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瞬间逗留

2013-12-29温亚军

山花 2013年21期

在承德外八庙中,名气最大、游人最多的,当属俗称“大佛寺”的普宁寺。在来承德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大佛寺的巨幅广告牌。其次,就是号称“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了。须弥福寿之庙置身二者之间,规模不小,声名却远没有那般显赫。尤其是在以避暑山庄盛名的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就更少被游人念及了。可是,须弥福寿之庙在承德却是最重要的一座寺庙,因为它是乾隆皇帝给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建造的行宫,其意义非同一般。承德的大型文化实景演出《康熙大典》里康熙有一句台词:“敬一人而使千万人悦,修一座庙胜养十万雄兵。”文治武功盖世的高宗乾隆皇帝深谙此道真谛,并且将祖父的意愿发挥到极致,把历代解决不了的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问题以一座庙宇得以解决。由此可见,修筑这座须弥福寿之庙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庙宇本身。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当时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曾历经忧患的西藏,在清政府平息了策旺阿喇布坦的叛乱后,又对其实行了废除藏王,设噶厦,规定四个噶伦的职权等政治改革,相应地限制了一些大农奴主的势力,使得班禅、达赖执掌了实权。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西藏保持了和平稳定的安定局面,清政府与西藏的关系也密切起来。在乾隆三十九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狡诈的手段进入日喀则,要求和西藏订立经营矿砂合约,六世班禅站在维护民族统一的立场上,态度鲜明地表示:“西藏是属中国大皇帝管辖,须听命中国皇帝。”以未经清政府皇帝批准而予以拒绝。可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野心不死,多次派侵略分子进藏采取阴谋手段,制造班禅和达赖之间的矛盾,离间西藏地方和清政府的关系,以达到侵略分裂西藏的目的。西藏政教首领认识到要抵抗侵略就要紧紧依靠清政府,因此,六世班禅在得到乾隆举行七旬庆典的消息后,通过章嘉国师,主动要求入觐朝贺。

乾隆对班禅六世的不招而至欣然应允。六世班禅在西藏问题上是有功之臣,乾隆对此极为重视,决定在承德隆重接待六世班禅的到来,而且动用和珅这个股肱之臣操办接待事宜,还命和珅长住承德长达一年之久,专门督建这座须弥福寿之庙,也就是六世班禅的行宫,他自己还先后三次亲赴承德巡视,足见乾隆对须弥福寿之庙的重视程度。

陪同我们游览的小彭是承德最优秀的导游之一,曾获得过“河北最佳导游”称号,他子承父业,对导游事业非常热爱,从他的言谈举止不难看出,他对宗教旅游极其虔诚。选择游览须弥福寿之庙,是小彭极力向我们推荐的。小彭说,到了承德,须弥福寿庙是一定要朝拜的。他说的是朝拜,而不是游览,足以打动我们。在承德,我们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还有别的安排,那怕只是一个瞬间,我也想要看看,乾隆建造的“班禅行宫”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我对乾隆把六世班禅行宫建在承德而不在京城深感疑惑。小彭说,当时京城常有天花疫情,为了确保六世班禅不被传染,乾隆才把接待地点定在了承德。承德是皇家的避暑胜地,又是清政府的第二大办公地点,仅次于北京。

据史料记载,在承德狮子沟北山坡上仿班禅居所——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须弥福寿之庙,仅用一年时间即建成,并配造了仪仗七十二对。乾隆先后发出六道谕旨,催促驻藏大臣留保柱专程前往扎什伦布与六世班禅商议入觐事宜,并征询章嘉国师意见,确定迎接等事宜。为了能与班禅直接对话,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已近七十岁高龄的乾隆还特意学习了一般常用藏语,研习了藏史,考虑到六世班禅一路长途跋涉,车马劳累,令沿途官衙为他备轿迎接送行事宜。

走进气势不同于一般的庙宇山门,小彭介绍道,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形制,特点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均依中原地区修建佛寺按中轴线向纵深布置对称建筑的形制,前后营建了数重院落,保持着汉族传统宫殿的格局。如从山门至碑亭、琉璃牌坊、妙高庄严殿、万法宗源、琉璃塔都位于中轴线上。中轴线东西侧建筑如东西山门、琉璃牌坊及坊前白象、大红台四个角殿,御座楼与吉祥法喜、东西护法台都呈对称形式。这确实是中国汉人的平衡建筑传统。二是根据地形起伏,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打破了传统布局的呆板。如主体建筑大红台就是相互对应。吉祥法喜与御座楼一东一西,都是一前一后,吉祥法喜虽与生欢喜心东西对称,但吉祥法喜与大红台相连,而生欢喜心却与大红台相隔。又如寺庙中部的万法宗源殿与吉祥法喜殿缺乏联系,可又在万法宗源殿东侧建有白台,使得斜角呼应,富于变化和灵活造型。三是从建筑形式上看,大红台、吉祥法喜等都是藏式建筑,大红台北角的吉祥法喜和大红台后面的万法宗源,群楼围着主殿,具有藏族寺庙“扎仓”的布局特征。可作为藏式建筑的大红台宙头嵌的琉璃垂花门却又是汉式装饰。

总体上看,寺庙的建筑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主体突出,金瓦生辉,十分壮丽,充分显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建筑艺术,形式上的确很独特。

我们缓步进入中轴线上南北向的五孔石桥。桥架在狮子沟上,长约120尺,宽约20尺。山门辟三个拱口,上建门楼,悬挂着乾隆御书“须弥福寿”匾额,门前列石狮子一对。可别小看了这对石狮子,它们在全国绝无仅有,高出其他石狮子一个头。山门正北为碑亭,亭四面墙壁开有拱门,内有乾隆四十五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文用四体文字镌刻,高八米。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令人惊奇的是,这四个角内常年汪着一滩积水,从来没干透过。小彭说,这是个没人解释得了的奇迹。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碑亭以北,地势逐渐高起,有不规则的石级三处,可登达精美至极的琉璃牌楼,牌前两侧有一对石象,高2.45米,雕刻精美。在封建社会,皇宫里的大象是和平景象的象征,寓意“万象更新”。而佛像后背光或菩萨坐骑的大象,则寓意佛法无边,神圣不可侵犯。此处的石象象征着大乘教有最大法力,能普渡众生。顶端是乾隆亲笔书写的“总持佛境”四字,喻意六世班禅总领佛界,乾隆的这个评价相当的高。

乾隆还在《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给予了六世班禅极高的赞誉:“黄教之兴,以宗喀巴为鼻祖。有二大弟子:一曰根敦珠巴,八转世而为今达赖喇嘛;一曰凯珠布格塔克巴勒藏,六转世而为今班禅额尔德尼喇嘛。是二喇嘛,盖相递为师,以阐宗风,而兴梵教。则今之班禅额尔德尼喇嘛,实达赖喇嘛之师也。达赖喇嘛居布达拉,译华言为善陀宗乘之庙。班禅额尔德尼居扎什伦布,译华言为须弥福寿之庙。是前卫、后藏所由分也。”

庙建成后,六世班禅历时一年,率领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堪布及高僧百余人,随从僧俗官代表约2000多人,浩浩荡荡,从后藏扎什伦布寺出发,途经青海、宁夏、归化(呼和浩特)、多伦诺尔,绕过北京,到达了承德。这里面还有一段插曲:六世班禅不远万里来朝贺,显见他对乾隆的敬重。当时因为京城有天花疫情,加上天气炎热,极易传染,所以,在六世班禅快到承德的时候,乾隆专门派御医前去给他们打天花疫苗。一行2000多人,唯独六世班禅一人拒绝注射疫苗。

为何六世班禅拒绝打针?小彭说史料上没有记载具体原因。是六世班禅对天花之疫不以为然,还是不相信大清政府提供的疫苗?或是他对乾隆安排在承德见面心存不悦?这段历史已无存考证,只能任凭后人猜测去想像了。但是,六世班禅后来从承德到了北京,在西黄寺圆寂,的确是命丧天花,享年才42岁,这在史料上却是真真切切有记载的。

再说六世班禅来到承德,乾隆在避暑山庄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破例允许六世班禅乘大黄轿进入避暑山庄大门。到澹泊敬城殿,六世班禅敬献了象征幸福吉祥的哈达、金佛像、法器等,并欲行叩拜礼。大器天成的乾隆皇帝随即下座相扶,令其免拜,还用藏语亲切问候。六世班禅在乾隆的宠爱下,游览了山庄,后回须弥福寿之庙休息。第二天,乾隆又到须弥福寿之庙看望六世班禅,六世班禅向乾隆呈献物品40件和途中日记一册,记录了他在途中每至一站,必祈皇帝万寿的诚意。乾隆将自己的画像送予班禅,并在妙高庄严殿举行盛大法会,由班禅讲经,章嘉国师翻译给他听。

这次君臣会面,乾隆与六世班禅君臣倒也其乐融融。

往前走,就是著名的大红台了。大红台由三层群楼围绕三层阁楼组成,平面呈“回”字形布置,群楼东西各十三间,南北各十一间。群楼内正面五间突出,北面七间突出,檐柱之间装以隔扇。外墙下部装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抹朱红灰面。壁开矩窗,窗头嵌琉璃花罩,真窗、盲窗相间。小彭特别介绍,盲窗上的空间全用云母片镶嵌,异常珍贵。中间做琉璃门,由东西踏道上达。

由底层南面大门可进入群楼。群楼为木结构,分隔成四百余间。第一层东面有四大天王坐像、十六罗汉像和喇嘛教噶举派祖师那若巴、回洛巴等佛像。小彭说,大家见到的大多寺庙中四大天王都是站着的,唯有这里的坐着,并且笑容可掬,完全没有怒目威严的凶相,这个很有讲究,在皇家庙宇里才能如此,可见这个寺庙的规格之高。还有,在藏传佛教中,历来只有十六罗汉一说,至于为什么后来有些寺院建造的是十八罗汉,就不得而知了。小彭又介绍道,当年,班禅六世第一眼看到大殿里坐着的四大笑容天王和十六罗汉,深感欣慰。或许是在远离故土数千里之外的皇家庙宇里追寻到了对藏传佛教的一种膜拜之情。

第二层东南角有八角形的三层转塔,塔上有龙凤呈祥雕刻,精细美观。妙高庄严殿高耸在群楼中央,象徵黄教始祖宗喀巴成佛的佛境,六世班禅曾在此为乾隆讲经,并把从西藏至热河途中的每一站对乾隆的祈祷、祝福记录献给乾隆。乾隆在此回敬礼物40余件,并题“宝地祥轮”匾额。此殿一层前面供宗喀巴,西面宝座为班禅讲经之用,正面宝座为乾隆听经之用,后供释迦牟尼;二层中供释迦牟尼,左右为阿难、迦叶。

第三层供三尊密宗佛,是佛家禁地,即使岁月被风侵雨蚀,面对这样一种信仰和这样一段历史,我们这群被世俗生活浸染的俗人,只能与其擦身而过,是无缘面佛的。下楼参观主殿——妙高庄严殿。妙高庄严殿平面为正方形,位群楼正中央,楹额“妙高庄严”。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铜制鎏金鱼鳞瓦,角脊下面做成龙头形,脊身波状,匍匐金龙两条,一只朝上,一只朝下,每条重量都在一吨以上。屋上八条金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金光闪烁,活灵活现,大有跨空欲跃之势。据说整个殿顶用了头等金1.l5万余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庄严富丽。可见,乾隆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是毫不怜吝的。大殿与群楼形成全封闭内院,光线暗淡,气氛肃穆,神秘莫测。

大红台东为御座楼,供皇帝礼庙使用。高两层,平、立面处理与大红台相同,正面红线向前跨出两米,群楼中央设小佛一座。御座楼北殿门额“南无阿弥陀佛”;殿内条幅有“到来佛相原如是,静处尘心那更生”;“功德无边复无量,因缘非色亦非空”。南殿条幅“象法涌祥轮西方震旦,智光腾宝炬海藏天宫”。客堂题额“万法宗源”,联“便有香风吹左右,似闻了义示缘因”。大红台西北角利用地势建殿,名吉祥法喜,方形五间两层,为六世班禅的起居之所。重檐歇山,上覆鱼鳞镏金铜瓦,前后檐装隔扇,东西山墙直贯到顶,墙上设藏式小窗两层,东西间设扶梯通达二楼。一楼为班禅住所,设佛床六张,明间供释迦牟尼,地面与大红台外顶部持平。二楼为佛堂,设宝座床、楠木屏风、佛龛等。殿内陈设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俗称金殿。殿内有联“宝阁护香云静资礼梵,灵峰呈寿相妙悦安禅”。殿前以群房相围,外墙封以实壁,正南开门。门前陡坡按山地园林手法顺坡势曲折以大块自然石料蹬道,间植高大挺拔的油松,行宫特征突出。

大红台地势继续升高,中轴线上建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组成一独立院落,原为班禅眷属及弟子住所,后为经堂,又合称“万花仲院”,院平面呈凸字形,外观为一白台形式。庭院北面是万法松缘殿,阔九间,深三间。据传,此殿原有“万法宗源”题额,可能“万法松缘”一名即由此讹传而来。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又向南突出二间之深,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都是平顶结构。

建筑是个深奥的学科,一般人只是懂得欣赏不同建筑的美感,至于每一个建筑的特色却并非无限关注。所以就算感觉这个院落的别具一格,却并不深究它的特点。倒是小彭深谙人心,说是这个院门与其他院门不同,样式别致,是印度佛堂式建筑,在中国绝对独一无二。

万法宗源殿后山还建有万寿塔一座。琉璃万寿塔巍踞于须弥福寿之庙中轴线最北山巅,建在方形基坛上。塔身为八角形,镶嵌绿色琉璃砖,饰以精致的佛龛。塔下有云形基坛,南有踏道,上置石栏杆。底层有宽阔的木柱围廊,其顶部复黄色琉璃瓦。塔高七层,寓意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故此又称万寿塔。塔身结构秀美,色调古雅,突破了全庙的空间轮廓线,丰富了建筑群体的艺术效果,在两侧白台衬托下,显得十分秀丽。同时,也不难看出和珅对乾隆的忠心不二。在六世班禅的行宫里,和珅也能匠心独运,处处体现出以主子为中心的内容来。我想,这就是和珅一直能讨得乾隆欢心的秘诀吧。

夏日午后的细雨中,虽说是阴雨天气,但这里毕竟是塞上,并不感到湿气熏蒸。站在细雨里,眺望妙高庄严殿金顶上的鎏金腾龙,或是在碑亭里辨识乾隆皇帝手书的碑文,想象乾隆与六世班禅在此会见的种种情景,盘绕在大脑里的丝丝疑惑,像六世班禅的圆寂之种种,令人难以释怀。

这次承德之行,让我难忘的,还有向导小彭。这天下午结束所有游览之后,我们一行在饭店里就餐的时候,谁都没想到,小彭却在饭店的大厅一角默默地候着,只为等待与我们饭后一别。小彭身材略显微胖,说是节食,并未与我们一起共进晚餐,足足等了我们一个半钟头。天色将晚时,酒足饭饱的我们从餐厅出来,他过来与我们一一握手告别。我们脸红心热,不好意思起来。

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歇,西边的火烧云把傍晚燃烧得异常热烈,上车的瞬间,我回望了一下远处的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金顶,金碧辉煌,正放射着灼人眼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