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耳其大规模抗议活动透视

2013-12-29唐志超李湛军

红旗文稿 2013年15期

因一起环保事件,自今年5月27日起,政局一向比较稳定的土耳其各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这场抗议风波不仅可能对土耳其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还可能对整个中东地区局势产生不小的冲击,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土耳其一直自我标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的世俗民主国家,并因其横跨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受到西方和北约集团的看重,被视为沟通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桥梁。从2010年底开始,中东地区一些国家深陷动荡,土耳其政府积极支持这些国家的民众抗议活动,并兜售“土耳其版的民主模式”,未曾想这股抗议浪潮如今也落到自己身上。

本次抗议风波源于一桩不起眼的环保事件。伊斯坦布尔市计划拆除加济公园(市内为数不多的几个绿地公园之一),环保主义者对此竭力反对,并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随后,警方采取强硬措施驱逐抗议者,由于警察执法方式粗暴,相关图片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土耳其国内外广泛关注,抗议者逐渐增多,从而酿成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土耳其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自2002年赢得大选以来,埃尔多安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已连续执政10余年,打破了土耳其政坛长期由多党联合执政的惯例,转为一党主导执政。10年来,一党主导执政强化了土耳其政府的执政能力,既避免了多党联合政府争权夺利的吵吵闹闹,又促进了政府高效运用国家权力,削弱了土耳其军方的参政和干政能力。加之埃尔多安采取了谨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清理了银行系统,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投资。因此,10年来土耳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17大经济体,土耳其国内政局也比较稳定,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土耳其崛起”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话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场小规模环保抗议事件酿成如此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浪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警察执法手段粗暴、政府态度一味强硬、刺激性言论使用过多、一些反对派和组织趁机推波助澜、周边国家的抗议浪潮和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示范效应、网络社交媒体的助推作用等。然而,追根溯源,抗议活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土耳其国内宗教势力与世俗力量之间、现代势力与保守势力之间的“观念交锋”和“利益碰撞”。它暴露出土耳其存在的一些深层结构性问题,反映其社会一些阶层对埃尔多安及执政党内外政策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担忧。

首先,土耳其一些社会阶层,特别是世俗主义者和自由派对现实感到不满。他们担心埃尔多安及执政党的保守和伊斯兰色彩及其推行的一些强硬政策,正在侵蚀土耳其传统的世俗主义生活方式,并最终会瓦解构成土耳其现代政治基础的政教分离原则。土耳其是个世俗国家,但埃尔多安执政10年来,其所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不断采取措施打压以军方为代表的世俗力量,允许政府和公共机构人员穿戴伊斯兰头巾,增加对宗教的投入,强化社会生活的伊斯兰化色彩等,激起了世俗力量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普遍担忧。近年来,执政党相继推出一系列法令,禁止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比如禁酒、禁止公共场合接吻等,这些举措在生活方式已经非常西化的土耳其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世俗势力担心,执政党虽宣称坚持世俗和民主道路,但其实有一个“隐秘的伊斯兰主义议程”。

其次,埃尔多安的个人性格和执政风格引起许多人不满。长期以来,一直有声音批评埃尔多安“独断专行”,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人尤其对其试图把个人喜好强加给国家的行为感到不安。但执政党正在竭力推动修宪,使土耳其政体由议会制向总统制转变,以便埃尔多安出任总统。一些人因此指责埃尔多安正成为“新奥斯曼苏丹”。土耳其国内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高达92%的抗议者声称,他们参加抗议是为了反对埃尔多安的独裁主义。

第三,近年来土耳其经济快速发展,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快速化的发展也带来很多经济和环保问题。比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问题;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无法融入新的生活环境问题。此外,经济建设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引起舆论的关注。土耳其环保分子和部分民众对大量修建水库大坝、兴建第三座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建设核电站等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非常担心。

第四,土耳其政府在内政外交上的一些大动作,引发部分政治组织和社会群体的不安。今年3月,土耳其政府经过秘密谈判,与一向被政府指责为“恐怖组织”的反政府武装库尔德工人党达成和平协议,在土耳其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一些保守的民族主义分子坚决反对这一协议。此外,土耳其政府在叙利亚问题上大力支持叙反对派,也给土耳其带来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安全难题,引起了国内很大的反对之声。

第五,土耳其仰仗美国和北约,意欲成为地区大国,引发周边国家的不安,这些境外的“不和谐声音”与土耳其国内的抗议浪潮遥相呼应。埃尔多安执政以来,一直试图恢复因1923年奥斯曼帝国解体而丧失的地区领导地位。2011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民意调查发现,在对西亚北非动荡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国家之中,土耳其名列第一。土耳其公开表态支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并在土耳其境内为他们提供避难所。土耳其还廉价大批量向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输出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土耳其的电视肥皂剧,已经在阿拉伯国家拥有8500多万热心观众。

目前,埃尔多安及执政党仍拥有较多支持者,执政地位暂时难被撼动,但是,这次抗议活动有可能对土耳其国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土耳其过去10年的政治稳定期可能中止,世俗派和保守宗教势力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可能变得更加情绪化,导致政局不稳,从而会打击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信心,甚至短期内可能造成股票下跌,外国游客减少。其次,对正义与发展党政府而言,一个艰难的时代已经开始。世俗派可以利用人们对执政党的伊斯兰化政策的不满,展开对政府的攻击。这对踌躇满志的埃尔多安及执政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若处置不当,可能影响到2014年修宪及埃尔多安的执政前程。当地舆论甚至认为,如果埃尔多安一意孤行,不仅会引发执政党内部分裂,导致提前举行全国大选,还有可能分裂土耳其社会,将国家“拖入暴乱灾难”,并可能重新引起军人干政。

在正义与发展党执政的10年间,土耳其呈现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难得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并存的历史性局面。而在看似美好的发展形势下,突然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政府应当注意把经济发展成果普惠到广大民众身上。10年来,土耳其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其发展并未使全体民众普遍受惠,致使许多人存在不满情绪;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对政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在提高,土耳其政府的政策未能及时跟上民众新要求的步伐。

第二,面对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市民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政府宜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诉求,积极进行宣传引导,而不宜采取简单或绝对的限制、约束政策,从而放大矛盾和分歧。

第三,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不起眼的公共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可能被过度放大。从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到土耳其当前的抗议活动,网络社交媒体都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组织、传播和动员角色。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公共事件,并加强对网络的引导。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发行集团)

责任编辑: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