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根植课堂的智者
2013-12-29何锋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意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对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但改名叫“行知”,并且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综观当今的教育,我们不缺理论,教育方面的各类论述、专著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甚至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但是一线教师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隔靴搔痒”“牛刀宰鸡”,放在实践中不实用,和自己的一线教育有很大的距离感。又有许多一线教师,只习惯于“埋头赶路”,不晓得“抬头看天”,便逐渐沦为“匠人”“庸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对教师终生学习、终生成长的要求。
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我们迫切需要一批根植于教育一线的“知行合一”的专家,需要一批能把“论道”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教育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葛文山们”应运而生。
一线的研究者,最有发言权
来自实践的理论,才是最立得住脚的理论。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再高深的理论也是空中楼阁。真正把教育转化为现实的行动的,都是一线的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生活里,他们用点点滴滴的努力传道授业解惑,塑造着学生的精神境界。
葛文山老师从“达标课”到“评优课”再到“展示课”,他把课堂作为自己生命的隐喻,可见他是一个把教育作为信仰的人。《浅谈课文教学中的任务设置》《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等文章的发表,“语篇信息转换”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三维语法”教学模式的实践,英语作文“目标分析法”的尝试,“大英语教学”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一个一线教育者在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的产物。这些研究的切入点小,研究角度新,内容具体而充实,特别容易让一线教师受到启发,产生共鸣,而且对他们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具有实践指导的意义。所以,葛文山受到那么多一线教师的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不倦的行走者,最有说服力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的水平要让他的作品说话,而这个“作品”,一般不是指他发了多少文章,他上了多少节公开课,虽然那些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见证,这个“作品”是指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的成功才是教师教学成功的最有力见证。
葛文山的教学成果斐然。他任教的历届班级的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许多学生因为他的课堂爱上了英语,把英语作为自己终生的爱好或职业。这是因为他把研究学生和课堂作为科研的主体,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考试和试题等教学过程都是他的研究对象。正是这样细致深入的研究,让葛文山从一个行走者成长为一个思想者,非常精准地把握了教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他既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也是“知行合一”的受益者,并进一步成为“知行合一”的推进者。
一个非英语专业的年轻人,能够一步一步在别人质疑的目光中逐步走向万众瞩目的巅峰,葛文山的道路可以作为很多青年教师励志的楷模。“英雄不问出处”,上天奖励奋斗者。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是“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让他走向了成功,他是一个最好的现身说法者。
未来的开拓者,最具期待值
“许多人都以为葛文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学究,没想到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这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一句话。生命最宝贵的状态是年轻,因为年轻,人还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研究,去创造,他的学术生命还有无限可能。
从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到文章被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从零零散散的小话题研究,到独立主持课题研究;从一个紧紧抓牢分数不放的普通教师,到高屋建瓴的研究者,葛文山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深邃。他参与编写了《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外语之友》,主编了《初中英语课标教材阅读精华文库》(第四卷),并将出版专著《做最好的英语老师》。这样的发展经历表明,他不仅用自己的教育思考与实践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着自己的生命样态,他还将通过自己的辐射力,影响、改变更多的外语教师的生存心态,让“葛文山们”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改造着、建设着、创新着整个英语教育事业,让教育改革更深入,更有实效,更有灿烂前景。
当然,对于“葛文山们”,我们也不是没有期待的。他们身在一线,教学效益要用考试来衡量,那么,他们的研究是否会因考试的束缚而变矮呢?他们的研究因为侧重于实践指导,会很有“术”的指导意义,那么在“道”上会不会有所欠缺?……
葛文山老师想做“最好的英语老师”,我也用三个“最”字对他做了点评。教师的生命价值永远体现在课堂上,但是也不能止步于课堂。“功夫在诗外”,心中没有课堂就失去了师者的阵地,心中只有课堂就失去了课堂的源头活水。只有思考着,实践着,这样的教师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年轻的葛文山,给自己做了很好的定位,我们非常愿意看到这样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也非常希望他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有所创收。
希望有更多的和他一样的“知行合一”的学者型教师涌现,来繁荣我们的教育事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