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驮满幸福的自行车

2013-12-29厉彦林

十月 2013年1期

在《非诚勿扰》节目的舞台上,曾有择偶的姑娘说:“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竟然还赢得了一些青年人的掌声。这一哭一笑,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一些年轻女性人生觀、价值觀和爱情觀的变化。

青年时代的自行车,已经离我们远逝,可那美好的记忆依然鲜活。其实简单平实的生活,更让人留恋和回味。我们这些出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自行车都有着诸多幸福的感觉和美好记忆。

我对自行车的印象缘于我上高中时。当时学校上早操,又不能住校。从家到学校近十华里的路程,完全靠脚板量。沙土路旁灌木婆娑,庄稼如织,我一天天,一步步,周而复始地丈量着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有时这短短几里路却变得那样遥远,仿佛永远走不到头。我真羡慕个别有自行车的孩子。当他们骑着自行车与我摆着手,高兴地喊着“我先了——”,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时,有时自己感觉很委屈,仿佛比他们矮了半截,好像被他们欺负了一样,有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悠。心里下定决心:我开了工资、发了财,先买自行车,买辆闪光锃亮的自行车!

我真正触摸到自行车或者说是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还是在上高一的时候。

那是1973年“五一”前夕,山村依然寒风习习,大家还没有脱下棉衣。那天,在村里开粉笔厂的舅舅骑自行车来我家,前几次我曾偷偷爬上自行车原地蹬一阵子,听着链条“噬噬”作响,挺开心的,这天我把自行车偷偷推到南边生产队的场院里,让我叔教我学骑自行车。我紧紧抓着车把,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身体很笨拙,自行车怎么也不听使唤,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左右摇晃,一会儿手心都出汗了,若不是我叔在后面使劲握稳车身,随时都可能摔倒。当我转过五六圈后,我叔悄悄把扶自行车的手放开了。我自认为我这时已经会骑自行车了,便兴奋地猛蹬几脚,自行车在平坦的场院里奔驰起来,一圈、两圈……用力蹬一脚竟然跑出去十几米,正当兴奋地急转弯时,车身突然一倾,自行车摔倒了!车铃铛被沙石划出了几道伤痕,我的手也被蹭破了皮,留下道道血印子。后来又经几次练习,总算能独自骑自行车了。先用左脚蹬在脚踏处溜车,感觉比较有把握了,右腿再跨上车座,然后双手握车把、用力平衡,左脚使劲一蹬,身子往上一蹿,就正常行驶了。自从学会骑车以后,更盼着我舅舅来,借机骑上自行车转悠几圈,过把车瘾。

那个年代,自行车是高档、紧缺商品,也是奢侈品,许多家庭、许多人最大的梦想和荣耀,就是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丝毫不亚于现在拥有宝马轿车。自行车甚至成为那个年代女性跟男方索要的“三转一响”结婚彩礼中的头号商品。当时流传一句俗话:“骑‘飞鸽’,喜笑颜开乐哈哈;骑‘凤凰’,一家老小都风光;骑‘永久’,走南闯北显风流。”

“永久”、“凤凰”自行车是上海产的。“飞鸽”自行车是天津产的,在北京都是双手闸的流线型“高档”自行车,一百二十多块钱一辆。当时农民一个工日几分钱、多的三五角钱,拿工资的一般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块钱,没有谁家买得起,再说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1978年,我已经到邻村当民办教师了,真需要、真眼馋有辆自行车。正巧这年村里工分值钱,且母亲饲养的小猪崽也卖了个好价钱,于是父亲就托本村全家搬迁到黑龙江的哥哥,在东北买了一辆青岛产的“大金鹿”加重自行车,当年俗称“大金驴”,直接船运到连云港我姑家。这个牌子的自行车大飞轮、大牙盘、大扣链子、吊簧鞍座,美觀大方,结实耐用。我虽然没有出过远门,还自告奋勇去接货。那新车的三角杠上和前叉子上都包着塑料薄膜、很柔软。摸一摸车头的商标,鲜亮闪光;捏捏车大梁,烤漆讲究,电镀锃亮;摇一摇,车链流畅、声音悦耳……真是爱不释手。第二天清晨,我就把装自行车的木头箱拆了,把所有木板捆在后座上,就急匆匆启程了。骑上新自行车,感觉真神气,太兴奋,太幸福了。那正是初秋季节,气候适宜,凉风习习。我竟然一路没吃饭、没喝水、没下车,当天下午四点,就行程近300华里,把自行车骑到村东正在刨地瓜的地头上,让父母欣赏了一番。这辆自行车壮得像头牛,驮上二百斤粮食还不摇晃,真是自行车中的“悍马”。为了保护新车,我用薄薄的蓝塑料把车条、车的主要间架缠得严严实实,自我感觉赏心悦目。从此这车成了我的专车,无论多熟的人来借,我也一抹脸面不借。

20世纪80年代初,自行车还是时尚高档的代步工具。农村娶媳妇往往要想办法借辆“永久”牌自行车接新娘子,象征和期望婚姻长久。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多年,市场逐渐繁荣了,自行车基本能够敞开供应,价格也比较稳定了,在古老沂蒙山区的乡村,骑自行车的也渐渐多了起来。那时,青年男女比赛似的骑自行车上班、做工、逛街。窄窄的乡间道路就像一根长长的琴弦,被车辆、行人合力弹奏着。在乡下无论老少都会骑自行车,就相当于眼下会打手机。许多年轻人练习骑车大撒把、比赛谁骑得慢,有的在乡间集市的人缝穿行自如,却被上了年纪的人骂为“狂徒”。在故乡的男青年中,骑自行车被视为人生一大快事,概括出了“三欢”的口头禅:“下坡、顺风、带识字班(姑娘)”;还有三愁:“上坡、顶风、带老头”。

那是1982年暑假,正是收割小麦的季节,可谓归心似箭,我便与未婚妻商量骑自行车回老家。吃过午饭,我们便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各自骑上自行车,从县城一路往东背着太阳回老家。我曾数次穿山越岭骑自行车回家,可她从没有这种经历,我担心她体力弱、坚持不下来,车行速度放得比较慢。这是一条国道,沥青路面,到家九十华里,号称“九岭十八坡”。那时候不分什么车道,汽车、拖拉机、自行车、驴车、手推车都在路中间跑。偶尔马路上有晒小麦的,自行车会很颠簸。下坡时,脚不用使劲,但手得握紧刹车,防止惯性大、车速太快。上坡时,蹬起来特费劲,有时候实在蹬不动了,只好下来推着自行车步行,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路上人稀车少,很多时候我们骑自行车并排走在徐徐的和风中,有节奏地踩动双镫,欣赏着路两旁的无限风光。虽然气温比较高,但风划过脸庞,还是感觉很清爽、舒服。我们边交谈,边觀赏风景。马路两边的树木在眼前一棵棵匆匆闪过;梯田里成群的农民忙着收割小麦;天边白云朵朵,快乐地展示着风姿;河滩上的一排排垂柳、白杨树,相视而舞;布谷、黄鹂、喜鹊和一群群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蹦跳鸣叫着,有些胆大的还会在我们头顶盘旋。一路下来,感觉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真希望就这样一直骑下去,没有终点。九十华里的路,骑车走了近四个小时,未婚妻竟然没有感觉累。虽然辛苦疲惫一些,但却成为一次难忘的旅程!我们推着自行车,擦擦额头上的汗珠,咀嚼个中幸福的滋味,相视发出的笑声,是真诚发自肺腑的,尤其未婚妻的笑声是那么悦耳迷人。那爽朗的笑声,像缕缕春风,传达着美好的愿望,铭刻在心灵深处。我想那些追求虚荣的姑娘们,当真坐在宝马里哭的时候,她们一定会羡慕坐在自行车后面开心笑的人,会觉得世上什么荣华富贵、锦衣玉食都不如有人真心实意地爱你、疼你、宠你更宝贵,更让人珍惜。

婚后,我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妻子有一辆“凤凰”牌坤车,儿子入托后,就把三个轮的童车换成了后面增加了两个小车轮的“阿米尼”牌童车。傍晚,儿子就把他的小车与大人的车用链条锁锁在一起,高兴地用手拍拍小自行车,“别怕,让大车搂着你睡哦”。

儿子入托、上小学都是妻子用自行车接送。我妻子下班后,立马骑上自行车,一马当先,冲到学校门口。眼尖的儿子竟然能在如海的自行车流中,迅速循着熟悉的车铃声,跑到她母亲身边。我在自行车头上安了一个四四方方的车筐,有时回到家,儿子就跑向前,翻翻看看车筐或车后座上有什么好吃、好玩的,不如意了,还撅起嘴巴。对妻子的自行车,我定期花五角钱,让宿舍大门口头发花白的修车老大爷检修车闸,给链条上油,相当于现在的汽车大修和保养。儿子坐在我的自行车,从不愿意坐身后,他喜欢坐在大梁上,愿意凝视前方,有时挥动着双手,兴奋得指指点点,可以指挥着走哪条路,穿哪个巷。有几个星期天我把儿子抱到自行车的前梁上,妻子坐在后座上,搂着我的腰或紧紧地抓着我的衣襟,高高兴兴去沂河东岸沙滩上放风筝、济南南部山区看自然风景,快乐地穿梭于乡间小道,亲吻泥土的芳香。返回时车把上插一束五颜六色的野花,听着儿子“咯咯”的笑声和自行车铃铛的“叮叮”声,一家三口,集中到一辆自行车上,其乐融融。脚下蹬着一家人快乐美好的时光,车上驮满爽朗的笑声,在生活的道路上传得那么久……简单、平淡的日子,全家人神清气爽,时刻被幸福、快乐的感觉包围着。妻子曾经开玩笑说:“等咱有钱了,买辆轿车在前面开道,我们依然骑着自行车兜风!”

当年在县城上班的人,大都骑自行车,那是一种享受。骑车遇上熟人,即使是相向而行也能大声喊过去问候或者摆摆手,同向行驶可以天南海北长谈一路;一个人可以随意看风景,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停就停,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如果掉了车链子,就地找根木棍一挑,一挑转即好;如果扎了胎就推到路边,交上钱,修车匠三五分钟就补好。时间长了自行车齿轮磨损厉害,经常骑着骑着,就掉链子了。下坡自然轻松,上坡一用力就容易掉链子。真正的麻烦是,遇下雨雪天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自行车却又坏了,愁死人、急死人!骑自行车省脚力,可以驮东西,也可带人。所以,上个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成了自行车的王国。骑自行车最大的风险是容易丢失,买辆新自行车往往会被小偷盯上,整天提心吊胆。有人做过统计,每个骑自行车的人,平均丢过两辆以上。如果新自行车没丢失,商标处往往残留着明显的撬痕,那是小偷所为。当时买辆新车难,年轻人梦寐以求的“飞鸽”“凤凰”商标,只好到黑市上,花五元钱买一个。当年为了防止自行车被盗,我每天晚上都把自行车扛到楼上去。如果心爱的自行车被盗,会咬牙切齿,怀恨在心,不思茶饭,咒骂小偷祖孙几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普通老百姓得到巨大的实惠和好处,许多“不可能的事儿”鲜活地展现在眼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大大改觀,其中交通工具变化很快“十一五”期间,汽车的家庭普及是始料不及的。自行车,前后两个圆圆的车轮,始终亲密相随,互为支撑和作用,快捷、健康、环保。盘算一下,自行车比豪华轿车更泼辣,比摩托车和电动车更可靠,比地排车更灵活,无噪音,无油耗,在平坦大道上可以奔走如飞,遇到崎岖山道可以连推带扛,累了可以就地停车休息,甚至把自行车一撂,倒在田野里、草地上枕着青草睡觉。两个瘦弱的轮子走千山,过万水,随便走街串巷,尽享高贵与平凡。

如今多数家庭有了私家车,马路变成了停车场,走到哪里堵到哪里,首都也被人戏说成“首堵”。当下,骑自行车出行和锻炼,正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慢慢骑着自行车,欣赏着四周美丽的风景,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脸上洋溢着春光……

责任编辑 宗永平