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书”如何“育人”?

2013-12-29严华银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2期

我以为,教育最为通俗的理解就应该是“教书育人”。分而解之,教书,其“书”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学科、教材,所谓“教书”就是要教会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学科素养”等。“育人”呢,其“人”,应该是指素质全面、有综合素养的“人”,这里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育人”则应该重在人的精神、心灵、个性、品质方面的培育和培养、提升和发展。

在学校对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整体的行为,“教书”就是为了“育人”,“育人”必须通过“教书”来实现。但是“育人”与“教书”又不完全是一回事,由此就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育人”究竟有哪些路径?第二,“教书”如何实现“育人”的目标?

言“教书”而不说“教人”,显然表明“育”是一个有别于“教”的更高层次的培养人的行为策略。那什么是“育”呢?大概就应该是“不教而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至情言语即无声”。

教育重在身教,重在身体力行,重在给孩子影响和示范,不需要开会,也没有训话,可能这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由此,我以为,就学校而言,培育学生优秀的品性、道德、人文素养,主要是经由如下路径:

一是学生自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而有的“感悟”;二是包括“人”(教师、学生和学校生活中接触的所有人)在内的学习、活动的环境氛围,实际是“文化”的“熏染”;三是学校中各项规章、规则、纪律和国家法律制度、民情风俗以及有形和无形的“道德律令”或硬或软的“约束”;四是通过各学科教学而有的知识积累之后的“内化”。

有形而无声,观之而心动,思之而取舍。不用高言,不需点破,拒绝谎话,拒绝指令。听一个贪得无厌的政客夸谈,甚至要求受众“无私奉献”,一定是很滑稽的。这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难见显效的原因,因为总是在大会小会中唱高调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一定都能言行如一,高风亮节,堪称师表。也正因为如此,南京师大副教授侯晶晶在全国很多高校学生中的一项调研表明: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最为重要的人,排在前两位的是父母和同学,居然不是老师。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和反思:我们的“育人”的效果究竟怎样?学生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究竟相信多少?这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和方式是否健康可持续?

由此我们来看各学科课堂教学“育人”目标的落实。课改之后,不知始作俑者是谁,各学科课堂教学都把“三维目标”作为课堂设计和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苦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而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无所适从。殊不知,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通过一节课的教学一下子突然改变其心理、思想和精神,并且还得被外人观察到并加以评价,近乎神话,显然有违基本的心理学常识。而且从大量课堂的实际操作来看,不少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生硬联系,豪言壮语,说教灌输,教学演变为搞笑闹剧,令学生啼笑皆非。

认识到这些,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无能和学校“育人”上的无所作为,它反而提醒我们:空喊口号,苍白空洞的高调,言不由衷的“抒情”,连自己都不信或者根本做不到的“政客言说”必须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和课堂中被清理;教师自身修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修炼、言和行的一致、追求纯正的学科教育有多么重要!认识到此,就可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务求实际,瞄准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和培养,而不是刻意地在虚拟和假设的空间里忽悠和折腾。

一言以蔽之,在各学科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应该教的内容,用符合学科特点的方式教;那么,在这样的教学中,“育”又在哪里呢?就在该学科教师对于学科课程、对于教学、对于课堂、对于学生的挚爱中,就在该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机渗透中,就在学科知识能力习得、融汇、内化之后的升华中。

这就应了道家的哲学观:无为而治!也许这才是最为实在最有实效的“育人”之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