能,使某些言论、事件能够很快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舆论评价,并以“滚雪球”的方式集聚传播能量,形成“核裂变”式的扩散。由于微博监督,使本来很难发现的问题被发现,本来潜伏得很深的贪官污吏被揭露,本来不可能曝光的丑闻被公开,本来被埋没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最终推动了事件的公开曝光和快速处理。此外,微博表达也节约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反腐成本,还有助于修复某些管理缺陷、制度漏洞。

第三,微博已成为舆论的“减压阀”和社会的“稳压器”。转型期的中国面临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种风险,因征地拆迁、企业重组、分配不公、医疗事故、环境污染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处在多发时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应建立有效的利益维护机制,畅通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同时通过微博等网络舆论这样的“出气口”,避免各种社会压力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微博上针对一次次突发事件和热门话题的“爆料”与“围观”,就是用碎片化的博文释放社会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避免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要引导得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2.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实现官民互动的新兴渠道,正在开启全新政务时代。

首先,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载体与平台。一是政务微博增加了信息公开的速度、广度,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大量的时事动态和有用信息直达公众,在发布政令、展示工作、解读政策、引导舆论的同时,也成为征求民意、服务民众、凝聚民心、动员社会的又一工作平台。二是政务微博在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中的职能日益显著,既满足了民众知情权,增加了官民互信,也为社会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参考和政府决策的依据,有利于达成共识,万众一心,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减小灾害损失。三是政务微博使政府信息公开完成了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从语态到心态的转变,更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

其次,政务微博可实现官民互动、沟通的“零距离”。 一是政务微博凭借其实时、交互的特点,为官方与民众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提供了新途径,显示了巨大的传播能量。二是政务微博创立了官民互动的新格局,使民众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机会,运用得当可减少官民之间的隔阂以及相当程度的误判,还提供了打捞“沉默声音”的平台,有助于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见。三是政务微博的开通也让一大批领导干部从语态到心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促使他们学习、学会如何跟民众有效沟通,为社会管理者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提供了便利。

3.政务微博能够有效改善公共行政过程,推动议程设置,成为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务微博能够推动热点话题和焦点事件的议程设置,有助于改善公共行政过程。当然,微博引起的公众议程未必大规模地形成政策议程,但微博塑造下的新的传播秩序,改善了公共政策过程的信息渠道和议程参考,有利于更多更切实地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使微博发挥“监视器” 和“瞭望塔”的功能,从而影响、推动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进程。一是微博拓宽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范围和途径,聚焦了公众所关心的热点事件和话题,不但有利于体现民意,促进、保证民众参政、问政和议政,也能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公共政策。二是在政策执行层面,民众通过微博对公共政策及社会服务进行反馈评价,促进政府有效执行政策方案,规范权力运行,维护公共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于进一步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会产生强大力量。

其次,政务微博能够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人民民主的发展与进步,除了需要制度、人员、环境等支撑条件之外,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微博的实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创新了人民民主的参与形式。微博平台给公众开辟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新渠道,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增加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与程度。

在微博平台上,广大民众能够随时了解时政资讯,掌握政府所作所为,参与话题的评论、互动与转发,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建言献策;同时,也可以了解各项政策法规,增强依法管理和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意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就政府而言,能够通过政务微博在线倾听社情民意,平等参与对话,寻求思想共识,回应舆论关切,切实代表和维护好公众的利益诉求,实现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促进政务微博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微博这一网络工具,提高政府官员和广大网民的微博应用能力,实现微博问政的理性化、规范化、制度化,使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