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围

2013-12-29邱贞玮

航空世界 2013年3期

美国空军

美国空军是美国世界霸权的重要维护力量,在各个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力量,是所有有志于向战略空军发展的军队的最强大、最完善的榜样。在冷战时期,美国空军承担着几方面的重要任务:

◇管理运用战略核导弹和核弹轰炸机,维护美苏核武器平衡;

◇对苏联和华约集团国家进行大规模空袭,降低其战争动员能力;

◇在中欧、南欧战场支援陆军作战:

◇在北欧战场摧毁苏联红旗北方舰队,支援海军航母群作战;

◇拦截华约集团对北美大陆和其他盟国的空袭等等。

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来,美军不断参与大规模战争,空中力量更是从未缺阵,除了维护战略核平衡、拦截战略轰炸机和支援海军作战任务急剧减少以外,作战任务与冷战时期相比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全球部署和巡逻监视任务则大大增加。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美国空军不仅装备了数千架战术作战飞机和数百架战略轰炸机,更装备了规模庞大的辅助机群,形成以空基平台对抗敌方地面平台的信息战格局,并依靠自身的技术取得优势,从而保障了战术飞机在战役进攻作战中的效能。

根据《美国空军》杂志统计报告,美国空军2012年现役战斗机和攻击机合计2026架,其中F-22战斗机179架,F-35A战斗机11架,F-15C/D战斗机250架,F-16系列战斗机合计1020架,F-15E战斗轰炸机221架,A-10攻击机345架:现役轰炸机合计162架,其中B-52轰炸机76架,B-1轰炸机66架,B-2轰炸机20架;特种作战飞机合计119架,用于侦察、指挥、电子战和空中预警的特种飞机合计473架,用于勤务和空中加油的飞机合计608架,运输机合计823架,直升机183架,教练机1190架,共计5584架。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空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装备有大量的空中加油机,其加油机数量占世界加油机总数的80%以上。美军装备如此多加油机的原因有以下三个:为执行远程转场任务的飞机加油,减少政治上对盟国开放空军基地的依赖,满足全球快速部署需要:支持战术飞机执行远程打击和持续巡逻任务,满足空军战役进攻作战和战术支援任务需要;延长预警机、电子侦察机等特种飞机任务时间,减少对特种飞机数量的需求等。这三点尤其是后两点是进攻型空军的特殊需要,从加油机的数量上,就可以判断一支空军力量是否真的在向战略空军转型。

美军近年来发展的装备中,与我国关系最大的就是X-47B舰载无人机项目和2018年轰炸机项目,这两者的目的都是增加远程打击能力,在我军侦察打击范围外发动攻击,从而实现单方面打击的绝对优势。

诺·格公司在其2018年轰炸机研究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反介入能力增强,美国可能无法使用第一岛链的基地,攻击机只能从关岛和澳大利亚出发,使用“2018年轰炸机”可以减少美国空地作战飞机机队一半的规模和60%的空中加油机队需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逐渐将美国遏制中国的岛链战略防线向后推移,这样美国不得不考虑中国综合作战能力的增强、飞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加这些新情况,从而对现有的兵力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通过加大对中国遏制力度,同时扩充隐身轰炸机队,保持对中国的军力优势,并以此迫使中国加大防空系统投入,诱使中国进行军备竞赛以阻滞中国的发展。

当然美军的这一做法也给我军航空兵装备建设指明了方向。如果我军同样装备一款远程战役轰炸机,也可以对美军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基地进行打击,其作战区域还可以涵盖俄罗斯、伊朗、印度和日本全境,这是战术飞机在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无法做到的:而且美军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军事基地更少,更容易被我军轰炸机摧毁。

目前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主要担负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空军作战指挥任务,该司令部下辖第5(驻日本)、第7(驻韩国)、第11(驻阿拉斯加)、第13(驻关岛)航空队和第15基地联队,能够与我军作战的主要是琉球嘉手纳基地、韩国群山基地和乌山基地、日本三泽基地和横田基地、关岛安德森基地,在出动战略轰炸机部队时,美军在阿拉斯加、夏威夷和本土的空军基地也能够使用。

美军在韩国群山基地部署第8战斗机联队的40架F-16C/D型战斗机,乌山基地部署第51战斗机联队的20架F-16C/D型战斗机、20架A-10攻击机和OA-10前线空中控制机以及C-12J运输机,另外还有若干架U-2S高空侦察机。驻韩美国空军部队主要承担对朝鲜的空中打击任务,由于韩国空军相对朝鲜空军具备绝对优势,因此美空军兵力较少。由于韩国空军基地距离中国大陆距离太近,战时很容易被短程导弹火力覆盖,而且韩国在政治上批准美军战时使用韩国基地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韩国的两个基地通常不被计入可用范围。

琉球嘉手纳基地部署有美空军第18混合联队大约54架F-15C/D战斗机、E-3B/C空中预警管制机、KC-135R空中加油机和HH-60G搜救直升机,美国本土的F-22A战斗机也时有部署。日本三泽基地部署有第35战斗机联队约48架F-16CJ/DJ反辐射攻击机,主要承担空防压制任务,是战役进攻作战的开路先锋。座间空军基地部署有第374空运联队的C-130E/H、C-9A、C-21A运输机和UH-1N直升机,主要承担战术运输、伤病员后送和要员运输任务。

美军部署在嘉手纳基地的航空兵部队对我国整个东海方向的空防、海防构成巨大压力,如果不能摧毁该基地使其无法继续运行,美军在关岛、阿拉斯加、夏威夷和本土的空军部队就可以源源不断增援过来,与我军持续交战。但反过来看,嘉手纳是美军唯一一个适合在东海区域交战的战术航空兵使用的基地,只要将其瘫痪,就可以极大降低美国空军在东海区域的作战效能,尤其是降低美军干涉台湾空域交战和阻止我军侦察机前出西太平洋的能力,极大改善我军在西太平洋区域的对抗态势。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第154混合联队的F-15A/B战斗机、C-130H运输机和KC-135R空中加油机,第15空运联队的C-135C/E/K运输机和KC-135E空中加油机,此外还部署有若干架轮换部署的B-2或B-52战略轰炸机。关岛位于第二岛链,距离亚洲大陆有3000千米距离,因此不适合部署航程较短的战术飞机,在这里的F-15更多的是为了向日本增援和防范有人进攻关岛。关岛日常驻军以运输机和加油机为主,说明该基地的主要使命就是向日本或菲律宾等一线地区提供支援,并为本土和夏威夷远程转场的航空兵提供空中加油服务。

当前随着美国国力的衰退和中国军队远程打击能力的增强,美军开始逐步从日本撤出,转而增强在关岛和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以脱离中国军队打击范围,在两军接触范围以外掌握主动。由于距离适中,既保持在亚洲大陆发射的短程导弹和战术飞机打击范围之外,遭到敌方打击的可能大为降低,又比夏威夷和本土基地更加靠近亚洲大陆,能够大幅提高轰炸机群的攻击效率。关岛基地的规模逐步扩大,并建设了B-2隐身轰炸机专用机库,未来将成为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战时基地,就像越战时期这里成为B-52轰炸机群的部署基地一样。

未来我军航母部署到西太平洋后,关岛基地还将成为美国海空军扩大对西太平洋区域战役侦察,对抗我国航母群的重要基地。从关岛起飞的预警机和侦察机配合日本基地出发的预警机群,可以有效监视西太平洋区域,迫使我军航母群进入北海道-南方列岛-关岛以东的中太平洋区域才能隐藏行踪,从而失去对本土的直接掩护能力。部署在关岛的E-3预警机和B-52H轰炸机的组合也将成为对我国航母群的最大威胁,在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这两种远程飞机的组合可以长时间在广袤的大洋区域进行大范围搜索,并从多个方向对我航母群发动进攻,使舰载机拦截顾此失彼。冷战时期,美军就是依靠部署在英国的这一组合来打击苏联红旗北方舰队,夺取北大西洋-巴伦支海海域的制海权。

在未来中美两国可能的战争中,预计美国空军将把主要兵力——包括战役轰炸机、预警指挥机、电子侦察机、空中加油机——部署于第二岛链的关岛基地,在我军打击范围边缘对我国本土进行远程打击,同时配合海军航母群对我军航母群进行打击。第一岛链的嘉手纳基地仍将是重要的前沿支撑点,但可能只用于部署战术战斗机部队,预警机和加油机将转移到座间基地等较远区域,以规避我军空中打击。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是美军全面退出第一岛链,拉开与我军的距离,依托三泽基地、南方列岛、关岛第二岛链维持对西太平洋的封锁,大幅放松对日本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由日本军队接过前沿接触的任务。

俄罗斯空军

苏联解体前,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为了承担保护领空和支援陆海军作战的任务,建立了规模庞大、机型繁多的航空兵部队,包括承担战略打击任务的图-160、图-95战略轰炸机,承担战役打击任务的图-26、图-22轰炸机,承担国土防空任务的米格-25、米格-31和苏-30战斗机,承担远程护航任务的苏-27战斗机,承担远程打击任务的苏-24战斗轰炸机,承担前。

线防空任务的米格-29战斗机,承担前线攻击任务的苏-17战斗轰炸机,承担近距离支援任务的苏-25强击机等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空军衰败不堪,常年承受着机群老旧、技术落后、经费不足的痛苦折磨,和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空军颇有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俄空军只能重点保障最重要部队的正常战备值班,其他部队勉强维持不解散,为未来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重建军队保留一定的基础。

从俄军1995年后的动作看,首先保障的是战略轰炸机部队,通过维持空基战略核打击能力,以最小的经费需求来实现最大化的战斗力,维持俄国大国地位,为国家政治谈判创造基础。俄军图-95战略轰炸机多次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沿北约国家海岸线进行巡逻飞行,就是俄军倾斜保障的结果。图-160轰炸机群的数量在解体后也略有增加,将从乌克兰买回的零散部件组装成若干架飞机,以补充衰败不堪的轰炸机群。

其次,俄空军将重点放在新机型的研制上,以保障空军在2005~2015年后(以1995年的计划为参考),这大约也是俄国政府当时估计的国家经济形势好转的时间段——能够得到用于更新换代的飞机,不至于未来被其他国家在装备上彻底抛开,从而失去用军事力量支持国家博弈的能力。这点和印度空军90年代的做法有些相似之处,在这段时间里印度空军支持了采购苏-30战斗机并引进生产线、LCA战斗攻击机的研制两大项目,而没有大量采购新的老旧机型。两国空军可能都是基于同样的判断,即中近期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因此提高战备能力的需求可以放缓。

在装备研制方面,俄空军在2000年后重点支持了苏-34、PAK-FA这两个型号的研制工作,并持续进行苏-27机群的改进。苏-34是用于替代苏-2fed6d1bb2261d0da6d383c6fb7de39a755cdd01c806c297c1fd7e5d50e0f47264的远程战役轰炸机,也是俄罗斯空军在未来10~15年内最主要的远程战役打击力量。PAK-FA是俄军未来主力战斗机,通过降低全向隐身要求和超声速巡航要求,更加侧重在国土防空作战体系下执行防空拦截任务,与美国F-22进攻型设计有巨大区别,这大大降低了飞机设计难度,使得实力大幅衰退的俄国航空界也能将其研制成功。

2008年后俄空军实施了大规模的编制体制改革,放弃原来的”空军集团军一军(师)-团”结构,以独立的空防司令部、远程航空兵司令部和军事运输航空兵司令部取代空军集团军,司令部下辖空军基地、空天防御旅和保障部队,空军基地由基本战术单位大队组成,空天防御旅由团组成,实现了向“司令部-空军基地-大队”三级结构的转变。一级空军基地相当于以前的航空师,二级空军基地相当于以前的航空团。2008年时俄空军总共有72个航空团、14个空军基地和12个独立航空大队和支队,2010年后缩减到28个空军基地和11个空天防御旅。

在行政上,俄空军大幅削减高级指挥部的数量,减少了高级军官的编制,有利于控制军官队伍膨胀,减少人事开支和贪污腐坏拖延的可能。从经费开支角度而言,俄空军在缩减编制的过程中减少了常用军用机场的数量,有利于节省机场维护经费,提高机场使用效率。在作战方面,以往俄空军小而分散的机场更适合弥补短航程飞机腿短的缺陷,及时拦截敌方入侵目标,大而集中的机场适合大航程飞机执行战役进攻作战任务,能够提高航空兵部队作战效率。从俄军的这一转变看,俄空军在逐渐向美国空军的观念靠拢,不再以世界大战为前提进行军备建设,而是着眼于应对局部战争。

日本航空自卫队

在1991年冷战结束前,日本自卫队的职责被美国限定为本土防御和反潜护航,作为美国对苏联包围网的一部分而存在。当时航空自卫队的任务就是拦截高速入侵的苏联轰炸机,并对苏军登陆舰队实施攻击,协助海上自卫队保卫本土。为达成此目的,日本引进生产线组装了200架F-15J战斗机进行空中拦截任务,自行研制F-1、F-2战斗机用于对海攻击任务,部署十余架E-2预警机用于日本海空域的低空预警。

但是这样的职责定位并不符合日本自身的需要。80年代的日本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其完全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国家特点和雁行理论下海外资本扩张行动迫切需要提高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以政治影响促进资本扩张:而为了提高政治影响力,需要具备在当地采取军事行动塑造有利秩序的能力。但这点被美国彻底掐死,禁止日本自卫队发展远洋兵力投送能力。自卫队职责和国家需求不符,因此日本无法增加军费开支提高自卫队实力。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限制逐步放宽,日本也因此建造了“大隅”级登陆舰、16DDH和22DDH直升机航空母舰,但自卫队专守防御的根本格局没有改变,日本缺乏投资意愿的现状也就不会改变。冷战结束至今20余年,航空自卫队在作战飞机发展上没有任何大动作,这是因为冷战结束后苏联威胁消失,中国直到现在才有对日本本土实施空中打击的能力,且还有日美共同防御条约可以依赖,因此日本人感觉不到有值得扩充作战机群的重大威胁,有限的经费不如投向海上自卫队的登陆舰和航母,以增强对外影响力。

冷战后航空自卫队最重要的航空装备项目就是C-2中型运输机,该项目于2001年启动,2010年首飞,目前仍在研制中。C-2运输机有助于自卫队增强战役机动和战略投送能力,并可改装为进攻型空军必不可少的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空中加油等特殊机型,因此获得防卫省的投资。同样获批发展的还有光学和雷达侦察卫星、长航时无人机、E-767远程预警管制机这些能够加强自卫队进攻能力的项目,而能够强化防空拦截能力的F-15J战斗机改进项目拖延多年,至今只完成了十余架改装,投资力度差别可见一斑。

随着中国空军远程进攻能力的发展,日本越来越有必要部署第五代战斗机来保护自己,最适合需求的就是F-22,但美国拒绝出售。F-35A是一款优秀的远程战术攻击机,但用于执行打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任务时仍然航程不足,需要空中加油机提供支援,而且F-35专注攻击任务的设计导致其高速拦截能力不足,无法对付未来预警时间更短的隐身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的威胁,因此并不适合日本的需要,只能用于替代到寿的F-4EJ攻击机。如果日本空白转型发展成战役进攻力量,通过对中国本土的主动打击来遏制中国空军的威胁,那显然是符合美国从东亚一线撤退后继续遏制中国这一意图的,有利于美国缩减在东亚的力量部署,但对缺乏战略

核武器护身的日本而言却是引火烧身之举,而且这样做也无法获得实际利益。

但是日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美日特殊关系决定了日本的大宗军火采购只能选择美国产品,美国只提供F-35,日本必须采购,否则就没有飞机可用。日本自行研制的“心神”技术验证机选择了两台XFS-1小型发动机,单台推力仅有5吨,仅能满足空重低于6吨的小型战斗机所需,这就决定了“心神”只能作为技术验证机存在,不可能发展成防空战斗机或攻击机。

航空自卫队计划将升级后的F-15J战斗机用到2028年,这就需要在2025年前获得用于替换的飞机。按照飞机研制规律计算,飞机试飞阶段需要约5年,详细设计和制造阶段3年,方案制定和初步设计阶段4~5年,总计需要13年左右,也就是说替换F-15J的飞机必须立刻开始研制才能来得及服役。因此“心神”即使是作为技术验证机,也无法为日本下一代飞机研制计划提供多少帮助,而作为五代机的技术验证机又过于落后,如果航空自卫队打算将“心神”按比例放大发展出一款战斗机,那还不如直接放大“心神”,看起来颇为古怪。这其中很可能涉及到美国和日本的政治博弈,航空自卫队无法直接研制想要的飞机,不得不采取这种曲线前进的方式。

日本自卫队面对的另一重大变化是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发展。中国航空母舰服役后,未来将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巡逻,并从西太平洋方向威胁日本本土和海运线,将日本直面中国空中力量威胁的区域从九州岛-琉球群岛的800千米正面宽度拉大到琉球群岛-北海道的2500千米,从而对日本本土防御造成极大压力,日本要么建造航空母舰战斗群,要么发展远程轰炸机,这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对当前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压力越来越大的日本政府而言难以承受,美国也难以强制日本在既有国防政策下投入资金扩充军备。

目前看,美国很可能完全撤出第一岛链,并大幅放松对日本军备发展的限制,从而刺激日本增加国防开支对抗中国的扩张。航空自卫队下一代战斗机最可能实现的方式仍然是采购并引进美国F-35A战斗机生产线,在2020~2025年间实现批量生产,逐步取代F-15J战斗机:海上自卫队很可能获准引进F-35B战斗机部署于22DDH及更新型的直升机航母上,形成具备完整进攻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只要美国不大幅衰落到无法控制全球海运的地步,依赖于对外贸易的日本就不可能彻底摆脱美国的控制,只能服从美国的战略安排。

台湾地区空军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的唯一假想敌是中国大陆,其军队建设需求取决于大陆的军事压力:台湾军事装备几乎全部来自于美国,其装备发展水平取决于美国允许台湾拥有的军事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台湾军队的装备发展水平取决于中美两国的相互博弈。

针对台湾和大陆隔海相望的地理情况,台湾空军一直以拦截大陆轰炸机群、攻击大陆登陆舰队为主要作战内容,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空军建设,早在1980年就建成天网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对空中目标的拦截能力大为增强。1977年从美国采购500枚AGM-65B“小牛”空地导弹,该弹为电视制导导弹,可打击登陆舰艇、坦克装甲车等多种目标,对解放军当时装备的大量小型登陆艇有极强的杀伤能力。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大陆打开了与西方进行军事贸易的通道,采购了一批欧美先进军事技术与装备,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飞机惯性导航设备、中距拦截空空导弹、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等航空装备用于改进现有机型,使空军部队战斗力得到一定提高。尤其重要是,中国东风-4、东风-5型战略核导弹相继亮相服役,大大提高了国家安全稳定性,也让自中美建交后就惶恐不安的台湾更加担心自身的独立地位。为了安抚台湾,美国在80年代支援台湾研制出IDF战斗机和“天弓”防空导弹,以提高台湾自主防空作战能力。

冷战末期中国失去对抗苏联的利用价值,再度遭到美国的军事封锁,1990年大陆从苏联购买24架苏-27战斗机,拉开了中苏二度军事合作的大幕。为了保持台湾地区的空中优势,维持西太平洋地区格局,美国于1992年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同时台湾向法国采购60架幻影2000战斗机,这些飞机和130架IDF战斗机一起于2000年前后服役,使台湾空军的战斗力在当时达到历史顶峰。从李登辉1996年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1999年才宣布两国论的后续行动看,他在1992年批准340架三代机采购项目时,恐十白还没有明确的决心要以此实现以武拒统,意图维持自保的可能仍然较大。

台湾三代机群于2004年前服役后,大陆苏-27、苏-30、歼-10、歼-11机群也相继服役,台湾地区空中优势随即逆转:而且随着大陆空军和二炮部队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与战役进攻能力的发展,台湾空军被瘫痪在机场的可能越来越大,以此为凭借推行台湾独立政策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小。

三代机群成军以来,台湾没有新的战斗机采购计划施行,只是通过购买侦察制导吊舱、AIM-120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实施飞机中期延寿改进计划等来提高现有机群的作战能力。从现有机群寿命判断,台湾空军需要在2020年前拿到新一代战斗机以替换最早服役的IDF和幻影2000战斗机,否则就要影响飞机出动和训练情况,按照台湾军购案的一般流程看,其项目启动在最近几年就会开始,否则就无法及时拿到飞机。

1985~1992年间,台湾空军花大力气在台湾岛东侧建立佳山地下洞库基地,试图在战争初期将航空兵部队主力转移到此,依靠中央山脉的阻隔削弱大陆航空兵和弹道导弹的打击力度,保存兵力用于中后期反击。但随着新世纪以来大陆巡航导弹和末端机动变轨弹道导弹的发展,佳山基地所依仗的山脉阻隔和加固洞口都不再能够发挥预想的作用,台湾空军必须不断的进行抢修作业才能在战时维持基地使用,可如果靠抢修维持运转,耗费巨资建立的佳山和其他空军基地还有什么区别呢?其数量较少的地下洞库出口反而成了致命弱点,更容易遭到火力集中打击,导致全部飞机都被封锁于洞库内无法使用。

为了解决航空兵部队易被封锁的难题,台湾空军先后从美国引进了五套价值4300多万美元的新型机场跑道抢修设备,并于2002年4月进行汉光18演习期间对其进行首次调试和试用,在2004年举行的汉光20演习中对该设备进行强化性适应训练,并多次进行以战备高速公路作为野战机场的演习。在飞机采购上,21世纪以来台湾空军也曾试图购买英国退役“鹞”式飞机,也曾尝试订购F-35B战斗机,但均被美国否决。

目前美国正推行重返西太平洋的战略方针,一般认为这一政策完全针对中国,因此台湾未来的政治地位可能再次上升,重新获得美国提供的新式武器。以台湾空军而言,处于大陆远程精确打击火力威胁下的机场无法确保正常使用,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F-35B飞机能保持较高的出动率,也能承担相应的对空拦截、近海目标攻击任务,是最适合台湾空军的战斗机,预计台湾军方将积极采购。

韩国空军

在美国的东亚地区战略规划中,韩国只是可以放弃的前沿阵地和缓冲区,远远比不上日本的地位重要,美国不对其进行重大投资,因此韩国经济、军工发展严重滞后于日本,在冷战结束前尚无法独立应对朝鲜的军事威胁。韩国军队多年来的唯一假想敌就是朝鲜,其军备建设都针对朝鲜进行。在朝韩两国对抗中,朝鲜通过在三八线区域部署强大的陆军部队保持对韩国的军事压力,韩国一方面在三八线正面部署重兵硬抗朝鲜陆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两栖登陆作战能力威胁朝鲜国土两翼,迫使其调回部队防守漫长的海岸线,以减轻正面压力。

韩国空军除了要争夺战区制空权外,其任务还包括打击朝鲜增援三八线部队的行军纵队和后勤保障车队,并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以减轻地面部队承受的朝鲜陆军进攻压力。在这一前提下,韩国空军需要维持远远超过朝鲜空军战斗力的航空兵部队,才能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1990年韩国获得洛马公司授权生产180架KF-16战斗机,这是韩国空军战斗力跃升的标志性事件,从此彻底拉开了与朝鲜空军的差距。截止上世纪末,韩国空军装备有约80架F-16、130架F-4和200架F-5战斗机,实力远远超过规模相当但机型极其老旧的朝鲜空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朝鲜在经互会和苏联解体后失去了绝大部分外国援助和国际市场,国民经济濒于崩溃,部队多年来得不到发展,实际战斗力逐步下降:而韩国经济不断发展,有能力支付更多军费开支,两国军队的差距越拉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为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最高效率的维护自身国家安全,重点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项目,并初步显现出实现两者结合构成战略核威慑能力的迹象。为了抑制朝鲜导弹核武器的威慑,为政治博弈提供支持,韩国军队必须尽力消灭朝鲜核导弹部队。同时,韩国军队也将朝鲜领导人列为重要的打击目标,以希望实现“斩首”的目的。

由于朝鲜国土山脉绵延,并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工事,构成复杂完善的地下部署和机动网络,因此韩国军队必须拥有很高的对时间敏感型目标的搜索、识别、跟踪、打击能力才能实现消灭朝鲜核导弹和威胁其领导人的目标。

为达成此目标,韩国首先需要加强侦察监视能力。要想达成实时监视朝鲜导弹发射车和领导人动向的目标,需要的投资十分巨大,韩国主要依靠美军提供相关情报,同时自己也发展一定的战役侦察监视能力。2004年韩国使用俄罗斯火箭发射“阿里郎2”号侦察卫星,2009年韩国宣布将从德国购买侦察卫星,2012年5月使用日本火箭成功发射“阿里郎”3号侦察卫星,提高对朝鲜全境的监视能力:2001年韩国为RF-4C侦察机群采购美国远程空中图像侦察系统,2003年采购先进航空照相机,大幅提高侦察机航空拍照范围:2011年向美国采购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提高对特定地区的持续监视能力,以满足打击时间敏感型目标的要求。

2005年韩国启动E-X项目,并最终向美国波音公司订购4架E-767预警机,2011年交付使用,实现了对朝鲜山地低空目标的大范围搜索能力,能够为深入朝鲜本土作战的攻击机群提供航空管制和引导,大幅提高了争夺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空中优势和对朝鲜纵深目标的攻击能力。

1997年韩国启动第一阶段F-X战机采购项目,至今已经分两阶段采购60架F-15K战斗轰炸机。F-15K相对KF-16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更大的载荷航程,可以携带重型钻地弹攻击朝鲜北部地下加固目标,以打击朝鲜和导弹发射车和领导人。2012年11月,韩国国会批准空中加油机采购案启动资金。空中加油机可以为F-15K战斗轰炸机实施加油作业,使其可以在目标区长时间巡逻,待目标出现后立刻实施打击,从而降低对侦察监视系统的要求。2010年韩国开始研制玄武-3远程巡航导弹,用于打击朝鲜纵深目标。

韩国空军完成以上建设后,将具备对朝鲜全境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对朝鲜核导弹部队和领导人构成一定威胁,从而抑制朝鲜实施军事威胁和政治博弈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空军针对朝鲜发展的远程战役打击能力不仅能够对付朝鲜,也可以十分方便的用于对我国实施打击,在美国重返西太平洋的大背景下,如果韩国完全倒向美国,是有能力给我国制造大麻烦的。

目前看韩国空军发展的重点仍然是目标监视和远程打击能力,分别以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和空中加油机为代表,两者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出结果。正在进行的F-X战机第三阶段采购项目的选择不会超出F-15K和F-35这两者,欧洲双风毫无机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服役的KF-16战斗机将逐步于2020年前后退出现役,韩国很可能采购F-35战斗机进行替换,届时机群规模将进一步缩小,但远程打击能力会有大幅提高。

印度空军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虽然也与中国接壤,但中印两国之间隔着难以部署调动部队的青藏高原,只在东西段部分边境有所冲突,因此印度一直以来只将巴基斯坦作为主要假想敌。巴基斯坦国土狭长,东南一西北向纵深在500千米左右,相对现代空军而言范围较小,无需特意发展远程作战能力即可进行有效打击;且巴基斯坦国力较弱,军队规模远小于印度,所以相比以往近似于国土防空军的中国空军,印度空军更多强调进攻作战和空地打击能力。

到2001年,印度空军共计编有20个战斗机中队约386架飞机,包括69架米格-21FL/U、169架米格-21bis/U、26架米格-23MF/UM、64架米格-2g、46架幻影2000、8架苏-30;17个攻击战斗机中队368架飞机,包括53架米格-23BN/UM、88架“美洲虎”、148架米格-17、79架米格-21MF/PFMA。当时印度空军最主要的问题是机群老化严重,担任主力的还是老旧的米格-17、米格-21、米格-23等飞机,真正具有较强战斗力仅有120余架米格-29、幻影2000和苏-30战斗机,而且即使这些飞机也大多是在80年代中后期交付的,在当时已经服役十几年,到了需要大修、更换的时候。

从当时印度空军周边国家空军装备计划看,巴基斯坦的FC-1战斗机已进入制造阶段,将于5~8年内服役,并最终采购150架:中国空军采购了178架苏-27和苏-30飞机,还在推进自产200架苏-27的计划,并且国产歼10飞机也已处于试飞阶段,外界猜测可能达到400架的总产量。这两个国家的飞机更新计划都将于2005年左右大规模展开,并在2015年前完成更替,因此印度空军也必须在这一时间点前更新自己的机群,才能维持既有优势。但是和当时的中国空军相比,印度空军所承受的压力远远低于直面美日台空军的中国军队,所以在飞机性能提升和新飞机更替上的紧迫感稍低。

印度空军在作战飞机更替上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首先从俄罗斯继续采购几十架苏-30系列飞机,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新飞机换装的培训部队和战术研究部队,为大批换装做好准备;其次不断推动国产化苏-30MKI项目发展,逐步提高订单数量,使苏-30飞机成为新一代的主力战机:第三坚持发展国产LCA“光辉”轻型战斗攻击机,即用于苏-30飞机在对地攻击任务上的补充,同时又推动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目前印度空军装备有约40余架幻影2000、60架米格-29、170架苏-30和20架LCA战斗机,并计划在2018年前再装备100架苏-30和120架LCA战斗机,同时退役所有米格-21飞机,形成以270架苏-30、126架“阵风”和140架LCA“光辉”战斗攻击机为主,100架幻影2000和米格-29飞机为辅的作战机群。在此之后,印度空军计划采购200架俄印联合研制的FGFA第四代战斗机,用于替换幻影2000、米格-29等飞机,并作为空军作战的绝对主力。

比较中印两国空军十年来的作战飞机发展,可以发现选择的策略十分接近,都包括了直接采购外国飞机以快速建立战斗力、国产化外国机型确保实力稳定增长和推动国产飞机发展谋求长期进步三大块内容,而且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新老飞机的替换上,两军都没有采用分代全部更换的方式,而是混合部署二、三、四代战斗机,以充分利用老飞机的残余寿命保持空军规模,节约经费用于其他方面。

从飞机采购渠道看,印度空军吸取了本国自主研制LCA战斗机久拖不决的教训,以授权生产和按国外方案改进现有机群为主要途径来建立本国空军的骨干力量,较多依赖外国技术,没有对引进机型进行设计改型,这些做法符合印度的工业实力,避免了过高的技术风险。这些做法和中国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同时支持引进苏-27生产线和自制歼10飞机的选择十分相似,比2001年后中国大批研制新飞机和引进飞机改型的做法更加保守,这符合两国工业和技术实力差距。

印度空军在2018年前完成除“阵风”外的500架三代机机群部署后,其空军将有能力在保持对巴基斯坦空军的两倍规模优势的同时,调动近200架三代机与中国部署在西部和西南地区的空军部队对峙,遏制中国空军进攻意图,为决策层下达彻底解决巴基斯坦的决心提供军事支持;在2025年前部署100架左右的FGFA战斗机后,更将形成对巴基斯坦的绝对优势。从这一兵力规模看,印度空军仍坚持彻底压制、摧毁巴基斯坦的国防政策没有改变。在2018年前,印度将完成当前空军装备生产计划,那将是印度空军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空军相对优势最大的时期,印巴两国爆发新战争和冲突的可能较大。

从印度空军战斗支援等机型的发展上看,其假想敌仍然只是国土纵深极小的巴基斯坦,没有为对抗中国空军或美国海军进行认真的准备,这点在多个方面均有体现。

在战略战役轰炸机的发展上,印度空军至今未装备任何远程轰炸机,虽然俄罗斯多次声称将向印度提供图-26轰炸机,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印度周边地理环境看,巴基斯坦国土纵深不过500千米左右,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足以覆盖大部分国土,无需动用战略战役轰炸机进行打击。而中国除云南外,人口稠密地区均远离印度国土,战术飞机难以打击,只有战略轰炸机才能执行有效地打击任务。印度至今没有发展远程轰炸机,可以证明他的空军建设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中美等国的威慑打击上,而是仍以巴基斯坦为主要目标。

在运输机发展上,印度空军现有的105架30吨级安-32双发中型运输机,这些飞机正在由乌克兰进行升级,最大载重将提高到7.5吨:从美国订购的10架C-17A运输机已于2012年底开始交付,另外6架尚未确认订单,预计这批飞机将用于替代老旧的17架伊尔-76运输机;订购的6架C-130J运输机已经交付,计划再订购6架以组成完整的运输中队。

由于缺乏足够的大型运输机,无法快速空运航空兵部队转场时需携带的地勤保障设备,因此印度空军并不具备在本国境内快速部署的能力,其部署速度受到铁路和公路运输能力的制约,因此在战争中,东西线的印度空军部队无法快速支援,存在反应速度慢的缺陷。在对抗中国空军时,中国部分航空兵部队在云南和新疆南部之间的快速调动就足以打乱印度航空兵部队的部署方案,使其相当规模的空军地勤保障部队疲于奔命:如果置之不理,则印度空军就会处于局部兵力劣势的危险境地,存在被各个击破的风险。印度至今尚无自行生产大中型运输机的计划,这会限制印度空军的远程进攻能力和陆军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制约印度自行发展空中加油机、电子侦察机、电子干扰机的能力。

目前印度空军装备有6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全部部署于印度中部的那格普尔机场,并计划再采购6架。由于加油机群规模太小,难以满足印度空军作战飞机飞行员训练需求,因此可能无法展开大规模的空中加油训练,加油机仍以支援预警机群和少数精锐部队为主。从这点判断,印度空军并没有实施远程进攻战役的计划,从侧面证明其假想敌仍然只是巴基斯坦。

未来印度空军遭遇的最大挑战将是隐身技术的扩散。印度已经装备了原子弹和远程弹道导弹,未来可能将两者结合形成一定的战略威慑能力,这将大大提高印度的国家地位和国土安全程度,但核导弹部队也会遭到潜在敌国的重点打击。随着侦察卫星星座、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和隐身轰炸机的逐步成熟,未来强国空军将具备对印度内陆特定地区持续监视和隐蔽打击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印度核导弹部队的生存与威慑能力。要保卫核导弹部队,印度空军需要具备很强的反隐身飞机的能力,这既需要较大的经费支持,又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印度外汇储备依赖于资本市场和侨汇,支持现有军备发展已属不易,未来恐怕难以支持空军同时发展战役进攻作战和战略防空作战两方面能力,如何权衡资金投入会是印度空军需要头疼几十年的难题。

巴基斯坦空军

作为印度的主要敌手,巴基斯坦的综合实力远低于印度,两国之间曾经爆发三次战争,巴国家安全时刻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面对拥有两倍数量优势的印度空军,巴基斯坦空军只能向着国土防空军的方向发展,以拦截印度空军打击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部分战术支援任务,以协助陆军维持战线完整,防止印度陆军实现可能危及国家生存的战役突破。

截至2000年,巴基斯坦空军拥有16个作战飞机中队,装备32架F-16A/B、160架歼-7P、90架幻影3/5、50架歼-6战斗机、52架强-5C攻击机,12架幻影-3RP侦察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巴空军和印度空军一样,本世纪初最大的问题也是机群极度老化,歼-6和幻影3/5战斗机生产于60-70年代,已经超出预期使用寿命,只能用于维持编制;F-16虽然性能先进,但是交付于80年代中期,也到了需要延寿替换的时候:歼-7和强-5机群虽然机龄较短,还能够对付印度空军大量装备的米格-21、米格-23机群,但性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印度空军此时已经从俄罗斯采购了数十架苏-30战斗机,并达成引进生产140架苏-30MKI战斗机的协议,将从2004年开始以每年14架的速度大批装备空军。这一计划在2014年完成后,印度空军将拥有250~300架第三代战斗机,形成对巴基斯坦空军的绝对优势。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巴方继续采购歼-7飞机,同时持续推动JF-17飞机发展。

作为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任务的战术空军,巴基斯坦空军航空兵部队可以得到地面雷达站的指挥引导,直接进入合适的拦截位置,因此对战机的航电系统和自主搜索要求可以放宽:同时由于巴基斯坦国土面积较小,执行的又是国土防空任务,因此飞机无需很大航程:国土防空战斗机只要接近敌机,就可以迫使其抛弃炸弹放弃攻击任务转入自卫空战,从而实现拦截意图,因此即使战机性能较低也可以满足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巴基斯坦直到本世纪仍然持续采购歼-7飞机的原因。

但是歼-7缺乏使用中距拦截空空导弹的能力,这极大限制了其攻击范围,而且空重和机内容积限制使其难以搭载更多的航电设备实施电子对抗,面对苏-30MKI这类飞机时,既难以锁定对方发射导弹实施进攻,又难以摆脱对方雷达锁定完成防御,因此必须采购新飞机来承担防空重任。巴基斯坦空军唯一有机会拿到的新飞机的机会就是JF-17(FC-1)战斗机,该机具备第三代战斗机的全部能力和典型技术特征,虽然在一些重要技术指标上低于苏-30MKI,但在国土防空条件下,仍具备拦截印度空军攻击机群的能力。

完成2000年时制定的空军发展规划后,巴基斯坦空军将拥有50架F-16战斗机、250架JF-17战斗机,总作战机群数量300架,达到印度空军作战飞机数量的一半,而且质量上处于同一档次。巴空军仍旧能够维持一个完整的国土防空网,保持过去几十年里与印度空军的基本态势不变。

在其他机型的发展上,巴基斯坦空军也完全瞄准印度空军进行针对性建设,其中最典型的是预警机的引进。作为进攻型空军,印度采购预警机的目的是掌握敌方空域低空空情态势,为己方攻击机群提供空情保障和导引管制,以提高整体进攻作战能力。这要求预警机既具备对空探测能力,同时还拥有大量航空管制人员工作位置,因此必须采用大型飞机进行改装,印度采购的A-501预警机完全满足这些要求。

巴基斯坦采购预警机的根本原因是本国国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多山地形,山脉对地面雷达站形成严重遮挡,导致巴方无法掌握本国控制山区的低空空情,也就无法引导战斗机有效拦截印度空军攻击机群,在印度空军装备预警机后,这一问题将变的更加突出:而且巴基斯坦国土狭窄,印度空军超低空接近的飞机被地面雷达发现时就接近到攻击位置,预警时间不足以满足战斗机拦截要求,所以在两国边境中段平原地区也需要部署预警机提供低空预警。但是巴方毕竟是国土防空作战,不需要预警机为大量攻击机群提供引导管制,所以不需要飞机搭载大量航空管制人员,采用小型飞机作为预警机平台能够节省经费,更适合巴方的支付能力和实际需求,这就是购买自瑞典的“爱丽眼”预警机的用途,5架飞机恰好可以维持24小时持续巡逻要求。运-8预警机比“爱丽眼”更大,具备较强的引导管制能力和全向探测能力,可以与JF-17战斗机更好的共享空情态势,适合在远离地面引导站的克什米尔山区指挥作战。

未来印度空军装备FGFA战斗机后,由于其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巴方将难以在中远距离掌握其行踪,预警机、机场、指挥中心等重要节点目标很容易遭到FGFA的突袭,为后续攻击机群打开空袭通道,巴方难以对此进行有效防御,全面更新空情预警系统的经费又超出巴基斯坦的支付能力,因此在2020年后巴空军将面临严重的空中威胁。在此情况下,预计巴基斯坦一方面会有重点的升级本国空情预警雷达,另一方面也会尝试采购隐身攻击机,通过对节点目标的打击来降低印度空军的攻击能力,以尽量维持本国防空网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